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末生活

滕珦故里杨塘下,祖训传家六百年

2016-04-22 10:06:2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章一平 见习记者 陈谊

  编者按: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婺城人杰地灵,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名胜古迹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也留下了良好家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信义金华”、“两美”婺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精神支撑,根据中央提出“把家风家训作为民风建设的基础工程”的要求和市、区两级党委提出的“树家风、严规矩、促勤廉”工作部署,婺城区纪委、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新闻传媒中心从今日起联合开设“婺城好家风”专栏,刊发你我身边的好家风、好故事,欢迎读者来稿。

  琅琊镇杨塘下村是唐代尚书滕珦后裔的居住地,村中80%的村民姓滕。斯人已逝,但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家训,流传了六百余年。

  累世以德行忠义相承,恺悌为政

  日前,记者来到了杨塘下村。走到村口,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便跃入眼帘,牌楼两侧刻着“三千载治善谱东南西北中,六百年种德系仁义礼智信”、“九峰护杨塘荫千载珦公贵胄,白溪依古村传一脉礼义世家”的楹联。

  在村中,有一座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的滕氏宗祠(种德堂),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宗祠,只见气势宏伟,前后四进三天井,较为完好地保留了明代创建时的风貌。据了解,保存完好的滕氏宗祠如今也是杨塘下的文化礼堂。

  “不惟厚禄万钟为贵,而以节义为贵;不以黄金为富,而以经术为富。一身立政,民有可德之惠;一家积善,史有可录之功……累世以德行忠义相承,恺悌为政。”滕珦的36代孙、村党支部书记滕根良说,这是滕氏祖先六百余年来留下的祖训。

  据村中保存的《南阳滕氏宗谱》记载:东阳(金华)之滕氏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子司业”滕令琮,传到唐德宗建中元年进士、户部尚书滕珦时,东阳之滕声名大著,成为唐朝江南一带的官宦之家、名门望族。唐太和二年(828年),滕珦时年七十五岁,请半俸乞休致仕(离休),文宗诏赐新第“白沙溪口”。滕珦奉旨迁徙至白沙溪口,成为杨塘下滕氏始祖,也是白沙滕氏始祖。滕珦到了新居地白沙溪口后,以他和儿孙们的名望,向当地政府申请整治白沙溪的资金,自己不仅拿出所有退休金,还指令儿孙出钱出力,动员乡民治理和维护白沙溪的三十六堰。

  自唐代至南宋末的五百多年间,滕珦后裔在外为官者甚多,仅有确切名字、世系的县令以上官宦就有297人。连续十余世皆为朝廷尚书、侍郎、御史等显赫官员。而且这些为官的滕氏后代都传承着清廉、勤政、爱民、爱国和忠义的好品质、好传统。

  如治州井然、有汉叔遗风的滕遂、秉性耿直、执法坚刚的滕中正,励精图治、为民父母的滕元晏,与范仲淹一起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滕子京,爱民如子、威行边关的滕甫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始终传承着清廉、勤政的祖训

  说起家训,滕根良介绍,在杨塘下,自古以来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虽然地处偏远,但到目前为止,村中大学以上学历的村民就有60多人。

  在明清时期,杨塘下村曾有18座厅堂,在这里,“明礼重学”、“耕读传家”的古训、匾额曾高悬厅堂,随处可见。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很多都消失了,只剩了滕氏宗祠(种德堂)。

  在历经数百年沧桑之后,滕氏宗祠由于年久失修,很多木结构腐朽、砖墙开裂,维修宗祠迫在眉睫。在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宗祠维修项目正式立项。

  修复家祠,除了上级部门拨款,还有部分资金需要自筹。杨塘下村两委觉得,滕氏宗祠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传承好家风的教育基地,必须保存好、维修好。由于村集体经济困难,滕根良首先捐了两万元,其他村干部也是五六千元地捐。村两委还积极联络在外工作的滕姓子弟,发出倡议,请他们为村里祠堂修建出一份力。短短时间内,十几个人共捐了11万元。2013年3月,滕氏宗祠整体修复工程开工,2014年,宗祠修复完工。

  记者翻阅了据村中保存的1948年续修的《南阳滕氏宗谱》。这本北宋政和年间开始修撰的家谱,记载了自盛唐至1948年间金华滕姓繁衍、变迁的历史。

  六百多年来,金华滕姓已远没有其唐宋祖辈们的辉煌,不过,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勤耕苦学,好学上进,廉洁奉公,作出了不俗的业绩。

  滕根良早年在外经商,1999年开始,成了杨塘下的村主任、村支书。滕根良说,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始终传承着清廉、勤政的祖训。

  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为了节省开支,他和村两委成员一起精打细算、节俭办事。在村庄绿化等工作中,大部分累活、脏活是村干部带头干的。他们从早干到晚,每天的误工费只领30元,从而节省了大半的开支。

  多年来,村中民风淳朴、相处和睦。村民滕根贵家遭遇困难,村干部听到后,就把他们一家安排到老年公寓居住。在滕根良的带头下,村两委成员多的一千元,少的三五百元,纷纷为滕根贵捐款,助他渡过难关。

  旧村改造后,为了安置那些暂时没有房子住的老人,2012年,村里特意建造了老年公寓,一共七百多平方米。如今加上祠堂边上的安置点,村里已经安置了15户农户。滕根良说,为了方便候车的村民,村里出钱在农村公交车停靠点造了一个凉亭。现在村民都喜欢在凉亭里等车,这也成了遮阳避雨的好地方。

  待人接物的好习惯就是由这些日常的“规矩”培养出来的

  滕永增也是滕珦的36代孙,妻子徐向茹是嫁到杨塘下村的媳妇,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儿子已经是17岁的小伙子,全家5口人,三代同堂。

  徐向茹的公公滕可军已是75岁高龄,婆婆滕月香也有70岁,两位老人勤俭持家,心胸宽广,为人诚恳,一直传承着吃亏是福的祖训,乐于助人,和邻里关系融洽。

  老人身体很好,每天都下地干活,还养了二十多头牛。由于平时干活比较晚,两位老人有时要到天黑才回来。徐向茹烧好晚饭后,每次在饭桌上放好碗筷,都是等着老人回来后才开饭。徐向茹说,爷爷奶奶未上桌,丈夫滕永增便不让动筷子。公公平时家教严格,吃饭的时候也是如此,不准站着夹菜、不准挑挑拣拣。客人来了,要站起来打招呼。

  徐向茹的儿子非常尊敬爷爷奶奶,每次从学校回来都要先向爷爷奶奶问好,才到楼上去。徐向茹说,公公定下的规矩,也是家训的一种。待人接物的好习惯就是由这些日常的“规矩”培养出来的。

  徐向茹和婆婆滕月香的关系特别好,两个人无话不谈,有心事了,都会相互倾诉。嫁到藤家18年,婆媳二人从来没有吵过一句嘴,就像母女一样。

  “家和万事兴,我们全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徐向茹说。

  盛慧娟是杨塘下村评选的好媳妇,婆婆因为患病,基本上都躺在床上,偶尔会扶着凳子出来晒晒太阳。盛慧娟平时在厂里工作,她总是每天千方百计地抽出时间,烧好饭菜送给婆婆家吃,已经坚持了五六年了。遇到休息天,她总是给婆婆洗衣服、洗被子,打扫卫生,伺候婆婆的生活起居。

  村中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创业,家中老人年纪大了无人照料,吃饭不方便。2013年,村里就在原来村校的位置上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方便了20多名老人。有几个老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村里还安排专人给他们送饭。

  如今,在杨塘下,清正廉洁、奉献爱心的家训,在越来越多的村民身上得到了传承。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