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婺城周末

谁来拯救戴氏宗祠?

2013-07-19 09:58:26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邵益斌 文/摄

  石路、幽径、故居,经历了风雨蹉跎的岁月

  依旧保留着昔日辉煌的印记

  位于莘畈溪旁的中戴村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翻开历史的画卷,这里曾是商贸、政治中心,村内古代商业街仍保存完好。一千年,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概念。一千年,多少聚合、多少离散,中戴村虽经兴衰跌宕却仍遗存在世。一千年后,在中戴这个古老的村落里,同样也传递着新的生活信息。

  悠然地漫步在中戴古村小巷,穿行在一个个古典味十足的院落,感受这沉淀着厚重文化气息的乡村建筑,石路、幽径、故居,经历了风雨蹉跎的岁月,依旧保留着昔日辉煌的印记。路边,迟暮的老宅愈发幽暗凄迷;杂草下,打鸣争闹的鸡鸭增添了一份生动,那些双目微闭在院门口憩息的耄耋老者,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在这样特定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中,可以品读出中戴千年古村灿烂的历史文明,也能感受与都市决然不同、充满乡土的宁静气息。

  同一朝代出现过两个“五代荣”

  中戴戴氏系春秋时宋戴公之后,始祖可守公(也尊称九承事公)曾任宋动司府的九品承事郎,辞官后迁徙龙邱(今龙游)一个叫九步塔的地方居住。据中戴村的老人回忆,当年始祖可守公定居九步塔后发现那里的村民非常善良,可守公家里缺少什么村民都会送过来,有什么困难都会过来帮忙。颇有哲学观点的可守公便说:“好人有好报,他们的子孙会在这里延绵不断,九步塔这个地方不利于我们发家。”而后,可守公便迁徙到后祥陇(中戴的前身),但后祥陇原先居住的村民却与九步塔村民截然相反,他们经常干些偷鸡摸狗的事,可守公房子家门口的东西经常被偷走,只要见可守公家里没人,村民甚至会直接进去拿东西,米缸里的米也要装一些走。可守公便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居住。”于是便定居了下来,正如可守公所料想的一样,几十年后后祥陇原先的村民越来越少,而戴氏家族却越来越壮大,慢慢占据了整个后祥陇。因此可守公也留下了要“与人为善,多做善事”的祖训。

  随着戴氏家族的壮大,后祥陇满足不了戴氏子孙的生产生活,于是戴氏子孙开始向后祥陇的四周迁徙,也就是现在的寺平、下新宅、下村等村,后祥陇也成了这些戴氏村庄的中心地带,更名为中戴村。戴氏宗祠里曾有这样一幅对联“一朝双五代,两派万千丁”,根据对联描述,老人们说中戴古时曾出现过“五代荣”,“五代荣”如同现在的五世同堂,但“五代荣”要求更严格,必须是五代人夫妻双方都健在,因此能够出现“五代荣”的已经是凤毛麟角,而同一朝代出现两个“五代荣”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中戴戴氏当时人丁兴旺程度。

  根据戴氏家谱记载,戴氏宗祠管理者对子孙后代立有排行顺序,始祖可守公谓“九”,共立排行四十五代:大、小、百、亚,元、仁、庚、祥,进、徽、恺、悌,仍、枝、荣、华,清、显、承、芳,书、项、衍、庆,奕、叶、增、光,敦、信、雍、睦,恭、俭、亷、寛,勤、求、教、育,勉、事、明、良。明神宗以后中戴戴氏三厅又增加了本厅排序,但厅排序在不违背宗祠排序的基础上对本厅出生的子孙(含女儿)进行排序、登记、编号、造册。中戴自始祖可守公定居至今已千年余,繁衍子孙已至36代(最慢的也至28代),人口已达6750余人,包括三大族和本土的沙头、横路、上沄头、下村、曹界五个村,其中中戴村为1800余人,寺平村为2600余人,下新宅为1600余人,沙头横路150余人,上沄头60余人,下村180余人,曹界360余人。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吴晗晓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