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
中戴村自南宋起便是去兰溪、龙游,至湖镇,到游埠、洋埠、罗埠四镇的水上交通枢纽,更是南北海货的集散之地,是从山区莘畈源、小源里出来的竹木柴碳纸的交易、转运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因此村内形成了两条集镇式的商业街,一条是从大桥头至宗祠,另一条是从大桥头至大厅,两条街上商铺林立,最多时商铺、名号达60余处,市场繁华、经营红火可见一斑。正是中戴村的商业地位造就了中戴人的包容精神,自清朝咸丰后,中戴村开始有客姓家族入驻,现已经发展到300余人,占全村人口40%左右,这在当地的村庄并不常见。中戴古村的老人告诉记者,作为交通要道,中戴古村以棋盘型构建。走入中戴古村古巷,你不用担心会迷路或走入死胡同,因为这里的小巷都是互通的。
人口的流动和集聚也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如中戴摆胜,据说摆胜一方面是感谢神灵保佑,另一方面是展现自家实力。据老人们介绍,中戴摆胜的时间一般从正月十三开始,但是正月十二就要开始准备,先是由浦落厅这族的村民先摆。摆胜时首先要先把厅堂打扫干净,正月十三一大早就要组织村民到经堂里把佛像接到自家这边的厅堂,佛像叫“大红老爷”。正月十三吃完午饭,就要到浦落厅开始摆东西,每户村民根据自家情况有的摆五碗,有的摆十碗,同时每户还要摆上一对蜡烛,一共摆十六桌,一字排开,摆的东西包含了天上飞的,山上跑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除了猪、羊、牛、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同时还有一些特制的小点心。吃了午饭后村民都要来祭拜,到了晚上十六张桌子上都点起蜡烛,场面相当壮观。到了正月十四晚上八点半到九点浦落厅开始收胜,收拾好东西整理好桌子。到了正月十五,后丰那族的人把“大红老爷”接过去开始摆胜,再接着是大厅或新宅厅那族的村民摆。整个村都摆完之后,把“大红老爷”送回经堂,再把一些香粕扔到河里,下游黄堂、高义的村民从河里捞起香粕轮到他们摆胜,据说现在黄堂的正月二十六交流会就是由摆胜发展而来。中戴最后一次摆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但现在中戴这边还流传摆胜这个词,看到别人家里桌上摆着很多东西,村民往往会说你家“摆胜”呀。
在中戴村采访时,记者还听到一个关于“香廿八”的故事。“香廿八”是始祖可守公的第二十三世孙香廿八公的尊称,名叫戴顺秀。戴顺秀生于清朝顺治年间,经营土木营造生意,并在汤溪县衙兼职义务主管教育事项。据说戴顺秀子孙三代未分过家,全家族80余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家族间尊老爱幼、兄弟姐妹妯娌和睦相处,积攒颇丰、家业殷实。戴顺秀还乐于帮助邻里乡亲。作为义务主管教育的官员,戴顺秀不仅自己办免费私塾,还经常走访乡里,动员有能力的绅士办私塾,为当地的小孩提供良好的教育。鉴于戴顺秀的功绩和奉献精神,在雍正年间,经过汤溪知县、金华府、道台、省承报,被雍正皇帝授予“无奉七品官”,着胸前绣“皇恩天赐”的花翎顶戴官帽、官服、鞘靴。一个小小的官员被高高在上的皇帝授予荣誉,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这对于中戴来说都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