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末生活

听瀫溪水在叨叨

  ——毕家村规划设计札记之一

2016-04-22 10:06:2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洪铁城

  我常常孤独地游走于专业之外,淹没在榉溪、建阳江、硝河、白溪湾,有时一头钻进地方志、宗谱等古纸堆,或求教于苏格拉底、孟德斯鸠,当然少不掉孔、孟、老、庄,而幸有所获。

  一意孤行,痴心不改。

  维特鲁威的话老响在耳边:“建筑师应当……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故实,我国近几年搞古村落规划,建设美丽家园,开发旅游,风起云涌,却大半状况欠佳。第一种是推山头,填池塘,砍古树,拆老屋,然后在一张白纸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弄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将原有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破坏贻尽。第二种好多了,知道山头不能挖、池塘不能填、古树不能砍、老屋不能拆,但是设计者把山头做成公园,把池塘溪流加了整整齐齐石驳岸和石栏杆,把古树用圆的、方的树池圈起来,把老屋粉刷一新,然后添了欧陆式的小别墅,不中不西,让人哑口无言。第三种,山水环境做得尚且自然,古建筑保护也较专业,可称之“上乘之作”,但不知道几百年上千年保留下来的村落文化精华何在,村庄因此缺少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精心神儿提不起来。

  洪铁城简介:

  1942年生,东阳人,建筑学博士、教授、作家。现为浙江仙客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资深建筑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精品文化建筑评审团成员、中国村镇建筑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城规系/艺术系兼职教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大型期刊《景观设计学》编委、《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委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华民居》智库专家、东阳市城市规划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和金华、永康、磐安、婺源、渠县等十多个县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等。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五十年,在海内外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文学作品百余篇(部),出版专著20本。其成果数十次获海内外大奖。亲手推出江西婺源,浙江武义、磐安等地旅游。2000年3月美国科学名人传记学会授予“新千年世界科学名人”金色铭牌,2005年、2010年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先后授予“优秀民族建筑工作者”、“特别贡献人物”光荣称号。个人业绩入编多部名人志和国内外多个网站。

  缘出五百年,今天有幸来到瀫溪。

  瀫溪者,由西南龙游县湖镇下4公里处流入兰溪境内的衢江,与东南金华苏村流入兰溪境内的婺江,分别流到县城的马公滩合而为一,因两岸崖壁多长兰茞——开小白花的香草,故又名兰江,潇潇洒洒地穿城区,过黄盆,在女埠稍然一拐,一路向北,从将军岩入建德境内,于梅城与新安江汇成浩浩荡荡的富春江。

  就这样瀫溪成为联系金华、衢州、杭州等地重要的水上孔道,素有“三江之会,七省通衢”之誉;兰阴山积庆候庙有古联云:“日对千舟待发,夜照万户明灯”。

  记得1996年春三月,奉命陪国家文物局罗哲文等老先生考察兰溪、衢州。罗老驻足瀫溪边跟我说:“兰溪的东西比金华多。”——当时金华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看了兰溪的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民居、古码头、古堰坝,然后是诸葛村、长乐村、芝堰村,然后是贯休、胡应麟、李渔、蒋六山等等大名人,肃然起敬,于是兰溪便成为我常常仰首钦敬的地方。

  应原金华建设技校校长毕志源老友邀请,来到瀫溪之畔——他的故乡,瀫溪稍稍拐弯处,一个叫毕家村的地方。一个小山丘,地形高低错落,现存古建筑有毕氏家庙、福厅、神龙宫、壁山殿、留肢殿、明代三开间石牌楼古墓、89号宅和火腿商的走马楼——其中为龙灯专门建造的神龙宫和明代古墓称得上罕见之物,其余是解放前后和近一二十年建的房屋,鳞次栉比矗立,依山就势布局,虽然古色古香不多,但千年古村的风貌依稀可见,空间的骨架结构尚存,老街小巷亲切宜人的尺度还在。

  毕校长与村领导介绍,毕家百分之九十几姓毕,明末清初村里出了一个大名人,绰号毕矮,很智慧,民间传奇人物,他的故事数百年来在兰溪及金华各县市甚至龙游、建德、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等地广泛流传。

  而我却问:你们毕家村人与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有没有关系?

  一时哑然。

  现场踏勘中他们介绍,瀫溪水常常不请而至,一次次豋上毕家村码头,一次次在毕家村穿街过巷,而且一次次的走进农家院落,甚至登堂入室,甚至爬上树梢、爬上屋顶。

  我在防洪堤上伫立良久……

  瀫溪水滚滚而流,滔滔不绝,好像一个老人在叨叨。

  一意孤行。发现毕家村人原是中国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大国工匠的裔孙。

  想不到?的确。

  从资料上可见:毕家村始祖惠五公,名肇初,字文邦,与毕昇的孙子文显、文斌、文忠是同辈的堂兄弟;毕昇父亲毕士奇、叔叔毕士华,又与毕家村人先祖毕士安是同辈的堂兄弟。而且,毕昇生前,曾经与毕家村先祖毕士安,有过很多次亲密接触,可以说明血缘关系并不遥远。

  请大家看看毕昇其人其事。

  首先要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整个世界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他的发明,不但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铺平了广阔的道路,而且还为推动全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遗感的是毕昇出身布衣,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彻头彻尾的平民百姓,所以正史上没有正式文字记载。只有沈约——我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在他《梦溪笔谈》一书中作过简短介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赢王始印五经,已后典藉,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字……”据传,毕昇死后,他制的泥活字为沈括的侄子收藏。从这一点推想,毕昇和沈家或是亲戚,或是近邻。

  当代学者马民权先生,对毕昇作了二十多年研究。其成果显示:毕昇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农历二月二十四日,湖北省英山县人。父辈均承祖业雕板印刷。其叔父毕士华在宣州(今安徽)、益州(今四川)、钱塘(今杭州)、荆州等地,开设了毕氏印坊。

  毕昇从小聪明过人,长得眉清目秀。13岁参加县考中了头名,由于平时喜欢穿白色衣衫,故有“白衣秀才”之谓。过了两年得父亲应允,毕昇孤身一人出游,从英山到钱塘(今杭州),然后在大运河逆水而上到了汴京(今开封)。他像一只羽毛未丰的驼乌,高一脚低一脚从大梁门跑到安远门,然后溜大街,然后穿胡同,再然后又漫步于垂柳倒挂的汴河之畔,银碧的夜波滚滚而过,他全身心地感受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人口最多的大国都城的氛围。

  17岁那年,毕昇受父命送雕板印制的经书去乌云山寺,三生有缘,在佛光会上与同乡才女李妙音一见钟情,相识相恋,难舍难分。“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约会时,毕昇绘声绘色地跟妙音说,杭州有波光潋滟的西子湖,西子湖有静如处子的三潭印月,从三潭印月能够遥望遐迩闻名的断桥——烟雨濛濛的,飘飘渺渺的,宛若画图。他还跟妙音说:汴京亦名东京,大街上店铺、酒楼、茶馆、客栈等等紧锣密鼓般挤挨着,小摊小贩的叫卖声、马车牛车的铃铛声、舟船的咿呀柔橹声不绝于耳,很热闹,很繁华,是大宋的首都,战国时建的大梁城。毕昇还说在首都有幸拜见了堂叔毕士安——时年五十九,当朝廷大官,他在堂叔家住了好几天,堂叔再三勉励他好好读书,好好学艺,好好做人,说得空要带他去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口若悬河的毕昇还给妙音说,他曾经到过金华、东阳,因为金华是宋时全国四大印书中心之一,东阳是出雕板工人的木雕之乡。当然这后一点,是笔者添油加醋加进来的。

  到了19岁下半年,大概是十二月初吧,家里给毕昇与李妙音办了婚事。但是不知何故,“白衣秀才”虽然聪明透顶好读书,却不热衷仕途,一根筋倾心于雕板印刷术。他与新婚妻子白天一起在印坊劳作,晚上一起在灯下琢磨木刻雕板印刷的技术细节,包括字体标准化问题——说不定就是传至今日的“宋体”。

  后来家遭火劫,所藏雕板烧毁一空。不日在为形隐真人赶印所托的《道德经》《太极新解》《八卦精要》等书时,毕昇为雕板太笨、太烦、太不方便,出现差错无法改动等蔽端发出感叹,开始萌生创制活字的念想。多年之后成功了,同行们每每夸他,毕昇有时说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广泛使用的皇帝玉玺和文人墨客盖在书画的印章上得到启发,有时说是从孩子们用所做泥人、泥屋玩“过家家”游戏当中得到启发;谦虚之甚。

  小两口日子过得很滋润。小娘子像兔子一样为他一窝窝的生孩子,第一胎生了两个宝贝儿子,一个取名毕嘉,一个取名毕成。但是到了23岁那年,父亲病故了,按例应该守陵尽孝三年,但由于皇帝真宗御诏,毕昇不得不离妻别子二赴汴京,去协助印制《国书》。后来主持《国书》出版的堂叔毕士安也因病去世了,毕昇为赶时间完成《国书》印制任务,在汴京八大印坊推行活字版印刷技术,想不到由于水墨印刷、气温变化等缘故,出现了版面高低不平变形,导致《国书》印制失败。真宗龙颜大怒,严惩八大印坊坊主;毕昇挺身而出承担主要责任,被判死刑。幸好被义士袁斗等人相救,改死罪转沙门岛终身黥面监禁,时在天禧二年(1018)。

  沙门岛现在是山东省烟台市管辖的一个群岛,即庙岛群岛中的庙岛,一个四望汪洋的弧岛,古时是流放、囚禁犯人之地,极为荒凉,插翅难飞。刺配沙门岛的囚徒都是判死刑而获从宽减刑的罪犯。黥面即在犯人脸上烙七分长的“刺配沙门岛”印记,严加关押。囚犯们根据罪行轻重分为“永不放还”和“遇赦移配”两种,上岛后服苦役,养马或者造船。

  岁月如梭。毕昇对黄海日出、渤海日落时云蒸霞蔚、层林尽染的壮观景观无动于衷,42岁那年,他把艰苦、劳累、悲伤、弧寂、悔恨、耻辱一股脑儿统统化为动力,悄悄地造出单个胶泥活字。同年改元乾兴,毕昇有幸获大赦而出狱还乡。至庆历二年(1042)整整十八年,屡试屡败,毕昇最后于60岁生日前夕,宣告胶泥活版印刷技术研制成功。没过几年,妻子尚未享到活版成功带来的实惠而病逝,他伤心至极。次年,年届古稀的毕昇借三赴钱塘推行胶泥活版印刷术之际——即在69岁进70岁的那天凌晨,在给爱妻超度亡灵而单身赴灵隐寺还愿途中,遭到宿敌、乡人肖祥暗算,翻船遇难于钱塘江中。

  就这样,一代大国巨匠、世界级的伟大发明家毕昇,结束了一生。

  过了很多很多年,毕昇后裔因用胶泥活字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满门抄斩。侥幸逃脱的族人,改姓田,姓万。如今英山当地虽有叫毕家铺的村庄,但已经没有一个毕姓人了。

  然而天高皇帝远,兰溪毕家村人胆子大,忠心不二,坚持勿改姓氏。只是他们把自己埋入万丈深渊,硬是不暴露与毕昇的血缘关系。这或许也是瀫溪水千把年来叨叨着想将毕家村先祖毕昇其人其事公之于众的原因吧。

  时至今日,虽然活字印刷已被电脑输入制版技术所替代,但是毕昇的发明创造对世界文明史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毕昇作为大国工匠的创造精神永远铭记在世人心中。

  行文至此看官们肯定看出上面提到的毕士安,既是毕昇的堂叔,更是毕家村的先祖。

  毕家村保存的《河南毕氏宗谱序》载:毕家村人是北宋名相毕士安之后,从处州(今丽水市)之遂昌县白水村迁兰溪。所以毕家人自称北宋名相毕士安的裔孙,而我说也是中国名相的后代。

  为什么为毕士安冠之北宋名相、中国名相呢?

  瀫溪水滔滔不绝地叨叨——请大家翻看《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元中书右丞相总裁脱脱等修的文稿,言之凿凿。

  毕士安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38),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字仁叟,一字舜举。太公名毕宗昱,任本县令;爷爷名毕球,任本州島别驾;父亲名毕义林,累辟使府,修观城令。

  毕士安3岁丧母,由继母祝氏抚养。因从少好学,颇有远见的祝氏以为“学必求良师”,特携毕士安先后至澶州、郑州等地拜师求教。在郑州幸得杨璞等七位名家“与士安游”。宋太祖乾德四年(966),毕士安举进士第三名,旋即被郇州帅臣杨廷璋聘为幕府,掌管书奏。后来又升任要职,但得知母病后,他马上奏请朝殿降任为“监汝州稻田务”,为有较多时间陪伴床前,亲自嘘寒问暖,熬汤煎药,以报答继母养育之恩,而被传为“孝闻”。

  毕士安系三朝元老,先后两次被委以皇子僚属。宋真宗坐上皇位,即授毕士安尚书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宋朝“除用执政,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称‘四人头’"。宋真宗以毕士安权知开封府,实际意味着还将得到重用。

  有一次真宗问毕士安:谁能同为相国?毕士安拜曰: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驽朽,实不足以胜任。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但真宗认为寇准好使气,太逞刚强。毕士安解释;寇准方正,慷慨有大节,忘身秉道,其素之蓄积,朝臣罕出其右者。如今边疆不稳,正需要寇准这样的人。真宗甚是赞同,不日同时任命毕、寇两人为平章事(即宰相)。寇准拜相后,有小人申宗古诬告。毕士安主动帮助查清案情,然后挺身出面为寇准辩护,并将申斩首,使寇准安心于政务。至此看官们可能不知,寇准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又比毕士安年轻23岁,他们之间纯属非亲、非故又非同乡、同窗,但是毕士安看中了寇准的为人和性格,看中了寇准的才华和抱负,所以极力推举。毕士安的荐贤之功可以说比伯乐更伯乐,因为他不仅为朝廷推举了一个后来力主抗辽有功和治国贡献巨大的重臣,同时为整个民族推举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国名相。

  说毕士安比伯乐更伯乐还有一例——他为中国文学史培养了一位大作家。《史记》载:“禹偁幼时以事至士安官舍,士安识其非常童,留之教以学,举业日兴,后登科进用更在士安前,及士安知制诰其命,乃禹偁词也。”此人就是出身贫寒,“其家以磨面为生”的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王禹偁(982-1001)。比毕士安年轻44岁。著有《小畜集》。其中词作《点绛唇·感兴》:“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佳极。

  还有一个重大事例:景德元年(1004)九月,烽烟逐起,辽军举兵侵犯,“北州大略皆警”。当时很多大臣惊慌失措,主张迁都金陵或者成都。在此万分危难时刻,唯有寇准支持毕士安极力劝阻,而且建议皇帝亲征。宋真宗三思之再,决定“用士安议”,“乃驾幸澶渊”。前线几十万将士得知天子临幸,士气猛涨,一举挫败契丹军,最后双方罢兵议和,签订了澶渊盟约。后人对此十分肯定,认为“至今九十余年,北州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见干戈,多出公(毕士安)计议及荐寇准同为宰相之力也。”甚至后来连元朝史臣们也高度评价:“毕士安荐寇准,又为之辩诬。契丹大举而入,合辞以劝真宗,遂幸澶渊,终却拒敌。……景德、咸平以来,天下义安,二相协和之所致也。”

  因此在宋真宗和时人心目中,毕士安功不可没,奖赏在即。但是皇帝还未来得及褒奖,毕士安殁了,于景德二年(1005年)十月,享年68岁。宋真宗“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诏赠太傅、中书令,谥文简——所以毕士安又称文简公。以皇城使卫绍钦治葬,所享礼遇,非同寻常。

  在宋代,土地私有制空前发展,所有权转换极为频繁,有“千年田换八百主”之说。因此,宋代官宦之家都大置地产,以保证自己乃至家族的经济基础,巩固政治、社会地位。但是毕士安“仕至辅相,而四海无田园居第,没未终丧,家用已屈”,因而“使其家假贷为生”。乃至孙子毕从古死时,“家故贫匮无所归”,卖马买棺营葬。重孙毕仲游为官时,家境更加困难,史载:仲游曾“夺女资以嫁”侄女,“为府官,俸尚薄,兄弟群从百口,至鬻衣质旃以给”,遂“称贷鬻田”以葬族人。

  写到这里,笔者禁不住老泪暗下,而且横生岀满腹疑虑。

  毕士安家族数代几十人在朝为官,怎么会如此这般的穷困?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想到当官了手中有权有势,可以霸占田产,可以发家致富,可以让家人享不尽荣华富贵?深思之再,我找不到可以解释的任何理由,除了他们自觉遵守国计王法制约之外,除了他们自觉遵守毕氏族规、祖训、家教的传统制约之外。

  好一位大国名相啊!

  毕士安去世之后,宋真宗对寇准等人说:“毕士安,善人也。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饬躬慎行,有古人之风,遽此沦殁,深可悼惜!”后来王旦为相,面奏真宗皇帝:“毕士安清慎如古人,仕至辅相而四方无田园居第,殁未终丧,家用已屈,真不负陛下所知。”真宗皇帝深表同情,惋惜,特赐白金五千两,其长子世长官至卫尉卿,次子庆长官至大府卿,其孙从善官至光禄寺少卿。《宋史》中对毕士安作如下定论:“毕土安端方沉雅,有清识醒籍,美风采,善谈吐,所至以严。正称年耆,目眊读书不辍,手自雠校或缮写,又精意词翰。”

  大国名相的精神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实在是神话。时隔795年到了清嘉庆丁已四月,成亲王出于对毕相敬仰,情之所至将上面这段文字写成楷书立轴,已成为书法作品传世。

  《奉直大夫千乘毕公师圣墓志铭》:毕士安娶骆氏,封陈国夫人。生两子,有孙9人,曾孙18人。

  毕士安的长孙仲衍,为官20年,以吏才见长,涉足司法、经济、外交礼仪、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具体事务。其中一些规制成为国家的规范性文档“如定学制、帐法,为北朝信使、馆伴高丽使人,皆先帝(宋神宗)自选”。他还奉命修撰《中书备对》10卷,“集内外事物纲目”,“以知官吏流品、户口、钱谷之数,以知礼法文物、军兵名额之数,以知刑罚赦宥之事、夫役之数,小大精粗,无乎不备”。有称:“天下之事,尽在其中。及奏篇,先帝(宋神宗)叹息称善。而今士大夫家争相传录,以为不可无之书也。”仲衍的胞弟仲游“学贯经史,才通世务。文章精丽,议论有余”,“为政刚明有断,而应卒遇变从容详悉”。文章、学问、政事、德义、文学,“可谓兼之”。

  如此的“官二代”、“官三代”,洁身自好,廉洁为政,成果斐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官员史中,当属凤毛麟角。

  那么,兰溪毕家村人作为大国名相毕士安之后,后在第几代?间隔多少年?不是人家的二三十代、四五十代、七八十代,一二千年,毕家村始祖惠五公仅仅后在毕士安的第四代,惠五公比毕士安迟生126年;毕家村始祖与毕士安的重孙仲达、仲衍、仲游、仲愈、仲偃、仲渊、仲文、仲容等人,是同代人,堂兄弟。所以我说,毕家村始祖惠五公文邦是大国名相毕士安的重孙。

  至此笔者还要写一写,毕家人其实都是皇亲国戚,因为他们的二世祖是宋徽宗朝的郡马爷。

  《壁峰毕氏乙未谱序》载:“我壁峰毕氏,自惠五公于宗英宗治平间经商于兰,爰见壁峰之地依山环水,宁凝明秀,乃率家由原居处州遂昌县白水村移住于此,衍村发族,今及三十三世,950年矣。”惠五公,配赵氏,生三子:大儿子名羲古是郡马,二儿子名羲绅,小儿子名羲缙。但遗憾的是三个儿子的生卒年都无记载。特别关于郡马公是那位亲王的女婿,也难查询。

  无奈,笔者顾自推测:生于宋治平元年(1064)的惠五公肇初,正常情况是二十岁左右结婚生子,因此他的大儿子羲古,应该于1084-1090年间出生。羲古正常情况长到二十来岁才有可能招为郡马,应该在1110年前后。如此推测下来,羲古很可能是宋神宗第九子荣穆王赵佖的女婿,或是第十二子燕王赵俣的女婿,或是第十三子荣宪王赵似的女婿,或是第十四子越王赵偲的女婿。当然,这是用排除法推测出来的结果,笔者再次申明,不是准确结论。

  有记载,宋神宗共生14个儿子,8个不到成年就亡故。那么存下6个谁有可能呢?第六子赵煦不可能,因为他是皇帝宋哲宗,其女婿应称之为驸马;第十一子赵佶不可能,因为他是皇帝宋徽宗,其女婿应称之为驸马;其实作为第九子荣穆王赵佖的女婿也不可能,因为他死于1106年,好像无子嗣。

  故此大致上可以把羲古锁定在赵俣、赵似、赵偲三位亲王门下。而特别有可能的是赵偲。他有一妻二妾,生了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入宫,另两个有没有可能许一个给羲古呢?我想兴许可能。因为羲古先祖毕士安是宋室名相,对赵家王朝有功,其裔孙招为郡马,算得上门当户对。

  但是宗谱上写着:羲古“配徐氏,生二子”;“继配高氏,无出。”为什么他的妻子郡主不姓“赵”而姓“徐”呢?徐姓人在那朝那代没有人荣膺亲王衔的呀!这里面有什么奥妙?

  山川无语;瀫溪水滔滔不绝,我们听不懂。但是不管是哪位亲王的女婿,羲古这个郡马绝对假不了。

  宗谱有载:郡马爷婚后生的两个儿子:一行敬十四,名陶臣,字怡泉,授京师太学京谕,配朱氏,其墓皆附罗坞山郡马公之侧;一行敬十六,名虞臣,字心泉,以父蔭封兰邑公。还有孙子,一是陶臣的儿子少弁,一是虞臣的儿子少羿。

  宗谱上白纸黑字写着:其父文邦“以子贵封婺州郡公”,其长子陶臣“授京师太学京谕”,陶臣妻朱氏“其墓皆附罗坞山郡马公之侧”,次子虞臣“以父蔭封兰邑公”,这些文字不可能子虚乌有,可以说明三代四人与郡马有关,绝对可以佐证毕羲古这个郡马之实。

  笔者认为,郡马爷羲古和胞弟羲绅、羲缙,正好与毕士安第五代孙毕彦、毕况、毕举、毕完、毕纯、毕亮、毕骞、毕逢、毕慧、毕案、毕沂、毕老及大纯、大亮、大能、大极等人是同辈份的堂兄弟。故此我推测,羲古或是父亲惠五公带到毕家村的,或是惠五公卜居毕家村之后出生的,其中一点可以肯定,羲古绝对是从毕家村去了开封,而且到了京城开封之后,与这些堂兄弟们有来往,要不,他不可能与亲王家攀亲结缘。

  然而到开封之后,羲古是当官还是经商,抑或干其他什么职业,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弄清。但是这里有一点也可肯定,羲古不是一般人士,先不说他有没有潘安之貌,最起码是不高不矮、不胖不瘦,长得有模有样。否则,怎么可能被选中当郡马呢。

  进之还可以肯定一点:羲古与郡主大婚之后,曾经多次回毕家村省亲。因为交通极畅——初从开封汴河码头可以直接乘船到大运河,俄而从大运河自北往南可以顺风顺水到杭州,继则可以从杭州钱塘江到富春江,再之可以从富春江到兰江,再再之可以从兰江到女埠,甚至直接把船停靠在毕家村码头——毕家村码头水深,可以停泊大船呵。

  那年那月,可能是春节时候,羲古与娇美的郡主在毕家村小住。由于村居地势较高,他俩天天可以远观日出东山,红盘乍吐,霞光照进庭院,有明有暗,一地斑斓;可以近览瀫溪流水滚滚,如叶舟船缓缓而过,渔翁撒网,收获满是喜悦;可以静听犬吠传来,村屋缕缕炊烟,像长袖飘飞,欢迎新的一天。特别是春日小两口早起,推窗望细雨沙沙,听林间鸟雀啁啾,宛若天籁之声;夜晚,灯火星星可数,整个村庄静悄悄的浸润了更多温馨。当然,还有溪里鱼虾,还有山上竹笋,还有田间野莱,还有缸里米酒,其味之鲜美,为百里京城所难得。而且更有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龙灯,一桥一桥,弯弯曲曲,时起时伏,或快或缓,在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中穿过人群,走进小街小巷,越过村头水口,让人看得心潮澎湃,激情高涨。毕家村啊,就这样或农,或渔,或长栖,或小住,无不皆宜。窃以为郡马爷及子媳百岁后魂归故里,该是如是因故。

  可是堂堂皇皇、风风光光的郡马夫妇,不做春秋大梦,不利用他们的背景、他们的后台、他们的关系网、他们的身份地位弄个有权有势的官职,不在自己故乡毕家村造个雕梁画栋的郡马府,也不给父母、子女建几座华屋豪宅,哪怕弄个什么书斋之类纪念纪念也没有,如是事实又能说明什么?难道也可说明因为受制于毕氏祖训、族规、家教之影响,难道也可说明因为是“无田园居第”,无太多钱粮积累,还是因为有其他什么原因呢?

  我一意孤行,苦苦找出这些陈年烂谷重要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因为,这些“陈年烂谷”其实是让人挺起精气神儿的核心内容,村庄可以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在开篇所述古村落建设背景和规划状况之下接受毕家村委托编制规划,我想,我们不应该只弄几张好看的图片,写一本套话、废话、空话连篇的说明书,而是应该多做一些毕家村人文、生态的研究,寻找规划的历史依据、地理依据,发掘村庄发展的合理模式,然后准确定性、定位、定量,做出一个能够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子孙后代的规划。

  此时有人问:这些“陈年烂谷”会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呢?我说:如果被认知,然后加入今人积极性,定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志源兄毕竟校长出身,还有村书记云飞、主任庆洪也颇有见识,听了之后立马点头赞同。

  依依一水的毕家村,位于兰溪市兰江街道东北,靠近女埠镇,西北是本村所辖的自然村何夏庄,东南是本村所辖的自然村童家埠,有农家352户,村民1208人,总建设用地76.33公顷。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为毕家村撰的《毕氏宗谱遗像风水图记》载:“毕氏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其裔毕万皆其后也。晋有吏部郎卓元,魏有衮州剌史众敬子元宾、元宾子祖辉、祖辉子义云四世为其郡守,唐有御史大夫枸前,宋有中书令、丞相毕士安。嗣后子孙繁衍,科甲连绵,盛于海内。建炎南渡,或徏家于金陵,或寓居江右,或宦居新安及慈溪山阴诸泒……而惠五公抱文简公之像赞及遗笔,自处之遂昌县白水村而迁兰经商,后见壁峰之境风景殊雅,山明水秀,于是在瀫水之畔卜宅定居,至今已有三十三世。”因为他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誉,有神机妙算之功,所以这篇文记显得很重要。

  我们需要弄清:一培一嵝始于何人,一坵一壑肇自何代。

  诸如《壁峰河南郡毕氏宗谱》写着古时毕家村,还有凝秀楼、自强斋、三畏居、仰东轩、思亲堂、尊亲堂和宝善堂、树德堂、尚义堂、积庆堂、花厅、花楼等建筑,特别是前列六座建筑,如存在,顾名思义绝对地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之佳构;还有“南畔春耕、秋江晚掉、北峰插云、东山积雪、南北二刹、上下两桥、溪上渔歌、山间牧曲、绿树含烟、苍松映水”等十景,可谓尉然大观,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消失了。可是,请,注意:家庙外东南位幸存一棵四五百年的香樟,老干横枝,婆娑弄碧的,据说曾经死过几次,后来却神不知鬼不觉的又活了。

  毕家村啊,如此这般一个由千年历史构筑的人文高地,我为本院项目组的规划编制定位只有两个字:修复。

  可以下笔了;规划要尽一切可能修复千年古村毕氏子孙后代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尽一切可能修复中国名相毕士元后裔,大国工匠、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重孙,宋室皇亲国戚、郡马毕羲古故乡民众生存地的人文系统,具体包括修复空间系统、视觉系统、记忆系统、符号系统,以及修复人地关系、山水关系、邻里关系、族际关系等等。

  如是追根寻源,条分缕析,纲举目张,使今后的毕家村,让人听得到乡音,赏得到乡风,记得住乡愁,找得到清纯乡居,看得到希望所在的美丽家园,重新复活并辉煌在瀫溪之畔,重新复活并辉煌在今天,明天,直至永远。

  叨叨不绝的瀫溪水啊,我又一意孤行,您可赞同?!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