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末生活

白沙溪: 一个湮没着古婺文脉的历史地标

2016-05-27 09:26:2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文 \ 宋佳琪 通讯员 章丽华 摄

  在千年州府地的浙中金华,南北各有一座灵秀青山,犹如青龙白虎横卧在婺江两畔,不同的地理气候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基因,成就了两大泾渭分明而又水乳交融、并驾齐驱而又相映成辉的文化群落:以道家黄大仙为代表的北山文化声名远播,至今香火繁盛,而以“婺州大禹”白沙老爷为代表的南山文化却鲜为人知。今天,本报特推出古婺白沙文化专版,溯源白沙溪,意在揭开沉睡已久的南山文脉的神秘面纱,再现古婺文化的半壁江山,携读者完整地认识古婺文明——

  “江南有座金华城,城边有座白龙桥,桥下外婆在讲着那故事……”多少人循着金华籍歌手陈越的这首恋乡曲,来到了这白龙古廊桥下,而那歌里的故事已被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在桥下讲了千百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白龙古镇位于金、兰、汤三地交界处。在古代,白龙古廊桥即是要道枢纽。时光荏苒间,万千步履打这桥上过,共同编织起白沙文明。相传白龙古廊桥与省级文保单位武义熟溪桥始建年代相仿,且同为木石结构,上有廊檐蔽日挡雨,檐下文官乘轿,武官走马,布衣行路,商贾往来无数,自是一番古道市井。古桥头有一处官办客栈,称驿站或铺司,有官兵日夜把守,却终是五湖四海皆有,三教九流不缺,有你侬我侬的深情话别、高山流水的彼此瞩望,亦有乡民私下贩盐买盐的烟火日常。

  几经朝代更迭,战乱风雨,上世纪中叶,白龙古廊桥终因年久失修,坍塌损毁。2008年,金华市婺城区政府斥资千万元,重修千米廊桥,串联起古今文化记忆。

  1

  白沙溪畔埋藏婺窑古瓷2700年历史,千年前即为罕见民窑出口瓷

  旧时货运,多走水路。古廊桥下,“一条江水悠悠”,运载起古婺千年文明。

  白沙溪旧名“白龙溪”,主流长68.3千米,由沙畈溪口门陈入境,接纳银坑溪、大铺水、左别源等支流,入沙畈水库,经金兰水库后,流经琅琊镇、白龙桥古方村、新昌桥村,在乾西乡石柱头入婺江。

  1976年,韩国新安海域打捞出一艘古代沉船,舱内有陶瓷器一万多件,其中有百余件“钧窑系”瓷器产自金华铁店窑,包括三足水盘、注子、花盆三个品种。1983年,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到日本参观展览时,对此做了确认。1981年,日本文化报部、文化财管理局《新安海底遗物》一文对此做了详细报道。

  由此,一段尘封的历史被徐徐揭开。

  铁店村位于婺城区琅琊镇,与白沙溪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产松木,多粉砂岩。自北宋年间(约公元960年),这里便世代有人以烧窑制瓷为生。与我国多数南方窑系相似,婺州古窑多为龙窑,坐北朝南,与地面约呈30度角,窑身有多处添柴口,以实现窑火层层升温,在古代,一窑瓷器通常要经过半个月的煅烧。相传铁店窑址即有三条龙窑。龙窑旁,通常配套有滤泥设施,窑工们采集的瓷土须经碾磨,泡水,通过五道滤口,变得十分细腻,而后风干,方能使用。受气候条件影响,窑工唯有选在秋后气候干燥、天气晴好时方能拉坯、烧窑,土生瓷,窑变常有,风云不定,烧窑及开窑前,窑工们必要祭祀窑神“神农氏”。据相关史料载,婺州铁店的这支窑火持续燃至元代,约公元1271年。

  唐代陆羽《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笔下,婺窑茶具品质上乘,位列探花。这是婺窑唯一见于古代文献的记载。据贡昌《婺州古瓷》相关论证,婺州窑因州得名,与龙泉窑等同属婺窑系,兴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时期逐渐衰弱,前后绵延2700多年,首创化妆土工艺,于汉代中期即开始使用青、褐两色釉。西汉以前,婺州窑原始瓷多见于墓葬,做明器,胎厚釉薄,也曾出现过青黄釉、彩釉等丰富的釉色,及针点纹、网格纹、连珠纹等修饰图案。南宋时期,婺州窑吸收各地窑口之所长,烧制青白瓷、青瓷等,出产日用瓷及观赏瓷,远销全国各地,并出现出口瓷。

  新安沉船中发现的婺州铁店窑瓷器即为宋元时期出口瓷。这些婺瓷由铁店窑沿线水系入白沙溪,后入钱塘江,去往明州(现宁波),再行出海,对外贸易。

  2001年,婺州铁店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而在全国众多古窑址中,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仅22家。2014年,“婺州窑陶瓷烧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婺州大地上亦涌现出陈新华、尹根有、邵文礼等诸多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数十米深的碎瓷片里,埋藏着古代婺窑太多不可解的历史秘密。花口、鼓钉、兽足、弦纹、大器皿……每一片古瓷都在它幽深的光晕里,诉说着婺窑的千年发展足迹。

  窑火边软绵绵的情歌还在山脚下传唱,当年的烧窑人却不知去了何方。当地人说,拉坯制瓷,心里想着什么,做出来的就是什么,环肥燕瘦,淡妆浓抹,美态千秋,某年某月某日,某位制瓷人只肯对瓷土说的心思,都藏在这古窑残存的炉瓶杯盏里,也藏在古

  2

  汉时溪畔有朝廷垄断酒坊,白沙泉香而金华酒冽,武松喝它赤手空拳杀猛虎

  当冬至后的第一场雪覆盖了古婺大地,白沙溪畔的层峦缓坡宛若婺州昆仑。琅峰山下泉口村的金华酒便开始香了。

  泉口村村民陈顺财年近天命,守着这口祖传的酒窖已整整三十载,谁也说不清这金华酒究竟源于何时,陈顺财只知道,他的爷爷,以及他爷爷的爷爷,都是地主家的酒脑,手把手地教会了子孙后代这门糊口的手艺。除了手艺,陈顺财极少知道别的,他只知道自己酒窖里的和祖辈杯盏里的那口酒是一样的。

  在如今的消费市场,金华酒通常被划入黄酒大类。在陈顺财眼里,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从酿造工艺看,金华酒属双曲酒,讲的是“双曲发酵”、“冬水酿冬酒”,从取材到出窖,少说也得经历两度春秋。

  “白沙春水镜光清,水面无风似掌平。春暖锦鳞吹细浪,晚晴黄莺啭新声。烟堤绿树人家小,云渚斜阳钓艇横……”白沙水暖,春衫已薄,杨柳刚刚吐了金线,阳光照进水里,又透过竹林明晃晃地打过来,白沙溪畔金灿灿的滩涂上冒出了一抹葱绿,这些都被酒脑们瞅在了眼里。待到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他们便赶来把它们收割,冷不丁地惊起一行白鹭,晕开的碧水里漾出好多人的脸。白沙溪畔的酒脑管这长着黑线的野草叫“蓼草”,它自古就长在白沙溪畔,酒脑们用它泡水,直至芒草花开,蝉鸣四起,取了蓼草泡的水制麦曲,而后只要闲闲地看秋收,糯米供足了粮仓,剩下的都仿佛透着酒香。但酒脑们定要挨到冬至以后,方下令取白沙泉,将红曲、麦曲及刚蒸熟的糯米按着祖传的方子埋入酒坛。酒坛子里住着酒神,发酵后数日,酒脑必往酒坛子里给酒神喂饭。打点妥当,而后密封,藏进窖底,待到来年隆冬时节,便可就着炉火温一壶古婺佳酿。

  古婺酒坊,素以一担米出一担酒,金华酒由此以酒肉厚、不上头闻名。《三言二拍》、《金梅》里都曾频繁提及金华酒,武松正是醉了金华酒,方才上山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可见,金华酒于明代时已声名远播。

  白沙泉制金华酒,似是古已有之。白沙溪白龙桥流域段有村名曰“古方”,传“古方”原名“酤坊”。汉代实行“榷酒”之政,即酒类由政府专营。当时的“酤坊”即是专营制酒售酒的官家酒坊。

  时光的窖藏里,金华酒从官家酒变为农家酒,如今却成了隐身林麓的酒,其酿造技艺被列入金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倚赖保护性传承。

  话说《三言二拍》里,还记载有一味名为“错认水”的金华酒。滋味如何,且不细说。酒香藏古巷,只待有缘人。

  3

  溪畔神明“白沙老爷”居儒释道之首,享千年繁盛香火,受历代帝王追封

  古人赞白沙:“白沙连翠竹,春色漾清波。乐岁饶风雨,春田足禾稻……”当地有传言,白龙溪中有小白龙,甚为顽劣,晴则旱,雨则涝,令万顷良田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如今这里得以安泰祥和,得益于一位神明的护佑,当地百姓称之为“白沙老爷”。

  民间传说中,“白沙老爷”率领三十六骑从大漠孤烟中走来,忽见山水清丽,峡谷悠长,山穷水尽之处,柳暗花明,别有洞天,长久停留,不忍离去,此地遂名“停久”,山不在高,有贤则名,故“白沙老爷”移步之处又名“高儒”,村名千年未改。

  这位“白沙老爷”拥有神明般的智慧与力量,土地般的善良与悲悯,长山乡的十八泉,琅琊镇琅峰山峭壁上的五指印,崖对面的无头石人山……都与之有关,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白沙溪三十六堰亦为“白沙老爷”的传世功勋。千年传说承载着善人善果的世界观,舍己为人、造福一方的人生观以及东方民族的归隐情怀,支撑起百十代人的坚定信仰,成为当地百姓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白沙老爷”传说已被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大类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之相关的风景线完好留存。

  “白沙老爷”享受历代香火供奉,现存有琅琊白沙庙、白龙桥马海庙、乾西栅川白沙庙、石柱头白沙庙等,密布白沙溪沿线,绵延至八婺大地。如今,每逢三月十六和九月十三(传为“白沙老爷”的生辰和祭日),在白沙古庙,当地村民都会组织白沙庙会,前有观音、关公等各路神仙先行“查案”(开路),后有白沙老爷款款而来,社戏、舞队等祭祀表演穿插其中。村民们在庙外排起长龙,焚香拜祭。祭词皆有规范,史载有《祷雨歌》、《舞队颂》等祝词。

  白沙古庙又称古昭利庙,始建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有近1800年历史,庙高四丈九尺,中庭二丈二尺,平连五室,四进三天井,西设偏殿,东设斋房,庙基占地十五亩有余,约合建筑总面积2760平方米,几经修缮,名人碑刻遗存无数。

  现存《白沙昭利庙志》载:“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进士唐岩作《唐武威侯庙碑记》;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杜屿、磐孝恭作《宋昭利庙碑记》;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潘宁作《昭利庙记事》;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吴沉、章溢、宋濂作《明昭利庙碑记》;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卢干作《重修昭利庙记》,设捐款,首事五十人;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崇福、李玉典、沈宝麟作《重修昭利庙碑记》,此次修殿由金兰汤三邑人士朱兆伦、徐秉忠等94人发起,卢金鳌、朱鸿才等九人董理庙事;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贡璜作《古昭利庙图记》;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方铨作《重修昭侯古庙记》,董事三十一村七十五人;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谈氏康作《重修昭利庙志序》;民国十六年(公元1917年),重修昭利庙,设董事131人,徐东藩作《重修昭利庙志序》,开光邀请演出戏班十三台,建戏台十三个,绵延一公里……”

  与多数民间信仰不同,“白沙老爷”受历代帝王追封。《白沙昭利庙志》载:“刘汉时期,百姓于停久修建祖墎庙,武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三月三日,祖墎庙冲毁,香火漂至白沙村南,居民范匠儿晨见复于官,官请吴王,王命诸葛恪、杜宣核实许建庙。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封武威侯,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封保宁王,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封昭利侯,赐庙额曰昭利,自此,白沙庙又称昭利庙,宋孝宗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封灵贶侯,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封孚应侯,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加封广济王,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封忠烈王。”

  4

  归隐将士、古婺“大禹王”卢文台筑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婺学践行者宗师

  然而,这位神明般的“白沙老爷”却从来都不只是传说。

  史载:“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今河北定兴县)人,汉成帝末,为步兵尉,后授骠骑将军。王莽篡汉,卢谢病,免归顺;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从宜阳退隐到辅仓停久(今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垦田卢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数百年,经百姓共力,筑起三十六堰,沿岸百二十余村受益。乡民怀其惠,立庙以祭,尊为‘白沙老爷’。”

  宋时丞相、金华人王淮遗诗七律,道是“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长流。每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明成化年间汤溪县首任县令宋约曾题诗:“当年辅国有奇功,勇退归山作卧龙。不向生前承帝宠,却从殁后拜侯封。巍巍古相临清渚,寂寂遗踪对碧峰。三十六湾溪堰水,至今利泽未曾穷。”

  传白沙筑堰之难,堪比秦时修郑渠,白沙流域本西高东低,水位落差大,与郑渠地貌相似,险阻无数,卢文台披荆斩棘,击退洪水猛兽,“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于汉时以近似唐代都江堰的修筑技术成功治理白沙溪。

  《白沙图志》等对各处堰坝的具体位置做了详细记载,并载有布局图。有关报道称,《万坛堰帖———金华白龙桥三十六堰》刻本(清光绪三十四年重修),还记录了康熙、雍正、光绪年间官府调解村民用水纠纷,合理分配三十六堰运作的协议书。

  滚滚江河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看今朝,孤坟埋于宿草,遗庙隐于长松,傲立白沙溪畔,笑看春秋,只留后世,一缕心香浓。“石开潭影静,溪合堰流长。门对蓉峰秀,炉分麓渚香……”文台冢旁,祖墎庙前,面对滔滔两岸潮,袅袅香烛烟,无数仁人志士对卢文台的传世功勋叹为观止。

  “辅剿赤眉勤远服,怎生得隐身林麓。托业开田,昭灵筑堰,常裕民仓足。几点苍山云外矗,见一片白沙潆曲,香粉潭浓,金钗井暖,犹是汉时绿。”这位戎马一生的骠骑将军何以于历史沦变中做出如此归隐抉择?传统儒家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卢文台归隐,却不似陶渊明只肯“采菊东篱下”,纵是戴月荷锄归,也只得个“草盛豆苗稀”。终其一生,居庙堂之高,金戈铁马建功业;处江湖之远,亦能精于农事,造福千秋。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观?

  宋时“何王金许”成就古婺“小邹鲁”,在儒家学派之上自创“婺学”,既出仕又入仕,主张内外并重、本末并举,文道并重、经史并重、道德与知识并重、心性修养与建功立业并重。

  而在此之前近千年,卢文台已于青山碧水间悟得这方土地规劝于人的人生信仰,成为婺学自成体系之前,婺州理学的一代践行者。后世赞其“功成勇退括括苍州,天挺英明第一流。铭鼎当年勤剿寇,介圭累世袭封侯。兰芬麓渚通仙里,松老桃源隐圣邱。寻显灵恩扶大造,雨旸呼吸在龙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继卢文台之后,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琅峰山六壮士等乱世英雄、忠烈人物。

  坊间传言,卢文台筑三十六堰,除两岸水患,终其一生,死而后已,归葬停久。但在其身后,曾有神嫔龙女与之相会古廊桥,古人有诗云:“威余破浪将浮海,龙女连环盟莫解。神灵作合本由天,卺合晶宫蛟纳采。”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卢文台可是累了?于其身后,要为自己活?

  三十六堰今犹在,不见当年修渠人。你可曾经听过,你可曾经去过,江南有座金华城,你可曾经听过,你可曾经去过,城边有座白龙桥。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