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珊瑚:最严家规守护绿水青山

2016-11-18 08:59:3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章一平 文/摄

  珊瑚村名来自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村中,记者翻阅了《珊瑚廖氏宗谱》,据宗谱记载,廖氏先祖廖文仕,自清康熙年间(1694~1785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古田来浙江,寄居江山县,后到汤邑(汤溪)岱上入赘,于雍正十年(1732年)转迁三湖定居。因村地处群山环抱的小盆地内,形似一个湖泊,有山有水,故称为“山湖”,后谐称“三湖”,而后又衍化为“珊瑚”。

  关于珊瑚村的来历,据廖旭荣说:祖先廖文仕于清康熙甲戌年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溪背村。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当时文仕公正当年少,家中弟兄众多,欲图异地发展。有宗亲海迁期间去浙江江山、兰溪谋生,业绩甚佳,置有房屋田地并定居浙江,成为族内楷模,故文仕公欲到浙江立业。

  雍正元年(1723年),文仕公南行至浙地汤邑(汤溪)山区谋求立业。几经周折,在塔石乡岱上仓门里一财主家当长工,并入赘财主家,然好景不长,财主以众凌寡,极尽欺侮之能事。雍正四年(1726年),一日财主六十大寿,大摆筵席,独对文仕公以奴相待,文仕公心存委屈,隐忍不言,知夫莫如妻,聪慧的妻子看在眼里。问:“气否?”文仕公叹道:“气,然又能奈何?倘若你能与吾同心便能一解其忧!”妻子已解其义,对丈夫说:“我与你生死相依,一切听随与你。”文仕公终于说出了自己在心底蕴藏许久的一个字:“走!”

  五更时分,夫妻俩跪地对天发誓:离此地,力争以一席之地解寄人篱下之耻辱,挑行李的箩线折断之处便是安身之所。于是夫妻俩不畏艰险,带着长子廷焕(4岁)、次子琨焕(2岁),挑着行李,去开辟自己的新天地。

  一日,行至一处山间美地,这时,箩线突然断开。忆起昔日的誓言,果已应验。夫妻俩遂放下行李和两个孩子,决定在此安家。环顾四周,三个湖型山坳环绕着中间的小盆地。这里天碧蓝,云洁白,林木森森,满目苍翠。几股清泉从山谷间蜿蜒流淌,水声潺潺。更重要的是,这里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开垦劳作,此乃天随人愿也,夫妻俩欣喜万分。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并以三个湖型山坳的形状寓意取名为三湖村。

  在村中,对珊瑚村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村中原先有三口湖,所以村名又叫三湖。或许是后来村中又出了一名文化人,认为山湖或三湖的村名太实,遂将村名雅化为珊瑚。

  虽然从福建古田迁徙到珊瑚村已经过去了300多年,但村民们至今仍保留着闽西的语言和风俗。

  在珊瑚村,村民能讲多种方言,外出时会讲汤溪话、普通话,而在村里,通用闽西客家话。古老的方言引起了一直从事方言研究的中国语言大学副校长曹志耘的高度关注。他为此在该村待了几个月,专门调查研究珊瑚村方言。

  早在清嘉庆年间,该村就制订了最严格的保护山林家规

  在珊瑚村的村前村后,上百年的古树比比皆是。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村口有黄山松古树群,村后有枫树、红豆杉古树群,全村共有古树120多棵。

  来到珊瑚村,只见村前的那一片黄山松,高大威猛,干枝远伸,站在村口仿佛是迎接远客一般。村后那一片则以枫树与红豆杉为主,郁郁葱葱,风景美不胜收。

  在村后,记者细数了一下,超过百年树龄的枫树就有十多株,其中还有红豆杉、木荷等古树。经过改造,这里成了一处供村民乘凉休憩的公园,如果这时候有机会来珊瑚村游玩,那便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珊瑚村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名木古树,如此高的森林覆盖率,与廖氏祖先立下的家规家训分不开。

  在《珊瑚廖氏宗谱》中,就记载有清嘉庆丁巳年(1797年)所订的保护祖属山场(山林)的5条合约。合约中规定,自禁之后,再有越者,一经捉获,无论公山私山,任凭众等重罚,甘受逆祖之罪的,决不容情,今欲有凭(证),立合严禁帖为照:嗣(族人)内有人盗割草柞(灌木)及扒松毛者,公(族内)罚铜钱500文。盗砍松树杉树杂木者,查知捉获,照树之大小公罚。捉获盗砍者,不得徇情私和,如有徇情私和者,与盗砍人同论。盗砍者不遵众罚者,将家名(家庭名字)扣除,永不许登祠祭祖。经赏捉获人照罚来之钱对半给赏。

  正因为有如此严格的家规家训,廖姓后代遵循祖训,多年来进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造就了珊瑚村的绿水青山。

  珊瑚村共有古树名木一百多株。如此多的古树名木能保存至今,与良好的村风民风不无关系。一直以来,村民有着保护古树、爱护生态的优良传统。保护山林,保护古树名木,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老支书廖启生在全乡每个村都在大砍树木炼钢的时候,以他的威望,拼死保护了村中的古树名木。廖启生保护古树的故事至今在村中传为美谈。

  在村中,村民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不管是本村人、邻村人,破坏山林就要罚款,并追查到底,因此,村中的山林一直保护得很好,绿水青山成为珊瑚村最大的优势。

  传承向上、耕读、勤俭、仁爱好家风

  在《珊瑚廖氏宗谱》的家规中还规定,嗣(族人)内人等勾引匪类入境或停留在家同为盗窃者,凭众全家赶逐,顽(顽抗)则呈官。嗣内人如有勾引匪类在家往来,希图得赃者,无论大小物件衣服器皿,查知后呈官。族人宜秉礼守法,方称肖(孝)子贤孙,如殴打父母犯上作乱,以及匪奸盗贼斗殴逞凶者,或经发觉或经惩治,实属有沾祖宗,贻羞家乘,概于(宗谱中的名字、辈份)排行之次(在宗谱中)削其名(除去其名字),以昭惩戒。

  廖旭荣说,多年来,珊瑚村民传承向上、耕读、勤俭、仁爱之祖训,村中民风淳朴,村民之间互相帮助,从没有小偷小摸,农具随便放在门口,大门开着也不会丢失东西。

  在宗谱中,还有鼓励读书的规定,全村族人通过祠堂田和筹集资金,对村中考上高小、中学的村民给予租谷和银元的奖励。如高小生每年拿出银元3元作为贺银,中学生每年拿出银元12元作为贺银。

  今年82岁的廖光苍说,由于重视教育,在清代,村中就出了18位教书先生。

  廖旭荣说,改革开放后,更是培养了许多大学生、留学生、硕士和农艺师等人才,还出现了廖樟贵这样关心村中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廖樟贵遵循耕读、勤俭之家训,成功之后不忘本,不仅长期关照他的二哥(哑巴),还积极捐款支持家乡建设。1996年村中建造水口桥(珊瑚桥),他捐了4000元;1997年塔石乡修公路,他捐了2000元;1999年修水口庙,他捐了1100元;2000年村道被洪水冲毁,他又捐了1000元。2005年通连接珊瑚村公路,他捐了62000元、水泥120吨。2010年修廖氏宗祠,他捐了30000元,石狮子一对。2011年他在珊瑚村过年,大年三十给全村每家的小孩包红包,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2013年修宗谱,他捐了10000元,看到村民需要帮助的,都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家中,他教育有方,儿子在美国留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绿水青山成为珊瑚村的最大优势

  近年来,村民们弘扬祖先艰苦创业的精神,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村两委先后完成了通村公路硬化工程、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等民生实事,修复了廖氏宗祠,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如今,绿水青山是珊瑚村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好的资源。珊瑚村盛产高山茶叶、山茶油与番薯干、笋干等土特产,都是纯天然绿色有机食品。由于常年处在雨雾中,出产的珊瑚云雾茶品质好,在市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今年7月,珊瑚云雾茶传统炒制技艺成为婺城区第四批新增非遗项目。

  该村村民以前都种水稻,如今转而种植苗木和番薯等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到了每年的11月份,家家户户都要烘焙制作番薯干,清香甘甜的番薯干,引得上海等地客商上门收购,不仅能卖出每公斤30多元的高价,还供不应求。廖旭荣说,靠番薯干,有的村民仅仅两个月就能卖出数万元,七十多岁的老人,都能卖掉七八千元的番薯干。番薯干加工产业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另外,为了整治村容村貌,村里早就已经进行了道路硬化,并保留了原先部分的青石台阶与鹅卵石路面,今年又修建了小公园和鹅卵石游步道,尤其是村后的古树林里鹅卵石地面,更是清爽整洁,非常适宜自驾游与背包客们露营野游。

  廖旭荣说,当前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村里准备对村内的老屋进行修缮,设立高山茶展示厅,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还要在木荷岗建设摄影观光基地、兴建游步道,为发展民宿做好准备,让绿水青山转化成更多的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