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
陈纪祥自从80年代初爱上群众文化后,在人生创业过程中坚持努力学习多种文化服务技能,参加过“美术班”、“篆刻培训班”;从事过民间油漆(实用美术)装饰工、国营广告公司美工,乡镇电影放映宣传员等工作;多次创办个体文化业,开设过文化生活服务部、摄像部、电脑美术制作部、印花制版室、图书室、网吧等,长期探索“以文养文”的群众文化持续发展之路。
他爱好美术,曾为乡镇政府“计划生育”工作、“八五”建设等绘制过多幅大型墙体宣传画,多次为政府多种政策书写墙体油漆标语;为镇属10多家企业绘制过广告联合长廊;爱好并自学魔术,自1984年开始,曾多次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活动;爱好组稿,曾在广播、杂志、报纸、网络上发表多篇稿件。
他爱好广泛,能与时俱进,坚持努力学习实用、先进的群众文化技能,贴近群众,融入服务。他获得多项荣誉和称号,其事迹也多次得到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他还是“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独特的思路、执着的追求、全身心的投入。
“守望相助”“不离不弃”“相濡以沫”……这大概就是对爱最真挚的定义了,不被外界的困难所羁绊,不因未来的迷茫踟蹰不前,有喜、有悲、有甜、有苦,可是在内心深处永远能感到幸福。这种爱的经历和感受,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事物之间。在蒋堂镇,陈纪祥就是这个能把浓浓的爱意倾注到自己所追求的文化事业上的人,他毕生所想所爱的就是“文化”,他也希望让更多喜爱文化的人与他一样,真正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幸福感。
陈纪祥是怎么与文化相遇、相知、相爱的呢?他们“爱情”的背后,究竟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日前,记者来到蒋堂集镇文化礼堂,聆听了陈纪祥回顾自己与文化的幸福时光,与爱的赞歌。
擦出爱之火花——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同大多数人一样,上世纪80年代初期高中毕业的陈纪祥选择回归务农生活,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他无比怀念在学校读书的日子,没有书读让陈纪祥很不是滋味,带着对文化的执念,在空闲之余,他都会自学画画和魔术,“每当做完农活休息时,我就给大家变魔术,很受欢迎。”陈纪祥说,那时候周边地区有什么表演活动,他也会去演出,因此获得了很大的文化自信。
与此同时,由于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更是坚定了陈纪祥对文化的追求之路,“那个时候不少同龄人由于无所事事走上了歪路,这让我感悟很深。”陈纪祥觉得,好与坏有时只是一步之遥,如果那时候有足够的文化活动来填充人们的精神需求的话,很多人的命运也许就不一样了。为此,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农村“文化人”,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更多农民享受文化服务,在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吸取更多文化知识,提高生活、生产、致富能力。
带着对文化的热爱,陈纪祥打算找一份与美术有关的工作,当时正好有一个照相馆打算转手让人,“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吗?”陈纪祥觉得这十分符合自己的愿想,由于当时拍照大多需要手工制作,很多例如老人遗像这样的“照片”其实都是由人工手画出来的,陈纪祥迫切地想抓住这个机会,然而事与愿违,因种种原因他错失了,不由倍感痛惜。
随后,陈纪祥开始为民间家具做美术油漆装饰,一边工作的同时,他还在继续学习速成画来提升自己的美术水平。在选择爱情与面包的道路上,陈纪祥一直都坚持着做自己热爱的事业,他从事了多项有关文化艺术的工作,有电影放映员、广告美工等等,还学习了篆刻技术,而这些经验也为他积攒了丰富的美术功底。
追寻爱之脚步——
“不用再多说明,我就要和你在一起”
这30多年来,陈纪祥多次放弃了个人更好的经济发展的机会,历经了三次公共文化服务创业。1988年,他开始了第一次文化创业,创办了蒋堂镇文化生活服务部,里面设有图书室、台球室、工艺牌匾店。在此期间,他发挥自身特长,为政府、企业做宣传栏,设计广告标语,为他们向民众宣传政策口号,一方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得到了当时县里领导的认可,这让陈纪祥觉得自己在社会文化方面发挥了作用,产生了价值,获得了认同感。
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由于陈纪祥画画水平高,画出来的宣传画十分逼真,很多人看到后都不相信,非要用手去摸一摸。“有一次,有人跟我说,我贴在墙上的宣传画被太阳晒得角都卷起来了。”但其实,那个“卷角”是陈纪祥画出来的立体效果,不知情的人就此产生了误会,这也说明他的美术功力已经达到了“鬼斧神工”、“以假乱真”的
境界。就连当时蒋堂小学的校长都没想到,社会上居然还有比他们专业老师画画还好的人。
蒋堂镇文化生活服务部后来因为条件不足,开办两年后而歇业,但是陈纪祥的名声却渐渐地传了出去,在为电机厂、针织服装厂等企业打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探索文化事业。1995年,陈纪祥了解到摄像这一行当,当时这项技术十分罕见,很多人劝他不要去做,但是陈纪祥却觉得“我不做谁做?”于是,他拿出了所有的积蓄买了一台摄像机,留下了很多当时的珍贵资料。“我那时受邀去拍摄了一些青年的婚礼视频,全部都有保存下来。”陈纪祥说,后来他又开了一个个体电脑美术制作室,曾经扛着摄像机去杭州,购买电脑、刻字机等设备,并且拍下使用方法回来自学。
2000年,陈纪祥把目光投向电脑这一新兴产品,投资开办了文化产业“电脑科普室”,2006年,网吧扩大搬迁,因所租房屋场所有空余,在其中创办并向大众提供了阅读室、乒乓球台球活动室、阅报处、唱歌包厢、农民信箱联络点等文化服务。这是他第二次公共文化服务创业。陈纪祥利用自身网吧在乡镇最好的电脑群和网络资源,配合涉农部门、联合成人技校,每年多次举办农民计算机技术、三农信息服务、种养技术等培训班,因热心与专长而成为“浙江农民信箱”唯一非政府机关人员的乡镇级管理员。
“那段时间我用科技文化服务大众,在发布信息的路上似乎越走越偏,渐渐背离了自己的初衷。”陈纪祥说,在他的内心深处,还一直存在着要做文化事业这个心结。
构筑爱之小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2009年,机会终于来了,蒋堂镇上有一个荒废的厂房要转让,这里面积宽阔、地理位置优越,陈纪祥对创办公共文化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但是他也知道,做这项事业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文化是很清贫的,而公共文化服务更是没有什么回报的,他思考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买下这个地方,打造成自己梦想中的“爱”的小屋。
在得到妻子的支持后,陈纪祥卖掉自建的家庭住房以及盈利中的半个网吧股份,“砸锅卖铁”自筹了百万余元购置了这个1800平方米的场地,于2011年5月创办了婺城区首家“农村文化大院”,里面包括了远教广场、百姓舞台(音乐茶座)、技术培训、农家书屋、电子信息服务等,为大众提供社区配套型文化产业、事业服务,并结合远教设备长期开展农村文化教育、培训活动,摸索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农村文化“营益模式”以文养文之路。
在创办文化大院的这些年里,陈纪祥仅仅收取一些茶水费,得到的收益根本连员工都请不起,他只能靠出租房屋赚取租金。在这样的环境下,陈纪祥得到了政府给予的多项荣誉和帮助,这也使得他能够继续坚持下去。随着服务项目的逐项建设,集合各类文化服务为一体的蒋堂文化大院不断得到完善,并长期为集镇及周边群众(居民、村民、民工)提供社区配套型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成为了蒋堂镇农村文化的服务窗口,文化受众范围涵盖了老、中、青、少各层次,文化影响力辐射全镇。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陈纪祥的文化大院积极收纳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各种生产技能、文化知识培训,先后举办各类文艺表演活动。五年来,受众群众达6万余人次,为周边群众带去多种模式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出基层文化综合体的多功能作用,2014年被金华市广电新闻出版局列为首批三家“特色文化示范基地”之一。
陈纪祥的努力,得到了上级政府部门的一致肯定,他们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为文化大院提供资金帮助,然而这还远远不够,陈纪祥愈发觉得支撑下去十分困难,但是他说:“我知道现在政策是越来越好,公共文化服务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坚持来源于他深信老百姓需要他,需要这些文化食粮。于是,在蒋堂镇文化站站长程明芝的积极奔走呼吁下,上级领导对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们鼓励陈纪祥要继续坚持,并做好创新,经过多次调查认证,婺城区委宣传部决定把原先的“文化大院”转型升级成为“民办文化礼堂”,在蒋堂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在全镇收集相关资料,重新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文化礼堂,届时,这朵陈纪祥与文化的“爱情之花”一定会开放得更加灿烂。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