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苑、通讯员徐进)近日,“越地佛韵”金华万佛塔地宫文物出土60周年特展新闻发布会在金华市文物局举行,由国家博物馆核发“身份证”的万佛塔地宫藏品五代“鎏金观音铜造像”,即“水月观音”的一比一复制品首次还乡“亮相”。
据悉,本次展览分佛事初兴、万佛神韵、佛国吴越、佛影流觞四个章节,展出万佛塔地宫文物精品与各地珍贵佛寺遗物共183件。展览时间从四月中旬持续至七月下旬。
2300多年前,印度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佛教在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衍生出特色鲜明的佛塔、佛寺、佛像、经幢、阿育王塔等古代佛教文化艺术载体。它们作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文化创造,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吴越素有“东南佛国”的美誉,佛教文化底蕴深厚,高僧大德荟萃,古刹名寺遍布,影响深远,在中国乃至亚洲佛教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灿若星河的佛教珍贵遗物中,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举足轻重,是研究浙江古代佛教遗存和吴越国时期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万佛塔原址位于金华市婺城区塔下寺的山坡上,即现在的一二二医院内。万佛塔是九层八角形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高50余米,塔体层层棱角飞檐,内设扶梯,曲折而上。万佛塔本名“密印寺塔”,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工艺精美的如来佛像,数以万计,故俗称“万佛塔”。根据《清光绪金华县志》和地宫出土经幢刻文的记载,万佛塔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自北宋以来,万佛塔屹立在金华城东近千年,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被毁。
1957年元旦,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万佛塔地宫进行发掘,清理出经幢、金佛造像、金涂塔、铜镜、石刻等35类共183件珍贵文物,是金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由于当时金华不具备保存文物的条件,所有出土文物由浙江省博物馆保管。1959年,“五代·鎏金观音铜造像”,即俗称的“水月观音”作为国家一级甲等国宝级文物,从浙江省博物馆调入国家博物馆馆藏,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10年10月,金华举办了“金色的回归——万佛塔文物返乡展”,引起了空前的轰动。仅5天时间,参观人次达到了1.3万。不少市民提出了重修万佛塔,并让地宫文物永久留在金华的愿望。
2014年8月30日,万佛塔重建工程启动。“水月观音”能否回乡,圆金华百姓一个心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2016年文化遗产日,金华市文物局正式启动“水月观音”复制计划。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帮助下,金华市文物局负责人与国家博物馆联系,向国家博物馆领导介绍了金华市博物馆万佛塔地宫陈列空缺、金华人民盼宝还乡及金华重修万佛塔等相关情况。当年10月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国家博物馆为金华市博物馆复制唯一一件鎏金观音铜造像用于展览。国家博物馆随即正式启动“水月观音“的复制工作。
今年3月23日,这尊唯一的复制品带着国家文物局核发的“身份证”抵达金华。在4月中旬的“越地佛韵”金华万佛塔地宫文物出土60周年特展中,这尊“水月观音”将正式与市民见面。展览结束后,这座“水月观音”将在金华市博物馆地宫复原场景中长期展出。
在此期间,金华市博物馆向广大市民征集金华万佛塔相关史料,遗存及口述故事,以充实到本次展陈中。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