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95后青年余坐川及其先生来到塔石乡中心小学,为山区孩子们送去了100箱牛奶、苹果、西瓜等食品。对此,校长钟阳飞代表全校师生对余坐川夫妇的爱心给予衷心感谢。他同时对孩子们说:“我们学校是一所承载着无数爱心的学校,我们要记住社会的关爱,学会感恩。”
其实,婺城的许许多多弱势群体、困难群众都像塔石小学一样,不断承载着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和善行。随手翻一翻市、区近期的报纸,搜一搜网络消息,与婺城相关的“爱心”故事绝对不少:白龙桥怡村康建根老人,至今已连续8年到区慈善总会(或民政机构)进行爱心捐款;北京一企业,于今年4月到琅琊小学,举行图书爱心捐助仪式;此前,余坐川夫妇还曾到蒋堂镇直里村,看望一贫困家庭的两位学生,当场决定要资助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弟弟,“直到他读完大学”……
善行不止,爱心不尽!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满满的正能量背后,还有一群努力为这些爱心和善行提供服务的“隐身人”——他们就是婺城区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尽管很多新闻报道里,根本没有出现“慈善总会”等字样,可他们的服务无处不在,不断推动了婺城慈善事业的发展。“余坐川夫妇是由区慈善总会工作人员陪同前来的。”塔石小学校长钟阳飞说;“这篇献爱心的稿子,由区慈善总会提供线索。”有关媒体记者说;更有区慈善总会人员的工作笔记为证:陪同爱心企业给敬老院老人送生活用品,接到太平洋财险定向给塔石乡余坞里村5万元……
说起来,婺城区慈善总会成立只有短短三年时间,可为了汇聚社会爱心这一正能量,最大程度发挥好政府救助体系拾遗补缺作用,它的团队想法设法做足了“宣传引导、营造氛围”这篇大文章。
宣传方面,区慈善总会把“聚光灯”集中在了公益组织、热心人士身上。大爷大妈为社区做义工不怕苦、不怕脏;公益组织经常来婺城看望福利院老人;爱心人士为婺城贫困家庭孩子捐资助学……不论爱心大小,工作人员都会用笔、用镜头记录,写成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写成新闻,通过媒体进行点赞。“这样的宣传可以一举两得,不仅能传递和弘扬正能量,还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有需要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困难人群,或者加入义工组织奉献爱心,可以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一点!”区慈善总会的陈宝清坦言。当然,仅靠宣传还远远不够。为此,区慈善总会又“主动出击”,通过广泛动员开展“慈善一日捐”,从机关事业单位做起,辐射企业、个人;通过深挖社会资源,走出去“拉善款”,不断丰富资金来源,从而更有力推动了扶贫济困、扶老助孤、助学助医等慈善系列活动的开展。
正是靠着“宣传引导+活动号召”,婺城的爱心正能量得到了不断汇聚,更由此形成浓厚的慈善氛围。对此,区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在欣喜之余,更铆足了劲儿做好服务工作:每一次上门联系开展的善行,都做好对接陪同前往;每一个接收到的爱心念头,都细心呵护力争实现;每笔收到的善款,都注明捐赠者的爱心意向,落实好定向资助……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