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不是村干部、即使我没有任何头衔,我依然有这样一个身份——共产党员!”
“直到现在,我依然在坚持,让自己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像父亲那样的党员。”
“作为一名合格党员,理应不忘初心,地里前行。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两新党组织带头人,理应勇挑重任,集结企业力量,发挥企业党组织作用,并将这股红色力量传递到有需要的人民群众中去。”
“他是雅处村的第一位党员,也是村里的第一位村支书。”
那一年,面对鲜红的党旗,我们满怀激情宣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那一年,我们默默对自己说,身份变了,要更努力、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五年、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回望那一年、那一刻,我们在思考——入党时那颗最真诚的初心,是否依旧?无需用言语回答,你的行动就是答案。而我们在这里致敬,那些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怀揣初心奔跑在为人民服务之路上的你!
入党21年零3个月,他做到了——
始终当好村民们的“服务员”
人物名片:赵锦茂,男,69岁,1996年入党,婺城区乾西乡幸福村人
他不是村里的组织员,可每月固定党日活动都是他在组织、在给大家上党课;
他不是村里的宣传员,可每一次村里开展文化宣传活动,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他甚至不是村两委成员,可只要村民有需要,他就坚持当好大家的“服务员”;
因为他说:“即使我不是村干部、即使我没有任何头衔,我依然有这样一个身份——共产党员!”
他就是赵锦茂,一位被乾西百姓亲切地冠以“传递幸福的老赵”称呼的普通农村老党员。这个称呼背后,是他自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20多年日复一日用心为村民办事,操心鸡毛蒜皮也服务村庄发展所走过的,繁琐、忙碌而漫长的道路;是他从始至终没有丢失的,面对老百姓的笑脸。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6岁生日的7月1日,老赵坐在记者面前,静静回忆自己21年前入党时的那份情怀。
我是47岁入的党,年纪不轻了。说实话,对于入党,从我懂事开始就已经心生向往,可一直没有递交入党申请。为了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最多的时候,我家种了20多亩粮食。基本上每天,我都必须起早摸黑地在田里忙碌。没有时间为百姓办事、为村庄发展提供服务,我觉得入党,我不够格,所以只能把这个梦藏在心底。
三个孩子陆续长大,我也到了奔五的年纪,总算生活压力小了、劳动强度降了。多了闲暇时间,加上我有初中文化程度,村里开始经常找我帮忙,做个统计、写个标语、入户调查人口……我很乐意,所以这些活都做得很积极、很用心。我成了村里的热心人。
就这样,我的党员梦复苏了。之后,我在村里的老支书、老党员的帮助和培养下,圆了党员梦。我至今记得那个日子——1996年4月1日!
老赵说,21年零3个月过去了,如今再面对入党初心,他很自豪:“我没有忘记,我也努力做到了——我是党员,我就应该多为百姓办事、为村庄发展提供服务。”(记者姜景芳)
不忘初心,
他把“窗口”守成一面旗帜
人物名片:伊军,男,53岁,1991年入党,婺城区市场监管局企业注册登记窗口的一名普通干部
6月30日,记者走进婺城区市场监管局企业注册登记大厅。1号窗口没有伊军的身影,仔细找了找,才发现他换窗口了——11号,同样在角落的位置,同样窗口前找他咨询的人特别多。当然也有新变化,他背后的墙上多了“伊老师先锋服务岗”几个蓝色字体和红蓝相间的“伊心一意”标识。“伊老师是我们注册大厅的一面旗帜,所以我们的先锋服务岗就以他命名。”他的同事这样说。
面对记者的采访请求,伊军憨憨地笑,又带着几分歉意:“能不能稍等一下,让我先为这几个等着的人办完业务?”这一等就到了中午,因为总是办好了这几个,又来了新的几个……“伊老师业务熟练、态度温和又耐心,我来这里办事好多次了,每次来这里都先找他咨询。”一位严姓女士在11号窗口等候时,这样对记者说。
14年窗口服务零投诉,这里伊军的记录。这个记录的背后没有偶然。“谁都会有情绪不佳的时候,那样的状态下,你也能冷静面对办事群众?”面对记者的问题,伊军不假思索:“我习惯工作的时候就全身心投入。其他杂事放一边、完全不去想,自然就不会把坏情绪带到工作中。”当然,要获得群众口碑,光靠好的态度也还不够。如严女士所点赞他“业务熟练”的背后,就有他无数埋头苦学、用心积累的付出。
不追名逐利、不浮躁攀比,脚踏实地、默默用心做事。这是工作中的伊军。“秉性纯善,很有爱心。”这是生活中的伊军。对他作出这样评价的是一位媒体人,也是他的同学。这位戴先生告诉记者:“有几次,我和我的同事采写了关于困难家庭的新闻报道。看到报道后,他来找我,让我帮他给采访对象带点钱。有过一千元的,也有过几百元的。我让他和我一起去,亲自交到对方手里,他连连摇头,‘你带去就行,只是一点点心意,没必须让对方知道谁给的’。”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他,让他能几十年坚守、始终不忘初心?是信仰的力量!“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写入党申请时,自己内心对党的那份渴望;我依然记得,获得批准入党时,自己心情的激动飞扬。”伊军这样说。他还坦言,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他,“是在红旗下长大的”。
“我父亲也是一名老党员,还是一名老乡镇。小时候寒暑假,我就跟着父亲去上班。看到农忙时节,父亲挽起裤腿下田帮农民割稻、插秧;看到父亲下村时,农民们都对他亲热又敬重;还看到了当人们提起父亲的党员身份,眼中那份认可、羡慕,以及向往……”说这话的伊军似乎陷入了回忆,脸上满上柔和,“所以直到现在,我依然在坚持,让自己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像父亲那样的党员。”(记者姜景芳)
红色“微公益”共圆“中国梦”
人物名片:黄俊霞,29岁,2009年6月入党,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
每年的腊八节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日子,然而,金华的腊八节似乎不那么清冷。这一天,金华市区很多人家不约而同地没有做早饭。赶去上班的企业白领、晨起锻炼的退休工人、早起上学的小朋友……他们陆续走出家门,在一片红色制服前停下,接过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热腾腾的腊八粥吃进嘴里,暖到了心里。
红制服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山家党支部公益活动志愿者。这样的施粥活动,“山山家”坚持了八年。由此,一种暖心的默契在这个企业党支部与金华广大群众之间悄然生成。这碗“微不足道”的腊八粥渐渐成为金华城市街头独有的“寒冬时尚”。近年来,金华江北第一百货、金华电信总公司等企业纷纷效仿,在办公楼前设施粥摊点,为来往路人捧上一碗“暖心粥”。
这碗全城“暖心粥”的背后,有浙江山山家食品有限公司企业党支部书记黄俊霞带领支部党员及全体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理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两新党组织带头人,理应勇挑重任,集结企业力量,发挥企业党组织作用,并将这股红色力量传递到有需要的人民群众中去。”黄俊霞说。
“山山家”企业党支部共有5名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在腊八节活动筹备期间,党支部成员带领工青妇各组织成员做好工作分工,为确保腊八粥品质,分头寻找采购上好的食材。因为施粥量大,一碗可口的腊八粥需要彻夜熬煮,且须不停搅拌,为让金华百姓及时吃上热乎乎的腊八粥,黄俊霞组织大家赶在腊八节早晨6点半将腊八粥送到各施粥点。这群党员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更赢得了金华群众的钦佩,成百上千的腊八施粥公益活动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如今,每年的施粥队伍已壮大到400余人,且还在增长中。
其实,“山山家”党支部的公益品牌也曾经历过一段长跑。在黄俊霞的组织下,山山家连续三年开设“暑期小候鸟班”,圆了企业内100多名外来务工父母的“亲子团圆梦”;专门设立哺乳室,圆新妈妈“终生哺乳”的“健康育儿梦”。后来,他们走进社会中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带着全套烘焙设备,走进启圣聋哑学校,圆了聋哑孩子“当一个面包师”的梦想。再后来,他们拾掇起遍地的“微梦想”,能实现多少,就实现多少,为抗战老兵、细菌战受害老人送去节日慰问,给孤寡老人过集体生日,为白龙桥天姆山小学的孩子们办一场毕业晚会,将王风爷爷的木槿花移栽到他们的新工厂,圆一位95岁老人的“花圃梦”……
(记者张苑通讯员郑俊杰)
百岁老党员,用一生践行对党誓言
人物名片:杨介福,102岁,1957年入党,雅畈镇雅处村老党员、老支书
年龄102岁,党龄59年,作为一名老党员,杨介福老人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爱党、忠党,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拄着拐杖,微微弯曲的背,斑白的眉毛和头发,被岁月侵蚀的脸庞,虽已上了年纪,但杨介福老人举起右手敬礼时,神情庄重、眼神坚定,微微有点变形的右手一丝不苟地做着敬礼的动作。
在杨介福老人居住的房间,有一张特别显眼的海报。只见海报上左右两边是“红日东升山河壮,东风浩荡气象新”的字样,正中间位置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半身像,海报上还有国徽、国旗,这幅名为《红太阳》的海报在房间中显得端庄肃穆。海报就张贴在杨介福老人床旁边的墙壁上,每天早上老人一睁眼就能看到。
1957年,当时的金华县雅畈区华南公社共有三名群众入党,杨介福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雅处村的第一位党员,也是村里的第一位村支书。六十年代建造安地水库,杨介福老人积极响应号召,带着村里的人一起去安地开展作业,不偷懒不懈怠。等到雅处村建造金坞塘、后垅水库时,杨介福老人照样带好头,冲到一线作业,带动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无论是村里造水库、还是农田建设,只要是关于村里的工作,杨介福老人都积极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冲在一线任劳任怨。
村支书当得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现任雅处村村支书张增贤从小就对杨介福老人印象深刻,“当时我也才十几岁的年纪,老支书脾气好,讲话和气,工作非常尽职,会办事、能办事,在村里非常有威信,家人说起老支书也都是赞美之词”。张增贤还说,杨介福老人在任的十几年时间,工作兢兢业业,村里人对他都是服气的。
虽然随着年纪的增大,杨介福老人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但他时刻谨记自己党员身份。今年,雅处村开展村党组织换届民主推荐会议,杨介福老人拄着拐杖,在自己家人的搀扶下,来到村委会二楼会议室,认真听了村两委工作情况,并投出了村支委推荐票,以实际行动支持村里工作(记者施俊)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