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上阳:雕塑时光 古韵归来

2017-07-27 09:31:0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姜景芳

  这里有一村跨三市(金丽衢)的独特地理位置;这里有清流潺潺、青山叠嶂的优美自然风光;这里还有古树、古街、古建筑群,静静述说那些时光里的故事……这里就是婺城区塔石乡上阳村!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日渐走红,优势明显的上阳古村自然而然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或纸媒书写的故事、或视频播放的画面、或公众号朋友圈闪现的“微身影”……当然,这背后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推手。这不,2015年年初,上阳村就被列入了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名单,由此拉开了该村形成系统的、规模化的保护和开发。

  转眼两年半时间过去了,记忆中原本就古朴美丽的上阳,又会带给人们怎样的新惊喜,亦或是新思考呢?近日,记者赶往这个小山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今夕对比:古韵缓缓归矣

  “上阳村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条古街”,这几乎是所有宣传介绍上阳村的文字中都会有的一句话。因此,当天在上阳村口下车后,记者便直奔这条古街而去。进村走了一小段路才意识到,脚下竟是一条新铺就的鹅卵石路。村支书项忠新告诉记者:“这就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中的一项内容——将村内的一些道路恢复成鹅卵石路面,以凸现古朴风貌。”

  随后走进古街,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事实上,婺城区文物管理办公室原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刘金发,曾于2009年针对上阳村写过一篇文物普查日记。他笔下的上阳古街是这样的:

  这条老街为倒过来的“Z”字形,由北往南,折向东,再折向南。而后两段,虽然有祠堂等古建筑,却只有零散的记忆。惟有由北往南一段,时光在这里可以倒流,北端入街口,有一门楼,门额上书“带水环流”,为民宅与店铺相混合,其中的骑街楼显得特别醒目,共有12幢房子组成,为清一色清代建筑……这一段65米的老街,是我区唯一没有受到新农村建设而打扰的处女地。

  如今,记者亲眼见到这“带水环流”四个大字,才真正品味出其独特魅力——上阳村边那一脉清浅灵动的溪水,不正是环着这百年静默的老街古建筑而日夜流淌着么?!

  再看这一幢幢古建筑,乍一眼无甚变化,细细品味却是惊喜连连。瞧,这是左右对称的两个雕花木窗。从色泽看,一新一旧区别明显,可上头的木雕画竟然画风统一,相互融合成了一个整体。不说两个窗户下部的镂空雕刻,只说各自两扇木窗门,均刻有孩童放牧图,搭配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背景,连雕刻深度、大小比例都达到了高度一致。而类似情形,在一些梁柱、牛腿、墙画的修补上均有体现。“等我们将这些新木的颜色做旧后,整体就会更加和谐。”一旁负责该村古建筑修缮的工程单位负责人邵文杰如是说。

  据邵文杰介绍,古建筑修缮最大的难题在于“需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因此,这些古建筑中的每一处修补,都耗费了专业技术人员大量心血。修缮前,他们对角角落落进行拍照,既留存资料,也用以对比;修缮中,对缺失的木雕部件,不仅一趟趟找村中老人回忆、描述,反复修正图纸,还索性将师傅请进村现场雕制。有了这样的便利,村里一些热心村民干脆一有空就往木雕师傅身边凑:“对,以前那个牛腿就是这个图案”;“这朵花还可以再雕大一点、深一点”……

  当然,古街的变化,还得是一直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感受最深。50岁的徐立新就是一位古街老住户。“我打小就住在这里。”他这样说。他的记忆里,古街上的建筑,几十年没有变过,“只是越来越破破烂烂了”。早在40多年前,很多住户就已经对这些建筑进行了陆续改动,天井被遮盖、集水坑被填平,甚至一些雕花门窗、牛腿也拆卖了。所幸这两年,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让这里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之前,古街的建筑墙体已经整体往外倾斜,是施工队进行了校正维修。听说,校正了40公分呢。另外这些地方你应该也看到了,柱子很多都换新了,天井、集水坑被重新打开,很多细节也尽可能进行了复原。”说这话的时候,徐立新语气里有着藏不住的欣慰。

  聆听历史:暗叹琵琶半遮面

  走了古街,又探了项氏宗祠、存义堂等处。坐下休息时,记者自然与上阳村支书项忠新、村主任伊树贤聊起了该村的历史文化。

  “等古建筑修缮工程完工后,我们准备把民俗民风融入古街、古建筑,打造出‘一屋一品’特色,比如展示原宿民所收藏的老物什、展示山茶油的古法炼制工艺等等。说白了,我们就是要依托古建筑发展旅游,用旅游带动经济然后反哺古建筑维护,以此实现全村的可持续发展。”伊树贤首先向记者介绍了上阳村的发展思路。

  事实上,为了实现这样的发展,上阳村两委已经作出了种种努力。一方面,为了便于今后的维护管理和发展利用,村里选择了将古建筑群收归集体所有,期间的说服工作便耗费了大量心血。另一方面,为挖掘村庄历史文化,他们同样费尽了心思。在上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上阳村已经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文人墨客前来参观考察、采风创作。

  于是,大家知道了上阳曾经的风光:它是老革命根据地,粟裕将军带领红军挺进师曾在这里进行活动。它是早年的交通要道,很多南来北往的商旅都要经过此地,商业氛围曾经盛极一时。它还有生长了数百年的参天古树,为来往商旅带来美丽的传说。

  记者还采访获悉,时至今日,仍有汤溪等地年迈的老人记得:“小时候都是跟着大人去上阳买东西,那里店铺多、货商多,非常热闹。”另外,当地还有一则流传了100多年的顺口溜:“上阳、源头的屋、山坑、岭边的谷、井下、吴村的杉树毛竹。”这些历史印记,都述说了上阳古街曾经的辉煌。

  可是,总觉得意犹未尽。古街的那些古建筑背后,还深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村中无人能说清楚。邵文杰告诉记者,施工人员曾偶然发现,古街的鹅卵石路面下方还有一层年代更为久远的鹅卵石路面。那么,这样的双层路面背后又会有怎样的说法?记者同样也没能在村里问出答案……

  “这其实也是我们希望得到突破但又无计可施的一个瓶颈。”对此,项忠新坦言,“我相信,对一个依托古建筑来发展旅游的村庄来说,没有底蕴就没有气质,会少很多吸引力。这个底蕴应该是具有系统的历史文化依托。而眼下,上阳现有的历史故事还是粗糙的、零星的。”当然,这并不代表上阳的历史已觅无可觅。比如,上阳村的老人都说,最早的时候,整条古街归同一个大户人家所有,其建筑并没有这么多。后来慢慢地,其他大户人家也在这里建了房屋,才有了如今的规模。再比如,古街上的一幢古建筑,进门可见墙上书有“经籯(与‘营’同音)”二字。屋内留存的牌匾、题字种种,都可证明原先屋主是一名成功的古物鉴定师。“只是我们自己并没有能力从一些物证和文字当中看到历史真相。”项忠新无奈地表示。

  此外,从始至终参与上阳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的邵文杰,对该村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到现在上阳村也还是一颗没有完全出壳的明珠。要想让它绽放更炫丽多彩的光华,还需要整村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他就此举例说,村口的两株红豆杉古树已有数百年历史,因其拥有一个爱情传说,被村民称为“情人树”。根据规划,村里准备为这两株“情人树”打造一个景点。但事实上,两株树位于屋舍之间,空间逼仄,“如果能在打造景点的时候拓宽周边,效果显然会更加好”。

  令人钦佩的是,尽管面对种种问题,上阳村两委的态度依然明确——再难也要努力克服,不断前行。“现在,我们已经在申报争取国家级传统村落。此前,金东区的傅村镇山头下村、开发区的汤溪镇寺平村已经获得这一殊荣。而我们,作为在这方面有资源优势的婺城村庄,自然也要尽己所能,去努力、去争取。”最后,项忠新这样说。

  专家意见:拓宽思路再发展

  那么,接下来的村庄发展中,上阳村该如何打破瓶颈呢?针对这个问题,刘金发从专业角度给出了这样的意见:“上阳村要打造国家级传统村落,还需要拓宽思路、统筹兼顾推动进一步发展。首先村两委要认定目标,敢打敢拼、努力作为;其次,仅靠一乡一村的力量还不够,需要上级领导重视、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扶力度;第三,需要更好地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比如请真正懂行的古建筑专家、旅游行家帮助出谋划策等,以此打通发展瓶颈;第四,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体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上阳,提高知名度。”

  刘金发坦言,上阳村古街的风格与特色在婺城区是独一无二的,其明清古建筑体量虽然不大,但其中一段保存比较完整,的确具有较高的保护与利用价值。他还表示:“近20年来,我先后协助3个历史文化村落开展整体保护和利用工作。光寺平村,我就倾注了17年的时间和心血,终于看到今天的喜人成果。只要我们不懈地去努力,我深信,上阳村会以不同角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