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胡艳)天刚蒙蒙亮,竹马乡汪山头村的垃圾分拣清运员汪崇汉就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只见他娴熟地到各个村民家门口,拿起村民已经按照可烂和不可烂分类好的垃圾桶,各自倒到他的分类垃圾车内。不到两个钟头,他就顺利完成了全村的垃圾分拣工作。
婺城农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始于2014年下半年。起初,很多人对此心存想法,认为这项工作肯定只是“一阵风”,吹过就会销声匿迹。可如今,近三年时间过去了,垃圾分类不但没有消失,还成了婺城农民生活中的常态。这不,汪山头村的原垃圾分拣清运负责人汪小牛就向记者介绍开了。他说,自村里实施垃圾分类后,让农村环境卫生发生了明显的改善。
“我是村里最早的垃圾分拣清运员,每天我的工作就是清运并分拣各家各户门前垃圾桶里的生活垃圾。因为要严格把关垃圾分类的情况,一开始工作进展并没有很顺利。”汪小牛说,刚开始的时候,村里人不太理解垃圾分类,以至于每天垃圾分拣清运起来很费时间。谁家没有分类到位,他就在清运垃圾的时候当着他们的面分类给他们看,耐心为村民讲解各类生活垃圾的正确分类方法。在他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下,村里的垃圾分类渐渐有了成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村民们越来越自觉地分类垃圾,村子变得整洁了许多,苍蝇蚊子也变少了。
当天,记者跟随汪崇汉前往汪山头村的太阳能堆肥房查看了一番。汪崇汉说,每天村里收集到的可腐烂垃圾都会进入这个堆肥房,实现变废为宝。而此前,该堆肥房还曾出现污水外渗现象。汪山头村两委及时对其进行了改造升级,通过挖排水沟、建污水净化池,最终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竹马乡还引进了浙江大学研发的太阳能耗氧堆肥加微生物辅助技术,大大缩短了垃圾堆肥时间,提高了垃圾资源化利用效率。
事实上,汪山头村的垃圾分类工作,是婺城区垃圾分类的一个缩影。三年来,婺城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始终坚持“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全面推进”的原则,结合“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30个行政村实施垃圾分类,共建成太阳能堆肥站232座,快速成肥机械处理设施1处。
此外,婺城区农办还制定和完善了垃圾分类工作验收、考核机制;推出了优秀村和良好村评比,并给予一定资金奖励的举措;开展了“农民大讲堂”进乡镇、农村培训垃圾分类知识系列活动……由此进一步提升了全区农村垃圾分类积极性。如今,婺城99.7%的行政村垃圾分类工作已经通过区级验收,达到合格村标准。
“以前是‘要我做’,现在变成了‘我要做’。”这就是婺城农村垃圾分类的新气象。这样的变化背后,是水环境改善了、村庄洁美了、村民整体素质提高了……为此,区农办将乘势而上,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积极创建垃圾分类示范村,引导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再提升,确保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到村内房前屋后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现象,村庄连接带及道路沿线可视区域内无暴露垃圾、渣土及“白色污染”,无水面漂浮物、黑臭水域。此外,各村要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开展“四治两化”综合整治工作,坚决打赢农村环境革命攻坚战。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