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每年一次的“双11”仅剩1天时间。与往年靠拼手气、拼网速的玩法不同,今年“双11”期间,“剁手党”们要想买到物美价廉、心仪已久的产品,还要比拼智力、体力。网友们纷纷吐槽,今年众商家促销活动规则更加复杂,“没有奥数功底根本不敢应战”,加之预售、预定中的一些协议条款也隐藏着一些“陷阱”,如果消费者稍不注意、不仔细,盲目支付定金,就会掉落网购“陷阱”中,引起不必要的消费麻烦。
购物陷阱往往有哪些?从往年“双11”情况来看,一些商家将商品先提价再打折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价格略有下调,但远没达到所谓的5折。其次是假货水货鱼目混珠,尤其是一些食品、数码产品、日用品、鞋服、箱包等产品。
网友“小茹”告诉记者:“去年‘双11’,我就低价秒杀过一款女士皮衣,结果收到后发现衣服货不对板,找到商家想要退货,商家却说秒杀产品购买前已经声明过不退不换,让我自认倒霉。”
类似的“霸王条款”在今年的“双11”中依然存在。在天猫推出的“定金翻倍”活动中,记者注意到,该活动的预售规则中规定,“定金付款后,申请退款时如判定非卖家责任,定金恕不退还”,“尾款开始付款后,请在要求的时间内付款,如超时将自动关闭订单,且定金不予退还,赠品不予赠送”;而在苏宁易购的“预定规则”里,对于定金同样有类似的“霸王”约定。
还有一些商家对推出的特价、低价商品设置“商品损坏不退不换”等“霸王条款”,以此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记者从市消协处获悉,每年“双11”,都能大大拉动电商和实体店的消费人气,但“双11”过后,消费投诉激增,虚构原价、虚假打折、货不对板、质量问题突出和售后服务差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市消协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前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掉入消费陷阱。
一旦发生纠纷无法与商家达成一致时,要及时通过网购平台进行维权;如果不能协商解决,可以拨打12315向卖家所在地或网购平台所在地的工商部门投诉。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