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上阳:“霸王”风骨地 山川显神韵

2017-12-06 09:06:0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张苑 通讯员 徐卫

  三地交汇,现山川奇景

  上阳古村落处于东经119°19′,北纬28°51′,海拔287至319米,隶属婺城区塔石乡,辖上阳、金台圩、西垄坞、西高坪4个自然村,南邻丽水遂昌,西接衢州龙游,地处金、丽、衢三市交界处。

  从金华市区到上阳村有两条道路。一是从西面取道塔石乡,直抵上阳村,山路较陡峭。二是取道龙游湖镇,抵达上阳村,道路较平坦,路程约74公里。

  上阳村位于山峦波峰处,地势奇峻,显现出独特的山川风貌。村落东西坐向,西侧是湖源线,为一条水泥路。路的西面是社阳溪,村落四面环山,多为平缓土丘,有如游龙蔓蔓出帐。

  山上的泉水由水渠汇入社阳溪,水渠沿街而走,社阳溪自南向北沿古村西侧缓缓而过,清澈见底,形成别有韵味的水街。

  村东侧有两座小山,靠南的一座山叫“东山背”,靠北的一座山叫“园椅上”,两山间距近百米,形状、大小皆相仿,两山之间一条路,形似扁担。传说是神仙挑了一担泥土路过此地,扁担断了,泥土倒在这里,就有了这两座小山。两小山林木繁盛,日出时,阳光照射,金光闪闪,仿佛两只“金丝灯笼”,因此得名。

  另有一山名“蜂桶下”,山顶有个岩石洞,地形险恶,牛能上不能下,凡放牛到那里,牛就回不来。这洞便被称作“迷牛洞”。

  穿过“迷牛洞”,即遇一小坑,一边是泥土山,另一边是高达上百米、形似刀切的岩石,小坑疑似天雷打成,故名“天雷坑”。“天雷坑”的山脚下有一大瀑布,最大高度约25米,3股水流相间汇入岩石流水潭,上面还有一个约30米高的瀑布,但水流小,是村民们夏季避暑好去处。

  上阳村有山林面积8812亩,耕地面积710亩,多为梯田,因山势陡峭,远望似一面面土垒的墙。坊间有传言,这些梯田都是从前一对曹姓兄弟的杰作。兄弟俩二人多高,力大如牛,一顿要吃下12斤麦馍,要坐寻常之两倍大的椅子,都练得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艺。平日里,兄弟俩得了闲便帮着村人开山垒田,遇上田埂坍塌,兄弟俩一个扶门板,一个做修补,一张一弛,合作无间。

  倾斜的坡面上生长着一棵斜形的枫树。枫树所在的山岭叫羊龙岭。传说古书上有载“上十八,下十八,中中央央老鼠归牛角”,当年刘伯温路过这里埋下过银子,留给子孙这段寻宝的暗语。多少人曾来到这里,掘地三尺,却终无所获。

  廿余姓氏,成古村史话

  上阳村项氏是西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32年至公元前202年)的后裔,现已繁衍至项羽第82代孙。然而,相关史料载,上阳有项氏群居,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自元代起,羊姓便在村“大殿”区域后面一带起家,人丁发展后建了“大殿”(现已拆另建),后来分住在现上阳村麻埔自然村,北面叫“金堂基”的地方,建了座大殿叫“金殿”,现已荒废。

  到了明代,徐姓由兰溪游埠沙塘村迁移至上阳村西家坪(又名西高坪)。徐姓家的狗经常在现在上阳自然村这块荒地里徘徊,不肯回家。徐姓因人口繁衍,便随之迁移到上阳自然村,徐姓人口发展很快,后来也建起“敦睦堂”(现已改建大会堂)、“馀庆堂”(照厅,有五重门,现留有遗址)和“静凡寺”(现已拆建)。

  直至清代乾隆末年,项氏方从兰溪游埠镇东山项村迁至上阳村。传说项氏始祖精通药理,上阳项氏一世祖项百恒当年行医采药至上阳,见此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认定是块风水宝地,便在此成家立业。果不其然,人口繁衍比徐姓更盛。建起了“有恒堂”和“存义堂”。自百恒公至今,项氏已传承至第11代,人口占上阳村的大部分。

  数百年间,另有20多个姓氏陆续入住上阳村,大姓就有西高坪自然村的喻姓、金台圩自然村的楼姓、西龙坞的盛姓、麻埔自然村的苏姓等。

  朝代更迭中,这片土地上闹过流寇,出过猛将,有过达官,来过名士。就近即有太平天国起义大将徐三九,效力于左军主将李世贤麾下,率兵马攻下汤溪县城;清末光绪年间项氏第四世项师贤赴钱塘任“布政史理问”;粟裕将军于1934年至1937年三次到上阳村打土豪,开仓济贫分田地……

  丰饶物产,聚山货集市

  上阳村气候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气温17.5℃。山中多石砾腐殖土,植被层叠,物产丰饶。丰饶的物产填充起上阳人殷实的日子。

  春山日暖,林间云雾缭绕,野茶树吃足了满光,发出了新芽。上阳人赶在及时雨降临之前,相携采之,于阴凉处晾晒半日,再以传统工艺炒成。取几叶到壶中,或煎或煮,茶汤醇厚,唇齿留香。一季的春茶囤着可以从春喝到夏。

  春雷阵阵,雨后生鲜笋,上阳人寻了挖回家,煮汤、小炒皆宜。鲜笋吃不完,村人将之蒸煮、晾晒,制成笋干,到了冬日里以排骨炖汤,就是一道极品佳肴,足以待客。

  稻香橘黄,上阳人便收了番薯,磨粉,滤去浮粉,拉成绵软细长、晶莹剔透的红薯粉丝,下锅久煮不烂,清香可口,抑或凉拌、炒豆芽、烧汤、下火锅,都是百吃不厌的美味,更有补脾益胃、润肺滑肠的功效。

  刚进入腊月,上阳人就将大米、糯米以7:3的比例用水浸泡一个月,后晾干磨成米粉,和进红糖,上笼蒸,再用芝麻糖包馅,一个个红褐色的团子在各色模子里印出颗颗漂亮的圆形年馃。除夕夜,一家人围坐,一起享用年馃,软糯香甜的年馃寓意来年甜甜美美、团团圆圆;大人总要打发小孩子将年馃分赠各家,送去新年祝福。

  然而,让上阳人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家家户户的那一缸“好菜”。上阳人有世传的好手艺,鲜嫩的黄瓜、刀豆、豇豆等,都能下缸腌制,修成正果。胃口不佳,唯有这小菜最是下饭。从上阳走出去的游子,最想念的也是家中这咸鲜小辣、微酸爽口的味道,每逢回乡,都要带走一些。

  这份红火不仅在上阳,当地有个顺口溜:“上阳,源头的屋;山坑,岭边的谷;井下,吴村的杉树毛竹。”因此,山里人家多的是富余的山货,却又窘于山高路远,采购不便。上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起“边界贸易”,仿佛金丽衢一带的“丝绸之路”。

  上阳自元代以来均为金华府所辖。明成化八年(1472年),析遂昌、金华、兰溪、龙游县部分地,置汤溪县。上阳是塔石到龙游的必经之地,亦归汤溪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归属金华县管辖。古往今来,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此地。

  络绎不绝的人流带来繁荣的经济,推动上阳本土文化的繁盛。上阳人建起“带水环流”的300米长“Z”字形古街,20多栋婺派建筑诉说着严谨的宗族自治,曾经的名士风流……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