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探访白沙之源特别行动——

一溪白沙水,最忆是南山

2018-09-17 09:17:0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贾佳 陈俊 戴增荣

  浙江在线-婺城新闻网记者贾佳、摄影陈俊、特约记者戴增荣

  一溪白沙水,从南山腹地缓缓而出,蜿蜒数百里,直通金华江,而后汇入钱塘。沿溪两岸芦花飞扬,青山绿水相得益彰,村庄农舍依山而建,一村一落一步便是一景。数千年的风雨漂泊,农人以古朴的生活方式,延续着先人的故事,一代又一代,久久相传。近日,记者驱车前往这大隐于市的世外桃源,为大家打开这段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时光……

  一种遇见:

  青山绿水间的宁静之美

  从市区上车,挤出喧嚣闹市,夺路往西,过白龙桥。沿白沙溪溯流而行,至琅琊镇左拐,入沙畈。七曲八弯数十公里,只见群山滴翠,绿满山野,山似墨瓦,水如玉带,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间的阳光,透过薄薄的雾,柔和地照射着。远处的村庄农舍,白墙黛瓦,在翠竹掩映中若隐若现,瓦背上的炊烟,直溜溜地飘向空中。在蓝天碧水、山云交接之处的沙畈,以薄雾轻纱般的梦幻,隐逸在青山绿水之间。初识惊魂,再见迷人,恍惚间竟觉着误闯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走村串户,接二连三,看过了绿水轻舟万重山,记者的第一站来到了石坞村。只见四周群山伫立,重重叠叠,虽不是奇峰突兀,却多了些江南水乡的柔和。一线蓝天如水洗般纯净,白云绵延,似乎伸手就可以触碰到这份柔软,几声鸟啼打破了寂静,倒也显得轻松可爱。沿着村内的古溪行走,蜿蜒来去,清可见底,两旁绿荫森森,有些树更是调皮地将枝丫伸入了水中。溪水清凉,似有芬芳,水鸭嬉戏,竟也好似沉迷其中。落差稍大,便形成了一个小型瀑布倾泻而出,与青石激荡出了白色的水花。

  村屋多是两层一层,白粉墙,双坡顶,依山就势自下而上站立,村口入,像极了张开了怀抱的和蔼老人,诱使着你一步一步的往前探索。村里的老人步履缓慢,或坐在门前沉思,或动作迟缓地做着自己的事儿,这一刻,时光都跟着慢了下来。黄发垂髫,自得其乐,爽朗的童声在房前屋后穿梭,更平添了几分活泼。

  “我们这儿啊,离市区远,倒也安静,再加上空气清新,所以我们也特别愿意来。”在村间闲逛,偶遇村民邹大哥。邹大哥告诉记者,自己在外工作,但每逢周末,只要有空,自己必会准时回家报道,“以前是自己一个人,后来结了婚,带着妻子来,再后来,有了女儿,就带着孩子一块儿来。城市浮躁,压力又大,远没有这青山绿水让人安宁。欸,小心滑倒!”记者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笑容甜美的小女孩儿,如童话里的公主般提着自己的小裙角,在古溪里玩耍,凝脂般白皙的小脚丫抬起,水珠划出了一条美丽抛物线。小女孩儿咯咯的笑声,也成为了这个季节里最动听的旋律……

  一个印迹:

  深山遗珠——乌云村石拱桥:

  从金华出发至白龙桥镇,再沿白门公路前行,至乌云村路段,只见离公路3-4米远处,横卧着一座古桥。这是座单孔拱桥,桥的孔门约7、8米,高不下6米。桥的周边,绿草茵茵,树木茂密;桥身斑驳,青苔遍布,这古桥就好似一位历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古溪旁,不言不语地守护着这一方土地。

  从公路看去,桥靠公路侧有三个引桥,中间的引桥较短,超不过4米就是公路,两侧的引桥则相对长一些。沿着中间的引桥往桥上走去,会发现中间的引桥与桥面等宽,中间有用形状不一的鹅卵石铺就的石子路。在引桥汇集处的右侧,立有一块石碑。碑的两侧都刻有“金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云石拱桥,金华县人民政府,1996年12月28日”的字样。站在碑前向前看,全桥并不长,目测估计不会超过30米。俯瞰桥下,可谓清水潺潺。桥下的小溪就叫乌云溪,是白沙溪的支流,溪水相伴白门公路曲折流向山外,两岸则草木茂盛。

  “无意间听说过沙畈乡乌云村附近有一座古桥,但至于这座桥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又是何人所造的,已无人说得清楚。”眼看着这座石拱桥,简朴粗陋却又其貌不扬,跟想象中精致华丽的样式不同,它只是采用河里的鹅卵石堆砌而成,甚少看到加工过的痕迹,更没有多余的坠饰。仰视桥拱下方可以看到,堆砌的鹅卵石之间没有任何的材料加以粘连,完全是靠人工将就地取材的鹅卵石巧妙堆砌,形成互相牵制之力,达到稳固的效果。

  轻轻抚摸过斑驳的桥面,心中不由得对古人的智慧生出敬佩之意,如此简陋的桥梁,却能历经山洪的冲刷,风雨的捶打,千万年来屹立不倒,无一兵一卒却胜似千军万马,静静地守卫着这一方安宁……

  一段故事:

  1、凤栖梧桐:包拯后裔的一段浪漫爱情佳话

  梧桐村据市区40公里,共有432人、143户,其中包氏村民就有350人,全村共有山林8800多亩,耕地130多亩,主产杉木、毛竹、茶叶等。据《梧桐包氏宗谱》第一册包氏系图记载,包氏第一世为包浩,以子贵赠龙图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包浩生二子,为包挥、包拯。包拯为龙图阁直学士、礼部尚书。据谱序记载,合肥龙图阁学士孝肃公三世孙执中迁台州之天台,后裔由天台迁至金华松溪。第十四世包文贤由松溪再迁至金华二十九都梧桐源(今梧桐村),后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添设汤溪县,分入汤溪十五都。包文贤幼子包乾初(包氏十五世)为梧桐村始迁祖。包乾初娶妻赵氏,生六子。此后包氏在梧桐村带带乡村,繁衍生息,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当地的老村民所说,在村中,梧桐村的来历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景泰年间,北方瓦剌(瓦剌是当时蒙古三部之一,另外两部是鞑靼和兀良哈)侵犯明朝北边边塞,边塞告急。地方盗贼四起,包氏拯公十四世孙包文贤,原迁往义乌智者乡修政里包公潭村,因逃兵燹,全家失散。包文贤幼子包乾初,落难于婺南山区一个叫杨树畈的地方,因肚子饿难以忍受,昏倒在梧桐树下,被一个赵姓的采茶姑娘所救。赵姓姑娘人美心善,拿出竹筒饭喂他,包乾初才以得救。

  此时,包文贤寻儿子来到杨树畈,看到儿子在梧桐树下获救,对姑娘非常感激。包文贤遥望远处,只见杨树畈南面有座山,行似凤凰俯视展翅之福地,有凤凰栖梧桐吉祥之兆。梧桐树前,有条溪流穿畈而过,山水尤为秀美。他想,如果在梧桐树旁建房舍,傍溪沿山,漫山绿色,颇有凤栖梧桐之祥和。包文贤向往未来之景象,喜不自胜,遂来到姑娘父母家提亲,欲结秦晋之好。

  姑娘父母见包乾初年轻俊秀勤勉好学,便同意了包文贤之请求,包文贤就在杨树畈旁建起了房舍居住,赵氏姑娘与包乾初喜结连理,为了凤栖梧桐之寓意,就把杨树畈更名为梧桐树。于是包文贤成为了梧桐村包氏第一始祖,繁衍生息,传宗接代,共话佳话。

  2、红色银坑:粟裕将军的红色浴血奋斗史

  在武义、遂昌、婺城区三县(区)交界,距离金华市区60多公里的深山里有一个血色山村:它风景优美、景色秀丽,群山滴翠、绿满山野,在这里,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喧嚣,只听见哗哗的水声。它宁静祥和宛如世外桃源,却也是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坚持浙江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创建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沙畈乡银坑村这个名字,也与粟裕将军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成了浙江省的第一批革命老区。

  红色思想浸润万家,银坑村的老村民们对当地红色历史也是信口拈来。据当地的一位老支书介绍,银坑村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根据地”,早在1932年就有共产党的组织活动了。1935年2月,中共决定以先遣队先头部队和江西怀玉山被敌重兵包围突围的部队为基础,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挺进浙江,汇合闽浙边革命力量,先后开辟浙西南、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重新燃起了浙江的革命烈火。从战略上策应了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长征,保存和培养了一批坚强的军政干部,为中国革命在南方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点。1935年5月,粟裕将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驻扎在此筹划、指挥浙西南3年游击战争,也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组织,创建了“浙南革命根据地”——遂、宣、汤边区特(委)。当年,银坑村有一批有志青年加入红军队伍,广大穷苦人民积极地支持、协助、投入红军开展的革命活动。粟裕领导的红军挺进师在银坑(汤溪边区)根据地,建立了党支部、贫农团、妇女会、赤卫队。群众协助打探敌情,对外封锁消息,部队有依托作战,有地方修整安置伤员。根据地也十分重视发展山区经济建设,欢迎平原客商进山做买卖,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也保障了挺进师的军需供给,银坑也成了红军军需重要补给地。

  “是1935年5月份的时候,粟裕将军率领着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来到溪口乡银坑村驻扎的。当时粟裕将军住的陈姓厅又称厅上,归村中3户人家所有的,现在我们的陈氏祠堂就是粟裕召集红军战士开会的地方……”村中的一老人如是说。

  红色历史历历在目,红色血液也早已融入了这一方水土中。红军挺进师的战斗历程,是一曲英雄的壮歌;挺进师革命将士的斗争精神,则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为了发扬革命传统,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银坑村筹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室,在有关部门、企业的支持下,村民还自发集资建造了粟裕将军的铜像。如今的银坑村,不再只是隐于市的世外桃源,更是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继续默默地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红色血液……

  3、白沙亭久:卢文台与他的白沙溪三十六堰

  史载: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人。汉成帝末,为步兵尉,后授骠骑将军。王莽篡汉,卢谢病,免归顺;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从宜阳隐退到辅苍停久(今婺城区沙畈乡亭久村),垦田卢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数百年,经百姓共力,筑起三十六堰,沿岸百二十余村受益。乡民怀其惠,立庙以祭,尊为“白沙老爷”。

  行走在这一方土地上,一路青山绿水,让人沉醉不知归路。遥想白沙老爷卢文台,从燕赵出壮士的幽州大地,一路披荆斩棘中建功立业官至西汉辅国大将军,个中心酸,怕也是不为人所知。原以为功成名就后迎来的是更广阔的天空,这位白沙老爷却为自己的璀璨人生按了暂停键——可能是厌倦了刀光剑影,也可能是厌倦了北方的尘土飞扬,更可能是不愿为半生功名所累,卢文台做了个看似草率实则深谋远虑的决定,他带着一帮跟随多年南征北战的老部下,轻装简行,去到江南归隐田园。于是,世人眼里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的卢大将军,率性而为、特立独行的卢大将军,敢想敢干、雷厉风行的卢大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深夜,挂剑于厅堂,从中原大地宜阳日夜兼程直奔南方而来,走进了江南水乡,走进了南山辅苍。村民们勤于耕作、乐善好施,骨子眼儿里的淳朴和善良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然而这一次停下来很久却没有再走的意思,故将此村取名为“亭久”。而这座叫做“亭久”的小山村,也成为了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后半生的“新战场”。

  江南的夏季雨水丰沛,白沙溪上游山区每逢夏季更是大雨滂沱,常伴有山洪暴发,使得下游平原村庄被波涛汹涌的洪水坡底改道,给整个流域造成极大灾难。“一定要治水!”这是卢文治当时的信念,确保当地居民年年岁岁旱涝保收,努力让他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更成了他最大的心愿。于是,在崇山峻岭之间,他白天穿布衣、踏草鞋跟大家伙儿一起上山砍毛竹,夜里就窝在茅草房里就着如豆的灯光规划着筑坝堰的图纸,通宵达旦地讨论着治水大计。在他日复一日的坚持下,也在他漫山遍野踏破的无数双草鞋中,依靠着山区仅有的毛竹、石头和泥土,开凿成白沙溪三十六堰。

  站在清可见底的白沙溪畔,走过卢文台荒草萋萋的墓碑前,清新怡人的山风呼啸而过,溪水奔流,恍惚间竟像极了将军的低语,只听他说,将会永远守护着他心中的这份净土……

  一种担当:

  山水间作画,破解小城镇综合整治的“沙畈密码”

  东靠箬阳,南交武义,西邻山坑乡,北是琅琊镇,距离金华市区50余公里的沙畈乡是婺城区行政区域面积最广的一个山区乡。地处深山,以林业为主产,原以为这个安详卧于婺南的乡镇肯定破败不堪,翻山越岭到达时,却发现实则别有一番风情——峰峦叠嶂怀抱之中的周村,村旁清可见底的白沙溪淙淙流过,两边是态势磅礴的山脉,宛如两条巨龙簇拥着山村,乍一看,竟有了双龙呈瑞的迹象。

  村外的景致令人叫好,村内的风景竟也是一步一色。道路平坦整洁,两旁的屋舍也是井然有序,陈旧的墙体不见了踪影,转而代之的是雪白雅致的墙面。白墙黛瓦马头墙,不论日出黄昏都出落得如诗如画。随性行走在周村的小道上,没走上几步,就能看到几个设计精美的小景观,据来往的村民介绍,这些都是村民和乡干部集思广益,利用农户家里一些废旧的瓦片和山间的竹子自己设计完成的。有了这一层来历,这些小景观更平添了一些趣味与雅致。

  小巷深处的菜籽油香味深深浅浅,牵着香味儿一起来是令人魂牵梦萦的江南往事。由着性子乱走,不一会儿就走到了令村民们最引以为傲明清一条街。

  原来,沙畈虽地处于西南一隅的大山腹地,但却依然保留着多出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而明清一条街就是其中之一。道路中间是用青石板铺成的旧路,岁月漫长,时光的青苔早就爬满了路面,凭空多了些历史的厚重感。古街两旁,全是低矮的上下两层结构的房子,上层为居室,下层是店铺,可以想见多年前的繁盛景象,纵使岁月再长也剪不断它经历的荣耀与沧桑。据悉,这条老街还连接了金华和遂昌两个县,是交通极其不发达的时候十分重要的一条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古道。

  沿着古街行走,阳光透过枝梢洒下斑驳的光影,白墙黑瓦的建筑相得益彰,恍惚间竟不觉入了画。这时间,木门吱呀,虞氏宗祠的大门打开,宛如时光隧道的洞口,穿过去,就走进了这座古老村落最深处的秘密。虞氏宗祠是周村最古老的,也是周村人最引以为豪的建筑。据宗祠内墙上布置的“历史沿革”介绍,《汤溪·虞氏宗谱》记载,周村虞氏始祖虞震三从邻近的亭久村迁居到周村,是在公元960年。这一年,也是北宋建隆元年,此年正月,后周都点检赵匡胤起兵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在这载入中国古代史册的重大日子,虞震三也成为了北宋周村第一人!而今瓜绵椒衍,周村也成了悠久千年的古村落……

  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越是整个沙畈的天然秉赋,人文遗产则是山清水秀执中周村最为厚重且弥足珍贵的文化积淀,而这些都借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在如今的周村整合了起来,散发出了如美酒般的陈香。原来,为了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突显出自身的特色,不成为千篇一律的小城镇,沙畈乡整治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沙畈乡小城镇整治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并认真听取当地村民和规划部门的意见建议,在多次修改商讨后,最终敲定了以“山水聚秀,白沙之源”为主题的规划方案,明确了以文化为魂,以环境为本,以富民为根,全力打造整洁、有序、宜人、宜居的山水风光特色,总体风貌以“与山水互动、与田园共融、与历史对话”为总体风貌构建策略。

  拆除危旧房、整治违法建筑、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大范围进行立面整治、做好治乱文章……于是,经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沙畈乡而今早已变换了模样。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也不仅是“颜值”的变化,更带来了品质的提升。以周村、银坑等十村的文化礼堂建设除了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外,还带来了研学热潮。据悉,每年有数万学子慕名而来,品读悠久文化,学习优良传统,也相应带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如今,“美而优”“特而强”的沙畈已具雏形,美丽沙畈也正缓缓入画来……

  一片希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畈乡捧起生态“绿饭碗”

  沙畈乡作为婺城区行政区域内面积最广的一个山乡,有187.5平方公里,32个行政村,4365户、1.36万人口。沙畈乡拥有山林面积28万亩,而农田面积仅有5660亩。全乡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12500余人。

  1998年,沙畈乡由溪口乡、山脚乡、周村乡合并而来,因沙畈水库而得名。沙畈乡因水而美,辖区内有远近闻名的沙畈水库。据悉,该水库于1992年开工,1995年封孔蓄水,总库容8555万方,每年可向金华市区供水6000万吨。1999年,沙畈乡被列为省一级自然水源保护区,2002年被列为水源涵养与生态功能区,河流交接段面水质常年保持一类,素有“天然氧吧”和“金华人民大水缸”的美称。

  “沙畈乡是省一级自然水源保护区,保护水源地更是头等大事。为了保护好金华人民的‘大水缸’,沙畈乡的村民们也付出了许多……”据沙畈乡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保护饮用水源地,2013年,沙畈乡在两个月内就拆除了89家畜禽养殖场、21家木材锯板厂、4家采沙厂等,把一切不利于水源涵养的污染源头,全部堵在了养水护源门外。以后多年,沙畈乡村民的头等大事就成了“转型”。怎样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怎样让农民捧上“绿饭碗”挣上“生态钱”?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沙畈乡的村民们找到了保护与发展齐头的道路……

  乌云村的村民陈松余是沙畈香榧种植的“领军人物”,目前,他的香榧种植面积已达200多亩。陈松余告诉记者,香榧树枝繁叶茂形体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香榧的果实就是我们过年时候吃的“香榧子”,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保健、药用价值;包括香榧树、假种皮等等,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于是,在2014年下半年前往诸暨、绍兴考察时,在得知香榧树的生长环境与我们这儿完全吻合之后,便对它一见钟情,“种下这树的那年,香榧的干果卖到了280元/斤!”

  当年,陈松余立马投资了50余万元,率先从绍兴引种200多株已有8年嫁接树林的香榧,当年挂果,次年摘果,每株产鲜果超过15公斤,得干果1-1.5公斤,利润可观。既能保护水源地,又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先河已开,沙畈乡多户村民立马积极响应,纷纷效仿种起了香榧树。到目前为止,整个沙畈乡的香榧种植面积已达500-600亩,为当地村民们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若干年之后,香榧树会达到高产期,百年以后则更为珍贵,每棵香榧带来的收益每年至少万元起步。而这一片珍贵的绿色,也将留给子子孙孙,留给沙畈、留给婺城!”

  除了山上的香榧树之外,沙畈乡的农民们也是各显神通——银坑村郭品崇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并提取红豆杉精油;亭久村虞志文、周村郑国庆种植中草药及油茶;潭背村、水碓基村种植林下经济金线莲。除此之外,还有村民将灵芝种植基地搬回了家乡,使沙畈首次种上了名贵中草药;有的关掉了养猪场开启了土蜂养殖新时代,以“甜蜜事业”酿造甜蜜生活;有的种起了猕猴桃,深加工的猕猴桃果酒市场前景良好,石宫农业还在上股交正式挂牌,成为了婺城区首家进入资本市场的农业企业……

  历经千百年来,沙畈人民驻守在白沙溪畔,用他们古朴的农耕生活,延续着岁月的年轮。为了将更好水质的水供给给千千万万的金华人民,他们不得不限制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也是在保护水源的同时,沙畈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与善良,为大家勾勒了更绿色、更健康的明天。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