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植树造林四十载 绿色家园满眼春

——吴法土和梨树源森林公园的故事
2018-10-11 09:11:2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通讯员 吕璐

  溪水潺潺,绿树青葱,光线从树林中穿过,投下斑驳的影子。在塔石乡梨树源森林公园里,上千亩绿植在阳光里焕发出勃勃生机,尽情地舒展枝叶,讲述着林间独有的动人故事。

  40年,让荒坡变成森林公园

  在这个绿色王国的一条小道上,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朴素,正步履蹒跚地行走着,像探望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般,不时轻轻抚摸树木枝干上的丝丝纹路。老人名叫吴法土,是塔石乡银岭村人,如今已84岁高龄。同时,他也是一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曾担任多年银岭村党支部书记。从1977年开始,吴法土便积极响应政策,投身植树造林工作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坚守着大山,用脚步丈量塔石山水。

  转眼四十年,荒山成了森林公园,而吴法土的满头黑发却稀疏苍白了。不过,如今虽然年事已高,只要有时间,他还是会到林间走走看看。对于他来说,这里就是第二个家,数不尽的林木都是他的子孙后代。

  “以前,这一片都是荒坡,满地杂草,得有大半个人的高度。”吴法土告诉记者。曾经的荒坡如今已是满目绿植,丝毫没有当年荒凉的痕迹。而看着眼前这一片青葱,吴法土不禁陷入回忆之中。

  5年,他带着村人“组团”植树

  时光流转,仿佛回到了40年前。“锵锵锵,锵锵锵……”凌晨5点,一切还沉浸在月色之中,一阵热闹的铜锣声划破了银岭村的平静。锣声落下,家家户户的窗口便透出一丝微亮来。很快,村庄热闹了起来。“老李啊,今天准备种多少棵树?”“今天带了儿子一起去,怎么也得翻个倍吧!”“工具都带好准备出发喽!”……简单的早饭过后,村民们个个精神抖擞,你一言我一语地边聊边走到村口集合,然后一起出发——开荒植绿。

  10月份的山区已经有些寒意,凌晨的露水在林间枝头结出一层薄霜。寒风过处,钻入衣襟,不禁让人打了个寒颤。山路崎岖蜿蜒,行走艰难。因为说是山路,其实很多地方都没有路,或被杂草履盖着,或满是突出的石块,甚至还有很多荆棘。可是,没人在乎这些。6点左右,这支300余人的队伍已浩浩荡荡开始步行进山。到达目的地后,天光已大亮,来不及休整,大家就四散到各自生产小组负责的区块开始劳作。挖坑、栽树、填埋、浇水……默契的配合加上熟练的动作,不一会儿,一排排棵树苗就屹立在荒坡上,格外精神。

  忆当年,吴法土坦言,银岭村的植树造林之路,并非从一开始就顺风顺水。“种树不像种粮,种粮食,种一季收一季,见效快;而种树,不当吃不当用,没有十年八载见不到收益。”这是当时很多村民的想法。见状,吴法土没有气馁,而是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告诉大家国家的法规政策、植树造林的长远好处……就这样,靠着他的不懈劝说,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种树的行列。于是,吴法土每天领着七八个生产小组,带足干粮装备,天还没亮就出发,步行两三个小时到大山深处,把树苗一棵棵地栽下,不到天黑绝不收工。这样的团队式劳作,他们一干就是5年。不论风吹日晒还是雨淋,都不曾阻止他们的步伐。草编的鞋子磨坏了一双又一双,终于,一片千余亩的林地拔地而起。

  8年,“绿色银行”铺起致富路

  8年以后,荒山已是满目青葱,村民们又迎来了一件大喜事——一条崭新的公路通到了家门口。“本来,我们出山只能靠双腿翻山越岭。就因为修了这条公路,村民们和外面的交流多了,生活也就逐渐好了起来。”吴法土说。而这条公路的铺设,正得益于全村人植树造林建起的“绿色银行”。原来,银岭村在塔石乡西南部,位于海拔600余米的山区。曾经,村民想要将村中的土特产拿到山下售卖,只能沿着山路步行数小时出山。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当村里植树造林产生效益后,村集体便利用售卖苗木的钱加上村民的众筹,修建起了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有了这条公路,村民可以利用车辆将农作物运送到山下售卖,外面的物资也能快速输入,大家的生活自然也就越过越好了。

  50岁,与家人再铺300余亩“绿”

  1984年,知天命之年的吴法土卸下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但他心中植树的念想依然炙热。他开始带着全家人继续植树造林——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儿子也毫不犹豫投身到了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种树的地方比较远,以前交通也不方便,我们干脆就住到了山上。”吴法土说。为了植树,他们在山上用石头和帐篷搭起了简易的住所,一住就是好几年。在全家齐心协力的劳作下,又完成了300余亩的植绿工作。他们孜孜不倦的付出,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期间,吴法土被授予“浙江省林业先进工作者”称号;儿子吴永生,被中央团委授予“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手”称号。

  几十年的光阴岁月,曾经的荒山化作郁郁葱葱的树林。银岭村也旧貌换新颜,村中整洁干净,硬化的水泥路代替了原先的土路。当年一起植树的村民或是儿孙满堂,或是成家立业,逐渐摆脱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当时种树很苦,但看看今天,很值!”吴法土用充满乡音的普通话这样说。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的他头发花白,行动也略显迟缓,可一聊到当年植树的事情,原本混沌的双眼会闪出一抹光亮,笑容绽放,恍惚又回到了年轻时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个个“吴法土”、一代代山里人,用数十年岁月和风雨换来了梨树源数千亩“绿”,给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