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2421份:婺城这个林木种质“宝库”不简单!

  为国家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提供战略资源保障

2018-11-27 09:03:0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浙江在线-婺城新闻网记者马晓芬

  琅琊镇高田塍村往西北方向的山坡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油茶林让人瞩目,漫山遍野的油茶花花开正旺、绵绵不绝;道路两侧的乌桕树枝叶葳蕤,白色的乌桕籽挂满枝头,正应了那句“偶看桕树梢头白,疑是江梅小着花”的诗句。

  这片葱茏之地正是金华市婺城区东方红林场琅琊林区。从1958年创建起,历经60载春秋风雨洗礼,在一代又一代林场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下,该林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林场,一跃成为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

  如今,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总面积1174亩,其中种质资源收集区712亩、采穗圃140亩、试验林322亩。截至目前,收集与保存各类种质资源2421份,油茶、薄壳山核桃、山核桃、油桐、乌桕资源保存数量位居国内领先。良种选育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选育经济林良种19个。该基地已成为我国油茶、薄壳山核桃、山核桃、乌桕等木本油料经济林的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的重要基地。

  深耕林木种质“宝库”,婺城区东方红林场为国家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资源保障。

  举步维艰中开局起步

  1958年,正处于“二五”计划开局之年。每当东方红乐曲响起,人们便聚集在广播下面,听着激昂的建设捷报。在此情形下,婺城区东方红林场带着历史使命,应运而生。

  为了在无数国有林场中脱颖而出,找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东方红林场初始就认定了建立林木种质基因库的发展方向。

  1979年,油桐基因库始建立,1980年正式挂牌,成为我国惟一的油桐基因库。据老职工介绍,当时为了建立这个国家惟一的基因库,以浙江农林大学(原浙江林学院)夏逍鸿副教授为首的专家在全国四处奔走,整整花费了两代人的心血,采集了最优良的油桐品种在这里栽培。

  然而,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导致12棵油桐被砍掉,直接导致12个品种被毁坏。刚接手林场的场长尹润富明白,虽然当时全国油桐发展规模并不大,需求也不多。但是东方红林场承担的任务就是把这一批从全国筛选出来的优良品种保护好,一旦国家有需要,马上就可以从这里采种。

  痛定思痛,尹润富决定带着林场职工朝着完善油桐基因库的目标,继续干下去。“这个凝聚了无数科研专家心血、数代林场职工辛劳的项目,只有坚持下去,才有最终的出路。”

  由于建场历史早,老职工多,2005年之前,林场在生活与条件建设方面陷入低谷。“120多名职工需要生活,如何发展成了当务之急。”尹润富回忆道。当时林场职工就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承包经营林场果园、苗圃及一些土地以维持生计。由于经济来源不足,承包土地各自经营,缺乏统一规划,受此掣肘林场发展举步维艰。

  2005年,木本油料以油茶为主的产业在全国开始升温,主产区与浙江省开始有少量地区发展高产品种油茶。这一利好消息,让尹润富敏锐地感觉到机遇来了。

  同一年,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简称亚林所)研究员姚小华承担的木本油料相关项目,拟在浙江寻找资源试验与保存基地。经已在金华县林业局工作的夏逍鸿指点下,尹润富开启了寻求场院科研试验合作之路。

  当年下半年,尹润富与亚林所经济林首席专家姚小华领衔的专家团队进行洽谈,双方决定开展油茶高产品种试验,并由亚林所承担造林试验费用。

  2006年,造林工作完成并取得高成活率效果,为林场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其间亚林所副研究员任华东、王开良和助研王亚萍均参与建设工作。“当时设想只是完成某个课题任务。”姚小华坦言,后来的合作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是当时没有预料到的。

  科研攻关中绘制蓝图

  随着试验效果的初步显现和油茶产业的升温,场长尹润富又与林业专家姚小华构思较长期发展思路,继续拓展油茶良种试验林,并将油桐纳入保存与试验计划。双方还提出构思建立木本油料科研发展基地,并启动区块设计、功能区界定。

  “最好能把‘三籽’基地落地于一家。”当时,省林业厅种苗站站长骆文坚所说的“三籽”基地,指的是油茶、油桐、乌桕三种木本油料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地。然而尹润富明白,设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

  油茶、油桐、乌桕与核桃,并称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当时,省内油茶、油桐、乌桕基因库分别落地于龙游、婺城、兰溪的林场,想要“三家放一家”谈何容易?不过,为了设想达成,尹润富坚持奔走于省林业厅种苗站与东方红林场之间。

  2005年,借助亚林所木本油料相关项目的东风,省林业厅种苗站同意把油茶基因库落地于东方红林场;2006年,经过省林业厅协调,乌桕基因库也最终落地于此。至此,三种主要木本油料终于在东方红林场汇合。

  不过,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库从收集、选育至基地建立并发展,可是经历10多年的探索与努力。

  “以前我国的薄壳山核桃96%都是从美国进口,国内良种缺乏。”尹润富觉得,在种质资源丰富的中国,也一定能选育出良种。2005年开始,东方红林场与亚林所,在启动油茶油桐高产品种试验的同时,也开始了薄壳山核桃的品种收集和育种工作。

  2000年初的东方红林场,几乎没有像样的居所,科研条件艰苦可想而知。尹润富横下心,把在琅琊集镇的房子腾出,供科研团队居住、做检测。自己则带着家人住进了林业局的集资房。“选育良种是东方红林场的出路所在,只要发展需要,我就要全力以赴支持。”当时尹润富的这句话,现在听来依然掷地有声。

  “嫁接成活率低、初次挂果口感不佳、选育期漫长……”各种各样的科研难题摆在大家面前。姚小华带领科研团队,迎难而上,整整3年,没有任何节假日,一心扑在难题攻关上。

  如今,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国内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最全的资源圃,收集与保存有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318份,种植面积达257亩,已经自主选育6个薄壳山核桃良种,还有大量的自主选育品种在观察期。

  期间,省林业厅与婺城区委区政府对场里发展给予关心与重视。分别拓展了油茶采穗圃、育苗基地等,还争取国家、省、市、区项目并认真实施。

  特别是2009年开始,经过近2年的时间,国家油茶油桐良种基地申报成功。以尹润富为基地负责人,由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单位,姚小华任基地技术负责人,启动双方长期合作计划。随后,支撑单位陆续把国内筛选与创制的木本油料育种资源复制到场里保存并开展选育工作。

  自从建立国家油茶油桐良种基地以来,随着条件的改善,各类以良种为核心的科研相继开展起来,成效显著。由姚小华研究员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油茶高产优质新种质创制》等课题在基地实施,开展品种筛选与配置,启动成批量杂交制种,开展优异物种育种等工作,同时将其多年引选的薄壳山核桃、山核桃、乌桕等资源也引进场里进行试验。后期团队年轻科技人员还增加了油橄榄、油用牡丹等进行保存与研究。

  不但如此,高效育苗技术、肥水效应、树体结构调控等良种配套技术相继取得进展。以基地为基础选出油茶高产无性系8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6个、山核桃无性系3个,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育种创新基地之一。

  “一亩山万元钱”照进现实

  “林场已自主培育6个薄壳山核桃品种,按照这几年的市场行情看,种这些品种的薄壳山核桃,‘一亩山万元钱’并不难。”完成今年的薄壳山核桃产量测产后,场长尹润富自信满满。

  据了解,自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库建成以来,林场每年都要邀请专家测产。根据专家初步测定,此次测产的几个薄壳山核桃品种产量稳定,10年树龄的单株产量最高达37公斤,去掉外层表皮后为25斤左右,根据市场价计算,单株产值可达1000多元。

  目前,东方红林场已有6个通过国家林业局审定可推广的薄壳山核桃良种。一般一亩山栽种10株,15年左右进入盛果期,盛果期长达50~70年。凭借优质良种,林农增收致富有了新途径,林下经济将有望驶入快车道。

  依托国家油茶油桐良种基地,东方红林场其强大的产业支撑功能逐渐突显。从建设至今已经接待了省内外多批管理、技术人员与林农考察参观。通过销售、试验调运,为我国油茶长江流域提供了大量试验苗木,为薄壳山核桃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云贵高原、川陕渝产区提供试验种苗与技术支撑,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服务功能。作为林场发展典范,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2次在金华举办良种种苗会议并参观该基地,我省也数次在场里召开学习观摩现场会议。

  “为了今后持续稳定发展,场里已与支撑单位签定了远期合作计划,并聘任姚小华等为长期支撑专家,指导林场下一个十年规划阶段的科学发展。”尹润富表示,东方红林场将一如既往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发展之路,为国家选育更多良种,为林农增收致富服务,为乡村振兴助力。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