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婺城区政协委员为“创新城·幸福城”出谋划策

2019-02-21 09:02:5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在刚刚闭幕的婺城“两会”中,来自婺城各行各业的政协委员们纷纷带来精心准备的建议意见,为婺城蓬勃发展鼓与呼。从婺城新城区建设、企业“家服务”、招商引才,到发展医养健康产业、打造文化旅游……这些建议意见关乎婺城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间彰显出委员们对婺城发展的信心。

  让婺城新城区成为企业发展热土

  政协委员缪雪荣认为,婺城新城区是婺城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也是婺城城市拓展的重要空间。婺城新城区要建设成为婺城名符其实的核心新城,在城市能级和经济实力上还有较大差距。

  他建议,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筑巢引凤。着力优化新城区营商环境,加快完善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提升城市核心功能,集聚人气商气。大力提升新城区城市配套水平,以优质的环境吸纳人才、招引人才。三要构建物流网络体系,助力企业发展。加强对新城区及周边区域物流资源的协调整合。

  “一企一策”,企业期盼这样的“家服务”

  政协委员李中天认为,婺城区聚力打造的“婺城·家服务”品牌,已经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广泛开展“三服务”活动,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帮助。然而,在“共性问题”大前提下,面对“单性问题”,民营企业更希望政府提供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一企一策”。

  他建议,一要针对融资贷款难题“一事一协调”,促进金融机构服务企业发展。二要针对政策运用难题“一策一解读”,推动扶持政策造福企业发展。三要针对依法运营难题“一企一咨训”,加强安全保障护航企业发展。

  抢抓利好时势,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

  政协委员郑艳球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明确提出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婺城应该牢牢抓住这一重大利好机遇,举全区之力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为“婺城图强”注入新动能。

  她建议,一要构建军民协同创新服务体系,组建婺城军民融合产业协会,在诸多领域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二要建立军地融合政策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营造军民创新创业良好环境。三要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发挥制造业优势,努力盘活土地资源、人才技术等资源,引领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

  筑青年创业之基,擎时代发展未来

  政协委员詹祎祎认为,创业之路艰辛,目前的青创事业、创业队伍总体势头虽然良好,但也存在部分青年创业者底气信心不足,面临起步门槛高、渠道狭窄、成长缓慢等问题。

  她建议,一要优化创业创新环境,铺就青创筑梦之路。希望政府能给予青创者更宽松的创业政策,帮助青创者打造一种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二要优化青蓝接力平台,铺就企业成长之路。希望政府能积极牵线搭桥、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帮助青创者与资深企业家结对。三要优化企业家培养机制,铺就百年发展之路。希望政府能更加重视和加强对新生代企业家的培养,帮助青创者增强创业发展智慧和经营管理能力。

  让“创”人才在婺城竞相奔腾

  政协委员李轶玮认为,婺城区正在全面开启“都市经济创新城、美好生活幸福城”的奋斗新征程,要推动各项工作担当赶超,首先要聚焦人才引领发展的这个战略,在推动“创新、创业、创造”人才观落地落实上大刀阔斧地担当赶超,让更多“创”人才在婺城竞相奔腾。

  他建议,一要加快打造市场化引才体系,围绕需求导向,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二要加快实施立体化育才体系,着眼于本土人才培养,实施婺城英才计划,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有效机制。三要加快构建常态化留才机制,从上到下营造尊崇人才、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的浓厚氛围。

  构筑慢生活经济圈,为“双城”战略实施添翼增力

  政协委员邵发明认为,打造一个“婺城版”的“慢生活经济圈”,可以促进婺城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去,提升婺城都市经济发展品质,为婺城建设“都市经济创新城、美好生活幸福城”添翼增力。

  他建议,一要长远规划建设慢生活经济圈,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华山旅游度假区合作,进行大区域范围的整体规划和综合性建设。二要整合打造慢生活经济产品品牌,结合生态农场、家庭农场等的建设,形成婺城特色的“有机慢生活”产品品牌。三是优化提升慢生活生态体验环境。四是发挥乡土文化特色价值魅力。五是构筑慢生活经济核心发展体系。

  在绿水青山间绘就“花满婺城”新画卷

  政协委员汪云根认为,婺城区委实施“花满婺城”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婺城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以生态为基底,以文化为特色,以产业为依托,在绿水青山间绘就独具婺城特色的美丽画卷,打造西南山区乡村振兴的“婺城样本”。

  他建议,一要以生态为底色,绘制“山水”绿色画卷。以山区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西南山区生态廊道,以“花满婺城、秀美南山”为主题,推进西南山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二要以文化为本色,绘制“人文”红色画卷,以沙畈红色文化为主体加强“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乡风民俗”的山区文化建设。三要以产业为亮色,绘制“经济”彩色画卷。

  乘势打造大区域医养健康产业中心

  政协委员李英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问题日趋严峻,成为一个普遍社会问题。婺城区域内相关的老年医疗康复的力量还很薄弱,从金华市本级范围看,医养结合的机构也仅有2家,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迫切需求。

  他建议,一要紧跟时势,加快发展医养健康产业。二要适地规划,建设医养健康产业中心。希望区委区政府能高度重视婺城医养康复中心建设,紧紧抓住发展时机,充分利用好中央和省市的有关政策,把十二局分院打造成符合婺城百姓生活需求、符合婺城都市经济发展的医养康复中心,发挥其对周边良好的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全区健康养老产业中心基地,带动产业的整体快速良性发展。

  聚焦文旅融合,激发全域旅游活力

  政协委员吴方军认为,婺城区、金华山旅游经济区近年来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立足“绿水青山”的资源特色和生态优势,依托乡村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古村文化、民俗文化等,加强农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他建议,一要深挖文化内涵,打响旅游品牌,提高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加强宣传、推广和营销、代言,在旅游发展中提升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二要加大人才培育,做大文旅市场。三要加强政府引导,优化管理体制,形成有推动力的政策环境和有创新力的社会氛围。

  发挥白沙文化对婺城发展的品牌力量

  政协委员罗良庆认为,白沙溪历史源远流长,但却没有受到重视和开发。白沙庙等遗址、琅峰山等景点没有受到保护和利用。白沙溪畔的婺城新城区,城市魅力初现,但缺少人文气息,缺少白沙文化内涵工程,城市形象没有独特性。

  他建议,一要挖掘文化底蕴,做亮旅游品牌景点。深入开发原有文化资源产品,做足文化内涵提升,做大“五水共治”宣传。二要开发文化工程,提升发展软环境,让每一个到婺城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地方文化。三要举办纪念活动,凸显白沙文化特色,就像山花节、桂花节一样做出特色,做成品牌。

  大力推动都市电商经济领先发展

  政协委员范锦霞认为,在都市型经济发展中,电商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已成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婺城的电商企业已进入快速成长期,能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她建议,一要加强针对性的政策扶持,提升企业发展大环境,重视加大对电商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实施意见。二要加强针对性的人才培育,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重视加强对“人才生态最优环境”的打造。三要加强针对性的平台服务,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力,重视加强对电商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服务。

  打造康旅小镇集群,促进婺城产业腾飞

  政协委员滕惠芳认为,婺城既有主城区的公共资源,还有西南山区的自然资源,具备康旅产业发展更好的基础和优势。可以规划建设“文旅康养小镇集群”,形成婺城康旅产业发展高地效应。

  她建议,打造康旅小镇集群有多种设计模式,可以不拘一格,打造智能化养老度假基地、游客养生休闲胜地、员工福利中心。打造康旅小镇集群有多种运营方式,可以灵活操作,创新“文旅康养基金”、设计统一“文旅康养支付与交易平台”、创建文旅康养本地服务合作社。

  谋招商引资新路,开婺城赶超新篇

  政协委员余志军认为,招商引资作为地方政府借力发展、实现超越的重要抓手,同样也是婺城区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但与周边县市相比,婺城工业经济总体竞争实力偏弱,产业层次较低,缺乏内生动力,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他建议,一要参照竞技规则倡导激情招商,通过建立按成绩分比例重奖的竞技机制,激励干部知耻后勇、知难而进的那股劲。二要采取业态运营开展专业招商,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三要集合多元力量实施组团招商。四要强化链式嫁接突出产业招商。五要重视制度创新形成服务招商。

  加强营商司法保障,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政协委员严亮奇认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目前。各地政府在营造企业健康发展法治环境的实践中做了不少尝试,婺城区也应该大胆尝试。如果婺城区能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营商司法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可以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和活力,促进婺城实体经济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他建议,要构建营商司法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助推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组建联席会议专家成员库,规范队伍建设。三是构建涉企疑难案件听证评议机制,确保公正权威。四是完善联席常态化运行机制,降低企业家司法风险。

  鼓励支持民资进入,推进民生事业发展

  政协委员童健英认为,受制于政府财力和人力,在民生事业及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大包大揽,大多数社会公共服务与产品需要依靠非营利机构或民间团体来提供和完善。

  她建议,一要统筹规划引领,把发展民办社会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二要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领域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力度。三要加大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民办非营利性机构给予一定奖励。四要强化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设立许可、机构性质等政策。五要招商招贤落地。六要健全人才保障。

  发展中药种植产业,增添乡村振兴活力

  政协委员龚琴丹认为,婺城区属亚热带气候,山地、林地、低丘缓坡资源多,非常适合多种中药材种植。可惜的是,目前婺城区大多数山地都种植一些经济价值低的毛竹、杉木、松木之类,资源使用率低,林地开发不足,经济效益低。

  她建议,一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研究制定适合婺城区情的扶持政策和规划,分区域重点建设中药材规范生产示范基地。二要加大企业招商力度,在扶持做大做强本土化种植公司的同时,重点引进国内有影响力的专业种植企业。三要培育中药特色品牌,利用现有的资源,挖潜力、补短板,培育出婺城特色品牌。

  以长效机制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

  政协委员申晓卫认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但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具体工作中,有一些“顽固性”“反复性”的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学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他建议,一要健全优化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持续保持城市管理力度、建设投入强度,持续推进城市治理改革的深度。二逃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行网格化管理。三要健全文明城市宣传教育常态机制。四要健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常态机制。五要完善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组织人员、加强培训,培育一批专业巩固文明城市的工作队伍。

  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

  政协委员柳莺认为,婺城区“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显著,但还有不尽人意之处,如不动产登记办理事项不全、个人征信报告不能自助办理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她建议,一要完善权利事项,进一步提高“就近跑一次”便捷率。二要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最多跑一次”满意度。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强化领导干部服务理念、创新政府服务方式,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三要完善窗口规范,进一步提高“无差别服务”幸福感。培养一批“多能型”“全科型”窗口工作人员,为更高水平的“无差别服务”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支撑。

  保护传承乡村文脉,助力婺城乡村振兴

  政协委员章慧文认为,婺城区是一个长期承接传衍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典型地域,乡贤、乡土、乡愁滋润着文化传统。要在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说到底就要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唤醒我们的文化记忆,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她建议,一要实施乡村文脉保护传承行动,用文化提升乡村风貌,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乡村内涵的灵魂加以精准定位,把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的理念和行动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二要实施乡村文化引领乡风行动,用文化提升乡村精神。三要实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行动,用文化提升乡村振兴,发展好乡村乡土技艺、地域文化产业、全域文旅业态。

  探索建立城市社区统分养老模式

  政协委员郑方认为,尽管目前社会上有许多商业性质的养老机构,但费用昂贵,而且住进陌生的养老机构让很多老人内心无法接受。因此,创造和设计一种“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具有兼顾家庭生活、融合社区服务的统分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在先进地区已经开展了一些有益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她建议,婺城区应加快探索步伐,建立城市社区统分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可以采取政府投入、社会共建、居民参与等模式,可以创设爱心小厨房、爱心洗衣房、老年活动室。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