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以心为灯,他们甘作生命守护人

  ——家庭医生

2019-05-17 09:12:5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梁亚伟

  浙江在线-婺城新闻网记者 梁亚伟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以爱心浇灌事业,用真情感动患者,工作夜以继日,足迹遍布四方。他们追求精益求精的技术,付出全心全意的服务,把辛劳留给自己,把安康送给别人。多少个白昼,他们战斗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多少个夜晚,他们辗转反侧随时直面急重病患。他们,就是婺城人民健康的守护人——家庭医生。

  5月19日是第9个世界家庭医生日。携手家庭医生,共筑健康生活。一起聆听属于他们的故事吧。

  华红权:“没事,我相信他,就像你们相信我一样。”

  华红权,45岁,从事一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已满23年。他子承父业、扎根山区,在普通而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崇高的敬业精神,诠释了“医者仁心、医心为民”的高尚情操。

  犹记得儿时,在田间地头、山村小道,父亲风雨无阻背着小药箱出诊时的背影。上阵父子兵,1995年卫校毕业后,虽然条件艰苦,但华红权从医的初心依然笃定。“基层医疗服务中,病种多而杂,病情轻重不一,学习很重要,要善于总结经验、提高能力。”华红权说。从初出校园的见习生,到莘畈乡卫生院的业务骨干,从单一的门诊医生,到兼职B超、心电图和X射线拍片的全科医生,掌握精湛的技术,依托优质的服务,他一步一个脚印,获得了无数患者的信赖和认可。

  “红权,记得有空要来看看我哦,我的病只有你能治!”大立元村的独居老人王冬弟,又一次拉着他的手深情说到。王冬弟已90多岁高龄,10多年来,华红权坚持有求必应,一周上门服务2-3次。量血压、送药上门、指导用药,陪老人说说话……每次诊毕回院,老人都要颤颤巍巍依依不舍地送行到门口。

  不久前,外东坑村的傅姓老人来院门诊,因医疗条件有限,建议转诊上级医院,得知老人带的钱不够,华红权当即拿出200元钱送老人上车就诊,事后,旁边候诊的患者说:“红权,这人年纪这么大,又是一个人来的,万一......”“没事,我相信他,就像你们相信我一样”。

  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实际上,莘畈乡卫生院仅有7名医务人员,但华红权和同事们却承担起全乡11个村、6000余人的基本医疗服务,工作之外的家人,早已无暇顾及。

  “爸爸,放学后同学们都有家长接送,我有点羡慕,您能不能抽空来接一次我?”去年下半年,女儿的一封信让华红权泪目。“我记得我自己结婚休息了3天,女儿出生休息了1天,儿子出生休息了2天,23年来自己从未因病因事请过一天假,相反每年还剩很多应休而未休的天数。”说到这儿,华红权眼眶湿润了,对家人的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女儿就要上初中了,去年下半年,他第一次出席家长会,也第一次与女儿的班主任见面。

  23年行医路,大爱洒山区,华红权先后被评为婺城区“优秀医护工作者”,金华市卫生系统“行业青年标兵”,“金华最美人物(金华好人)”,“浙江省优秀家庭医生”。华红权,只不过是无数个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缩影,他们,正一如既往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韦广平:“我做的都是小事,却能为患者解决燃眉之急,我很欣慰。”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一名基层的全科医生,也许韦广平更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日常工作中,韦广平以身作则,带着团队成员,定期为辖区内85岁以上的老年人及行动不方便的居民上门服务,为慢性病患者测血压、血糖、心肺听诊,日常宣教。

  忙碌的工作,不乏暖心的小事。

  城东街道青春路社区的杨阿姨自从装上了起搏器以后一直哭丧着脸,情绪低落,生怕自己什么时候就走了。作为家庭医生,韦广平每次见面都和她唠唠家常,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杨阿姨渐渐开朗起来,每次见面都会说:“太好了,你们又来了!有了你们的关心和开导,我现在开心多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只要真心实意地当好每个居民的医生朋友,家庭医生签约这项工作自然会顺利展开。”面对信任,韦广平只是莞尔一笑。去年4月,一次社区随访中,韦广平发现青春路社区居民张阿姨有高血压,而她吃的药一直在药店全自费购买,开销不小。回来后,韦广平为她建立了高血压专项,并签约家庭医生纳入慢性病管理,告知她在基层社区医院购买药物有一半可以报销,但是张阿姨表示并不在意。本着服务到底的责任心,后来,韦广平定期或下社区或电话对张阿姨进行随访,为其监测血压、指导用药,经过半年的服务,张阿姨被韦广平的态度所打动,主动来到卫生院找韦广平咨询健康问题和配药,节省了一半的药费。这不,最近,张阿姨又带着自己的邻居朋友来找韦广平签约家庭医生了。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让更多的居民了解签约家庭医生后的好处,管辖社区内,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韦广平团队的身影。制作签约服务袋、签约名片、签约后医保差别化报销政策的折页,抓住每次慢性病入户随访机会了解居民需求……韦广平说:“我们做的虽然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却能为患者解决燃眉之急,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我感到很欣慰。”

  傅巧仙:“为责任和使命坚持,我只想做好基层村民的‘健康守护者’。”

  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以来,傅巧仙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深入一线,近距离聆听,才知道患者需要什么。

  某天上午,她和平常一样在门诊室接待病人,塔石乡石塘村董永新前来就诊:“医生,我觉得最近特别渴,尿也很多,很会吃但还是觉得没力气”。听完主诉,她立马给他测了血糖和尿常规,分析结果后,又让他携带转诊单前去上级医院调理血糖。因为塔石地处偏远山区,成年子女们都在外求学工作,所以傅巧仙一张转诊单直接免去了病患在人生地不熟的大医院挂号难、没床位的负担。目前,患者正打胰岛素控制血糖,也纳入了慢性病患者管理。

  去年12月,在下村随访给村民量血压时,傅巧仙发现村民董开英血压升至170/100mmHg。董开英已经88岁高龄,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年纪大起来,视力一天不如一天。该不会是没找对药吧?全村随访结束后,傅巧仙搀着她一起回了家。“这些药都是我儿子去药店买的,还有这些保健品,都是孙子回来给我带的。”董开英拿出一大袋药,却支支吾吾并不知道哪盒药主治什么病。傅巧仙按照老人家最容易记住的方法予以分类,又做好分餐标识。老人连声感谢,急忙拉着她的手说“我一个人在家,你多来玩,和我说说话,先别急着走,我去给你拿红鸡蛋……”

  众所周知,基层医生的工作压力大,偏远山区的人员配比不够,山高路长时,签约工作更有诸多不便。却鲜有人了解,基层签约医生作为新生儿妈妈的心酸与苦楚。

  “真的是‘舍小家、顾大家’,别人的宝宝还躺在妈妈臂弯里熟睡时,傅巧仙早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夜以继日地忙碌了。”对傅巧仙的付出,同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忍不住说到。原来,休完产假后,傅巧仙马上投入到了签约团队工作,因为宝宝还没断母乳,她每次下乡前都要提前撤出母乳,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背奶妈妈”。“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基层医务工作者只一个‘小’医生、‘小’护士,然而正是千千万万和我们一样的角色,构筑起了基层医疗卫生的坚固长城。为了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我只想坚持做好基层村民的‘健康守护者’。”傅巧仙说到。

  徐玲玲:“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徐医生,我爷爷的导尿管又要麻烦你来更换一下了。” “我昨天已经去帮老冯换过了,我算了一下更换时间差不多到了。”以上是徐玲玲医师与罗店镇西旺村村民冯炉祥孙子的近期通话。

  冯爷爷今年102岁了,行动不变,因为年纪太大,前列腺增生不能手术,上级医院给予造瘘管引流治疗。签约服务前,老人每次看病都需家属雇车前往市区,西旺村属于偏远山区,去一趟医院着实不便。

  自2016年1月至今,徐玲玲每隔二三十天就下村入户为老人更换造瘘管,随叫随到,风雨无阻。患者至今没有因为引流管而引发感染,也没回上级医院住院治疗过。“只有在良好的医疗大环境下,才能享受如此便捷的医疗服务,徐医生有心了,真的谢谢你。”老人一家对于家庭医生的服务赞不绝口。

  其实,自家庭医生签约以来,徐玲玲经常会接到签约患者打来的电话,不是咨询就是需要出诊,或者是要帮忙联系上级医院转诊,甚至是其他同事需要处理急危重病人的求助电话等,她索性24小时开机,以便第一时间处理各种情况。

  每周一、三、五是徐玲玲的儿童保健门诊。一次,徐玲玲在体检中发现一位三月龄宝宝双手拇指内扣,虽然该宝宝属于顺产,无难产史及窒息病史,但细致如她,仍考虑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最终,经上级医院头颅MRI检查,证实患儿确属脑发育不良,她的认真细致也第一时间为宝宝的系统康复训练赢得时间。

  医者父母心,时时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徐玲玲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又是一次门诊中,一位高龄女性自诉发热、咳嗽、咳痰不适,考虑“支气管炎”,在就诊过程突然口角歪斜、肢体抽搐,徐玲玲马上启动“急性脑梗塞”急救预案,联系上级医院神经内科,在20分钟内完成转院住院手续,经及时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未遗留后遗症。

  “家庭医生的工作是辛苦的、困难的,但是老百姓一句感谢的话,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徐玲玲深知,“什么样的付出就会有什么样的回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家庭医师的路上,她表示,仍将一往无前。

  王佐鹏:“漫漫行医路,执着亦无苦。他们的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

  “孩子烧到39度5了,6岁,我可以用双氯酸栓吗?”“药是几mg的?是大人用的吗?用一小半吧,再多喝点水,会慢慢退烧的别担心。”夜已深,收到南坑村村民林代飞的微信求助,王佐鹏一个激灵从床上坐起,再无睡意。

  自从他以“临床医生+责任医生”并肩的身份承担塔石乡南坑、东岭、后塘等村的签约服务工作以来,规律的睡眠早已是一份奢侈。

  塔石人口14000多,但常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约35%,且大多是年纪大的慢性病患者、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幸运的是,他们都有一样的专属家庭医生。为每个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上门出诊记录健康咨询问题,回家途中路过患者家里随访指导用药……辖区居民只需一个电话,就有社区里的家庭医生“智囊团”们对接解疑答惑。

  “比如一些有慢性病的居民,我们给他们全部制订了个性化的健康方案,药品的增减,完全按照每次检查的结果进行随时改动,不是一个方子吃一辈子。”王佐鹏说到。对每一位居民的情况了如指掌,他所在的家庭医生团队,也凭着优质的服务赢得了辖区居民的认可和好评,成为了签约居民们亲友般的存在。一有任何头疼脑热,居民们总是第一时间联系他们。

  “社区家庭医生好,百姓生活离不了,医生医术真高明,药到病除治愈了,爱民惠民记心上,温馨和谐胜百药。”这是傅根相老人特意为社区医生编写的顺口溜,他说:“家庭医生为居民们建起了第一道‘健康防线’。”

  “我们所做的不过都是现代乡村医生的基本工作,能与辖区居民成为朋友,说明你已走进他们的心里,这份肯定很难得。”王佐鹏说,“漫漫行医路,执着亦无苦。‘有困难,找签约医生’是我们的服务宗旨。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本身也是对患者的一味对症良药。”如今,有了走东串西的上门模式为村民排忧解难,贴心的家庭医生服务正让更多的塔石村民绽放笑颜。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