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
主持人:推进垃圾分类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背后呢,不仅需要理念层面的认同,更需要严格执法做保障。我想请问潘局,在执法过程中,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碰到了哪些“痛点”、“难点”,又如何“立规矩”做保障,助推垃圾分类工作尽快步入“快车道”?
潘宏德:在日常的执法过程中,城市的垃圾分类的确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非常大的难点,因为垃圾分类工作涉及点多面广,也涉及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那么推进垃圾分类的主要难点是什么呢?是我们要去改变这几千年来市民在投放垃圾上的既成习惯,而这其中的难点就是我们如何去提升市民的知晓率、投放的准确率和回收的资源利用率。我们执法局会紧紧按照蔡艳书记提出的“花满婺城”以及打造“美好生活幸福城”的指示精神,以宣传先行、党员先行、干部先行做带动,积极引导百姓改变陋习进入到高质量生活,让垃圾分类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新生活,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大家携手共同打赢垃圾分类荣誉战。我们也将紧紧按照中央、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按照《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及《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严格开展执法工作。我们也会结合好三服务工作,做到人性化执法,也不是一味的硬性执法让老百姓更多理解、支持垃圾分类工作。
问题2
主持人:最近,“垃圾分类”也成为了网络红词,一个热议的话题。据我了解,婺城区涉足这项工作好多年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探索,咱们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也肯定在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上因地制宜地“玩”出了许多花样,像“互联网三维溯源系统”,垃圾房里安装“天眼”等等,这样的“云执法”让我们耳目一新。那么,您方便跟我透露一下,我们后续还将如何在执法手段上创新创优?
潘宏德:确实,我们这个垃圾分类工作从2017年开始。正如蔡艳书记所说: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民生大事,我们必须要突出重点、凸显亮点,围绕减量化目标,从源头上减量。通过2017年、2018年这两年的努力,这块工作也得到了广大市民朋友的认可。关键就是在2018年,婺城区的垃圾分类工作获得了全市排名第三的成绩。能够取得这个成绩,有很大一部门原因在于我们创新的一些执法手段,比如说主持人您刚刚提到的“互联网三维溯源系统”。我们也是紧紧依托于这个系统,开展“互联网+执法”的行动。
这“三维”中,第一维是在垃圾房中装上监控。第二维是垃圾分类巡检员用手机APP进行随手拍,拍到垃圾分类不准确的情况,工作手机内的既定系统就会自动上传给我们执法部门。针对5次以上的不规范投放垃圾的行为,我们执法部门将会对其进行相应处罚与查处。还有一维就是市民的监督。我们在系统里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市民也可以将不规范投放垃圾的行为拍下来后用自己的手机,通过微信公众号,传到我们的执法终端,我们也会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去年一年,我们共查处了三百多起不按规范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违法行为,处罚金额也达到了六万多元。我们充分利用创新先进设备,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新生活理念,也让百姓深入参与进来,增加体验感和责任感,促进分类工作更好开展。
问题3
主持人:看来,解决垃圾分类的“痛点”,需要综合、系统的统筹思考,但不论管是加大执法力度还是强化管理体系,要做好垃圾分类,关键还是在于提高百姓的分类能力,提高市民素质。然而,提高市民素质,宣传是关键,劝导是关键。那咱们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会如何针对“病因”,如何地对症下药呢?
潘宏德:针对主持人提的这个问题,我们执法局也会紧紧按照我们区委区政府的要求,以“先行先干带头干”的工作劲头,努力配合好分类办的相关工作,当好垃圾分类宣传员、引导员,当好文明创建共建员。除了继续依托于“互联网+执法”的模式,利用好“互联网三维溯源系统”的系统建设工作及系统优点,以科技带动创新,用创新带动分类,引领垃圾分类工作事半功倍。本周六,我们还将推出“你丢你捡你分”行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丢的垃圾你要捡,而且不光要捡,同时还要把它分类好。我们通过这种规劝的方式,让市民自觉地养成“我要分”、“我愿意分”、“我要把它分好”的行为习惯,让市民规范投放垃圾,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我们“花满婺城”建设提供坚强的执法保障。
记者手记
垃圾分类事关改善生活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全域垃圾分类,是联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汇聚婺城百姓全方位幸福感的关键小事、民生大事。而从前端的分类投放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相信,在“双城”战略和“担当赶超婺城图强”的引领下,婺城将会举全区之力,将这件关键小事做好做实,合力推进全区全域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