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晓芬
11月的婺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美不胜收。行走在婺城大地上,农业生机勃发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乡创项目快速推进,一块块标准化粮田错落有致,一处处现代农业设施拔地而起……“花满婺城”奏响丰收之歌。
众所周知,婺城农耕文化渊远流长,农业资源丰富,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花卉苗木、蔬菜生产基地,享有中国茶花之乡、中国桂花之乡、中国南方奶牛乳制品之乡的美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双城”战略的纵深推进,婺城区将农业定位为“都市农业”,并以“花满婺城”为抓手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正努力走出一条集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三生三美”的乡村发展新路子。
乡创行动书写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日,在雅畈镇寿溪村,一方近4亩的土地经过近2个月时间完成了政策处理工作,为下一步建设野外拓展基地做准备。村支书徐康华介绍,借助婺城区“十乡百村”乡创行动的东风,该村通过思维创新与产业创新,积极引进杭州企业,开启青少年野外拓展基地建设合作。“村边一处近50米高的峭壁也有望被打造成攀岩项目。”
寿溪村位于武义江与汀杨线公路之间,村庄以溪为名,寿溪南北向贯穿整个村庄,进村入眼的便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景象。近年来,寿溪村党支部坚持结合主题党日“学习+志愿服务”下大力、下苦功、花巧劲稳步推进秀美村建设,月牙湾、龙潭、游步道等一步一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如何让美丽乡村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乡创行动给了我们答案。”徐康华说。
与此同时,在离寿溪村仅5公里的雅畈镇汉灶村,乡创行动如火如荼。“这里婺州窑文化底蕴深厚,乡村环境雅致,离市区仅20分钟的车程,是绝佳的创业沃土。”今年暑假,家住市区的陈佳楠初次来到雅畈镇汉灶村,就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了,并萌生了乡村创业的念头。如今,5000余平方米的儿童平衡车训练基地,即将进入装修阶段。“项目紧贴市场需求,与非遗文化动静搭配,产业优势明显,我们对项目未来充满信心。”
汉灶村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依托婺州古窑址,打造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体验、旅游、展览为一体的“婺州窑”文化品牌。今年以来,雅畈镇借助婺城区“十乡百村”乡创行动的契机,大力培植文化创意产业,计划融合婺州窑博物馆、农耕文化园、金丝楠木根雕艺术馆等非遗项目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助力产业兴旺。“截至目前,第一期占地400余亩的土地已经基本完成政策处理工作,并已签订了7家合作单位,平衡车训练基地就是其中之一。”村支书傅国松介绍。
事实上,雅畈镇大力开展“乡创”行动仅仅是全区的缩影。今年8月27日,“乡村振兴·花满婺城”婺城区“十乡百村”乡创行动拉开帷幕,一场乡村振兴的“婺城实践”正式开启。婺城区紧紧围绕“乡创婺城,共创未来”口号,构建以有利于村集体创富、有利于农民致富、有利于农村创美的项目为乡创的主要内容,探索打造“政府、国投、村集体、村民、企业、乡贤、协会+X”的“7+X”乡创命运共同体,构建党委统揽、政府主导、村集体(村民)主体、企业参与、社会协同、共创共享、共同富裕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通过乡创行动,我们将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激活农村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进一步补齐城乡二元结构短板,统筹城乡发展,让婺城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为高质量建设都市经济创新城、高品质建设美好生活幸福城提供有力支撑。”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诸多乡创项目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吸引了一大批创客重返乡村、振兴乡村。行走在婺城各乡间村落,田畴葱茏,阡陌交通,乡风文明,产业蓬勃,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特色渔业托起致富梦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白龙桥镇潘家垅村的婺西养鱼场,只见成群的罗氏沼虾欢快地生活在100多亩鱼塘里。“7月以来是罗氏沼虾上市旺季,鱼场每天批发量维持在2000斤左右,批发价稳定,效益可观。”鱼场负责人陈彩新欣喜地介绍,该虾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特别受消费者喜爱,每逢节假日更是供不应求。
从23岁开始养鱼,历经4年亏本,又经过5年卖鱼把欠账还清,到32岁时重新回到养鱼的起点,白龙桥镇高桥村人陈彩新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2001年,他来到白龙桥镇潘村垅村建了鱼塘。鱼塘刚好处于郭力垅水库下游,因有活水源头,水产养殖业就此打开了局面。拓荒、挖土石方、引水、买鱼苗……如今,当初建鱼塘的一幕幕还清晰地呈现于脑海。“虽然干渔业也有风险,有时甚至会血本无归,但是我养鱼的信念一直都在。”
近年来,金华市场上几大家鱼的竞争明显趋于同质化。“白对虾等海洋虾类主要来自沿海城市,无法淡水养殖。”面对市场给出的难题,陈彩新刚开始也一筹莫展,试着养了很多种鱼,基本上打了水漂。随后在区农业农村局的积极引导以及自己的潜心摸索下,他发现罗非鱼经过驯化适宜养殖。于是从2006年起,陈彩新开始每年养殖罗非鱼。由于全身心投入管理,每年可收获5-10万斤罗非鱼,产量与效益日趋稳定。
从2013年起,金华市场养虾行情看涨。身边的水产养殖户们纷纷从养鱼转向养虾,陈彩新也欲一试。由于虾对水质要求高,日常管理更加专业,在金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他试着养了第一批罗氏沼虾。“第一年没亏没赚,我觉得这事靠谱。”
养虾的日子没有波澜不惊,但是苦乐相伴中充满淡淡的喜悦。每天零晨2点,天还朦胧一片,陈彩新夫妇俩就起来为鱼塘开增氧机,风雨无阻。20几台增氧机隆隆作响,开启了一天忙碌的生活。随后,100余亩罗氏沼虾的喂食工作开始,夫妻俩绕着13口鱼塘分工喂食。“一圈喂下来需要一小时,每天需要喂食两次。”陈彩新说,看着虾吃食时水上荡起涟漪,犹如看着孩子们在吃食,内心无比满足。
从事水产养殖30余年,陈彩新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已经十分丰富,是婺城区水产养殖界公认的土专家。养殖场先后获得婺城区渔业精品园、金华市本级渔业用水区域水质监测点、金华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等荣誉。从突破传统养鱼,到池塘循环水养殖,到设施化大棚健康生态养殖,他的执着与努力,终于探索出新的致富之路。现在,主养罗氏沼虾年产量达到6万斤,年收益60万元。
“渔业虽然靠天吃饭,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但是只要有了政府的支持,水产养殖户做渔业越来越有滋味。”陈彩新充满自信地说,特别是,2012年以来,政府对水产养殖大户给予基础设施补助,仅渔塘塘坝修建一项,就补了近7万元。他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大政策和技术支持力度,为渔业发展保驾护航。
追花逐蜜酿“甜蜜事业”
今年8月,位于婺城区将军路206号的蜂御医门店,迎来21周年庆。来自天南海北的客商齐聚于此,或洽谈合作,或采购商品,现场一派热闹。金华市“蜂御医”养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北鹿感慨地说,25年四处漂泊的养蜂岁月,21年苦心孤诣的经营历程,见证了这份辛苦又甜蜜事业发展的每一步。
22岁那年,木工出身的郑北鹿在蜂箱的制作过程中萌发了养蜂的念头。于是他用全部家当换了14箱蜜蜂,开启了对花事无休无止的追逐。风里雨里,郑北鹿带着他的蜜蜂,从金华一路北上,只要有鲜花盛开的地方,就有他追逐的身影。这些年,他采过十来种花蜜,有油菜花蜜、洋槐蜜、枣花蜜、椴树蜜、荞麦蜜、葵花蜜、小茴香蜜等等,其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养蜂充满不确定性,颗粒无收也是常有的事。”郑北鹿仍然记得,26岁时带着蜂群去广西繁殖,同年2月6日赶回家结婚,婚后第2天,就带着妻子一起继续赴广西养蜂。那年雨水较多,蜜蜂繁殖不好,到4月初欲转场河南信阳,由于酿蜜少、收入低,连路费都不够支付。向同行借钱解决燃眉之急后,他转场到陕西宝鸡,结果不仅毫无收成还造成蜜蜂中毒。数起这样的心酸故事,十个指头也数不完。
无论多难,郑北鹿从没想过放弃。1990年,郑北鹿在湖北孝感采集荆条蜜,结果被偷走6箱蜜蜂。这些倾注心血的蜜蜂,可是寄托了一家人的希望。在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情况下,他硬是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分别给当地公安局、人民法院与省公安厅写了一封信。他坚信,蜜源为国家所有,采蜜是正当权利,公安机关一定会给予公正处理。果然,案子在1个月内就成功侦破了,还了他一个公道。
走过坎坷,2005年,郑北鹿的事业迎来腾飞。当年12月,他和一些蜂农一起合作成立了金华市“蜂御医”养蜂专业合作社,创自己的品牌,建自己的加工厂,逐渐打开了国内外市场。不仅如此,合作社还拿下了QS市场准入证,开发了王浆蜜橘、蜂巢蜜、皇胎酒、蜂蜜水果冻、蜂蜜香皂等十几种新产品,同时,产品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进入广州市、深圳市沃尔玛超市,出口到利比亚、日本等地。
在郑北鹿的带领下,短短几年,合作社创造了多个“第一家”。它是全省第一家成立风险金制度的蜂产品合作社,也是社员最多的一家。现已有社员500多户,每年合作社向社员收购近2000万元蜂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是金华市第一家设备齐全,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蜂产品合作社,拥有大大小小的设备将近500台。
“我要将这份甜蜜事业进行到底。”郑北鹿说,当前300余平方米的工厂,已经无法满足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他计划建设一座标准化工厂,以提升生产能力,同时多措并举扩大出口业务,深化与国外客户的合作关系。“希望政府能在厂房用地、电商培训上多给予支持,为蜜蜂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