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国家省市媒体聚焦婺城治水亮点

2020-06-22 08:54:0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本报讯(记者马晓芬)仲夏6月,婺城绿树依依、清水绕堤、花团锦簇,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美景。近日,省治水办(河长办)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举行“家乡水美丽河”集中采风活动走进婺城。中国报道、中新社、中国环境报、浙江在线、浙江之声、今日环境、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等国家省市十多家媒体齐聚婺城,开启了一场婺城治水的寻访之旅,关注五水共治成效,聚焦治水经验亮点。

  在安地镇岩头村,一脉梅溪潺潺流淌,两岸风光旖旎,与原生态的村庄相互映衬,尽显水乡韵味。采风团员们访梅溪、看扎染、听古琴,感受因水而聚的文化氛围、因水而兴的乡村旅游和村民因水而富的幸福生活,纷纷点赞婺城治水给乡村带来的美好变化。

  面对着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梅溪,看着治理前后的对比照,听着治水历程介绍,省广电集团音乐调频副调研员、省治水办宣传组副组长谢水兔十分感慨,“梅溪作为一条省级美丽河湖,无论河湖景观、河湖生态,还是河湖管护等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完善。”

  走到梅溪畔,哗哗溪水欢快奔流,轻轻拍打着岸边,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摄像师谢军被梅溪的水吸引,镜头始终聚焦着水的动态。他说,“这就是儿时记忆中的水,清澈干净,让人心旷神怡。”

  采风团走进街巷,白墙黛瓦的民居、水系联通的河渠与触目所及的青山,构成一幅美丽乡村绝美画卷。在婺州染坊,原生态扎染工艺吸引了团员们的目光;在古琴坊,倾入匠心的古琴工艺让人印象深刻。岩头村村支书陈秋平向团员们介绍,一条梅溪汇聚了无数有文化情怀的人,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全村每年游客量达到15万人。

  来到梅溪小院,一排排整齐的木桌椅、一间间古色古香的民宿,讲述着火热的乡村游故事。陈秋平介绍,像梅溪小院这样的农家乐,岩头村还有4家,每家年经营收入近30万元。目前,村里有“家+”民宿床位50余张,一到节假日就“一位难求”。红火的乡村旅游经济,也让无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获得了收入。

  浙江在线记者陈婷坦言,婺城治水带来了美丽生态,美丽生态融合了美丽文化,绽放了美丽经济,这样的治水经验值得点赞。浙江音乐调频记者刘子文曾经在2018年来过岩头村,他表示此行触感颇深。两年来,梅溪将文化元素融入建设,横跨溪流的廊桥雏形可见,两岸湖光山色突显,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到来,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路径。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离开岩头村时,采风团员们纷纷表示,梅溪的美丽生态和岩头的美丽乡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婺城人民治水的决心和信心让他们由衷的感动。他们将通过采风作品,讲好婺城治水故事,传播婺城治水经验,宣传婺城治水典型案例,充分展现婺城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

  近年来,婺城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双城”战略为指引,以水环境质量提升为导向,治水护水用水成绩显著,交出了一张治水高分答卷。两度捧回“大禹鼎”,“婺城水”瓶装饮用水正式生产并销住全国。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深化落实河(湖)长制,首创“竹马模式”全面推动零直排区建设,启动梅溪流域综合治理,将其打造成一条“景观、休闲、旅游、生态”四位一体的最美生态廊道。“白沙溪三十六堰”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名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已然展开。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