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每年,一到仲夏时节,端午的脚步就悄悄走近了。在端午,人们缠五彩线、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用以祈福纳祥、攘病除灾。一句从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走来的“端午安康”,凝结了一代代婺城人对于生活的应用和智慧,最终得以穿越时间、跨越地域,成为端午时节约定俗成的一句日常表达。在今年全国疫情防控的形势下,“端午安康”不仅唤醒我们儿时的温暖时光,更是对“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的美好祝愿。
端午,念安康
“作为医院里的医生,我们好像都对节假日没有什么概念。”袁青说,每年端午假期,他和同事们会照常在医院值班中度过。
袁青是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分子诊断组的负责人。自疫情发生以来,袁青和他的同事们就承担着一项特殊的任务——核酸检测报告工作。每一天,都有几百上千的核酸检测报告从这里发出,及时送达到群众的手中。
这几日,袁青与同事们每天要出具的报告数都大致在600到1000份左右,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将近1500份报告。记者了解到,出具一份核酸检测报告并不容易,医生们需要在实验室中穿着防护服,一步步手工对样本进行提取、制备、震荡、扩增等诸多步骤后,才能得出最终分析。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加快速度,袁青和同事们分成了四个班次,白天晚上连轴转。“核酸检验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我们所做的所有的工作都体现在这张报告单上了,所以单子上的每一个签名,都代表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有集中精力,时刻绷紧脑海中的弦,我们才能郑重、无愧地签上名字。”袁青说道。
袁青坦言,他的父母也是医务工作者,女儿今年高三,但是学习成绩不错,家中一直都非常支持他的工作,是他坚强的后盾。“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端午那天下班后,带着妻子和女儿,买上粽子,和父母一起吃个热热闹闹的饭,就已经很幸福了!”袁青说。
无独有偶,婺城区妇计中心主任罗益文同样是端午期间将会坚守在岗的一名医务人员。自6月8日起,他就一直在辖区内的一处医学观察点工作。“我是今天坐北京飞义乌的航班来的,来金华办点事就走,想问一下现在的政策是怎么样的呀?”“你先扫一下这里的轨迹码,我们看看你的轨迹,如果是属于重点地区的话,需要在我们这里医学观察14天……”轻言细语的解释,耐心细致的安抚,让不少需要医学观察的群众安下了心。由于群众抵金时间不固定,罗益文的手机24小时开机,时刻为外地抵金的群众做好服务。
“我老家是洋埠的,在我小时候,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以外的最重要的节日。早年,洋埠都会在端午节举办一个‘农资交流会’,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会在这个交流会上采买农用工具和日用品,非常热闹。”提起自己对于端午的印象,罗益文说,为了筹备端午节,家人都会早早准备粽子、乌饭、“五黄”,为的是期盼孩子们的安康。
“安康其实是最美好的祝愿。”罗益文感叹道,“作为医务人员,此刻我们最希望的就是疫情早日结束,百姓身体安康!”
端午,佩香囊
端午节佩戴香囊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香囊内有朱砂、雄黄、中药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相传,端午节佩戴香荷包源于公元前278年,楚国民以“简棕”(即竹简贮米)投入汨罗江祭奠屈原,使鱼不损伤其遗体;又据《初学记》中记载:汉光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官名)对他妻子托梦说:“你们祭祀的东西,被江中蛟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住,五色线捆好,蛟龙最害怕这两样东西”。于是其妻就用竹简制粽,并缠上五色丝线投入江中。后来世代相传,发展为端午节食品及五色丝线缠粽子的民风民俗。到后来,又用五色彩线缠、绣各种各样的香囊,人们认为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灵气,具有保护子孙平安成长的特性,因此,这种古俗愈演愈烈。
随着历史的演变,祛病求福的观念渐渐淡化,而这制作精湛的艺术品的风俗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祝愿。每年端午这天,重风俗,崇尚礼义的婺城人,就将精工制作成的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香囊戴于身上、腰间,或是放置在包内、书桌上、车里,让怡人的草药清香伴随自己。
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释放大量购买力,通过推出以节庆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既能拉动节日消费,又能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文博类IP发挥出最大价值。在位于安地镇岩头村的婺州染坊,手艺人们早已准备好一个个手工制作的精巧香囊。莲蓬、粽子、葫芦、福袋……纯植物板蓝根扎染制得的土布缝制的香囊样式层出不穷,寓意丰富,在方寸之间,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香囊内包裹艾叶、柠檬草、七里香等中药材,具有驱蚊、安神的药用效果,深得各个年龄段的客户喜爱。
端午是一个民俗风味浓厚的传统节日,除了佩香囊,人们还要赛龙舟、喝雄黄酒、吃咸鸭蛋、尝绿豆糕,在门上挂艾草、菖蒲。“过端午,最重要的还是和家人多聚一聚,一起感受节日氛围。”采访中,有市民表示,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应该多陪陪家人,过一个团聚的端午节。
端午,吃龍粽
作为祈愿安康的节日,端午节最少不得的吃食便是粽子。自当年屈原自沉汨罗江,粽子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楚国人将白米粽子投入江中,祭奠爱国诗人,珍藏爱国情怀。这份默然的感动传播至九州大地,幻化出各种不同的形制,不同的馅料以及不同的吃法,成为中国各地端午习俗的典型代表。在婺城,人们吃的是龙粽。
人间四月天,云雾笼罩了山巅,芳香馥郁的箬叶吸足了雨露青蓝,已然长得肥壮。晨光微露,勤劳的人们便把它们一一采摘下来,放进竹篓,踏着一路箬香下山去,而后摊晾晒干。端午将至,农人们才纷纷把它们送到集市上卖。
干箬叶买回家,须剪去两头,下锅加水煮开,再将箬叶放在清水里漂洗干净,方才可用。雪白的糯米经过仔细淘洗,搁置一旁备用。剁了现成的排骨肉,加上些许盐、酱油及料酒腌制,静置少顷,可作馅料。再找些韧性较好的红丝线,一切准备就绪,包粽子便可开始了。取一张箬叶从中间斜斜地一卷,便凹出了一个槽,抓一把湿润的糯米,填出一个三角锥,再将肉馅儿搁进去,再抓一把白米盖住馅料,堆出一个小山包,再取一张箬叶,顺势捏出一个对称的三角锥,随即用红线捆扎固定。一个玲珑八面的粽子便做成了。
煮粽子是不少婺城人记忆里的乡愁。烧火起灶,一个个新包好的粽子倒进锅里,加水煮,煮至收水,再加少许,继续大火煮,如此反复三次,约莫一个半小时,粽子一个个变得鼓鼓囊囊,才算煮透。煮熟的粽子必须焖上一个半小时,将箬叶香沁进粒粒糯米中,吃起来才有味。一口下去,紧实黏糯,浓浓的米香伴着箬叶的清香,或到第二口,或到第三口,便有鲜香的肉馅入口,那是一场知味者的探秘。
婺城人吃粽子,喜在馅料上下功夫,或豆沙煮熟了捣成泥,或将青豆或泡发的黄豆,抑或是花生米,拌了肉馅儿里,制作出不同的风味。犹记儿时,每逢端午粽飘香,家家炉膛里噼里啪啦响着安康的祈愿。待粽子煮熟,各家拿出各自风味的粽子你来我往,交换着品尝。借着一味粽香,这份安康的祈愿也传遍了婺城大地。
近几年来,婺城的传统粽子一度成为婺城微商销售的热点。今年,一款“佛莲粽”更抢占了众人关注的焦点。金华的佛手经过加工,做成馅料,拌在糯米中,再取当年的莲子相佐,一款风味新颖且寓意吉祥的“佛莲粽”便成了。
端午,去哪玩
眼看着端午假期就要到了,你规划好去哪儿玩耍了吗?日前,记者采访了婺城区文旅体局有关工作人员,为大家送上一份端午游婺城小贴士,愿你端午安康,心情清朗。
首先推荐的是“端午共佳节粽香寄团圆”双龙景区端午特别活动。金华山双龙景区特举办“端午共佳节粽香寄团圆端午特别活动”。活动安排在6月25日(端午当天),双龙风景区洞口休闲区。
其中,“学在书塾”活动将设立“阅微学堂”。邀请两名指导老师及弟子身穿汉服讲述端午节故事如端午节风俗、端午节来源、端午节美食等,并穿插互动节目,组织游客进行手工制作香囊,学习简单的汉代礼仪,诵读诗经,进行端午知识竞答等。另外,“品在膳厅”、“美在影屋”等活动将以同样的新古典方式带你high起来。
若要感受小清新的田园风,那就推荐金华农耕文化园。6月25日至7月5日(早上8:30~17:30),金华市农耕文化园为游客们定制了一场亲子游玩之旅。农耕文化园套票原价80元,限时抢购价成人35元/人儿童25元/人,儿童1米以下免费。套餐含7大游乐项目,即七彩滑道、游船、稻草人、蝴蝶园小火车、卡通动漫、小动物喂养。端午前,金华农耕文化园就推出了“门票免费无限送,仅限女士”、“套餐抢购”等活动。
还有,要是想玩点动感的,那就推荐个实惠的套票。29.9元抢巨龙水世界门票还送海洋公园儿童票,特惠门票仅限2020年6月25日-27日使用,数量有限,关注“婺城旅游”开抢啦!
端午,共团圆
将粽叶折成一个斗笠状,往里面细细填平糯米、猪肉,再将粽叶折回,手指轻捻缠绕上丝线包好……眼花缭乱间,一个精巧玲珑的粽子就出现在郑小香手上。认识她的阿姨都说,郑小香是包粽子的“好手”,之前创下过“一小时包45个粽子”的记录,甜口的粽子包得更快。
“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在妈妈的灶台边学着包粽子了。”郑小香不无自豪地说。她今年66岁,家住东方前城小区,是地道的婺城人。6月19日,在新狮街道东方前城社区的组织下,她与阿姨们包了800多个粽子,和社区干部们一起把端午的关怀送到了几十户残疾人家庭和独居老人家。
在郑小香的记忆中,端午是彩色的。五彩线弯弯,寄托着父母的希望和期盼,拴住了孩子的健康和平安。“在我小时候,父母亲都会用五彩线做一个‘鸡心袋’挂在小孩子的胸前,‘鸡心’要用蓝色、红色、白色、黄色四种颜色,里面填上米和茶叶,用于祈福小孩子平安、有出息。”时光呼啸而过,眨眼间,婺江边的小女孩也成为了外婆、奶奶,但是这历经时代淬炼、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代沿袭下来的风俗,仍旧是长辈表达爱意的质朴方式。现如今,郑小香依旧保持着在端午用五彩线做几样小饰品送给孙子孙女的习惯。
从吃不饱到吃出健康、吃出丰裕,肉粽舌尖上的变化,也恰恰见证了婺城百姓越过越红火的生活。郑小香说,以前家里包粽子的肉只有筷子那么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的“容量”越来越大、用料也越来越足了。为了让儿女亲戚们每年都能吃到她亲手包的粽子,郑小香每年端午都要用掉四五十斤糯米。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粽子、乌饭平时都能吃到,但是我们还是十分期盼端午,因为端午节也是团聚的日子。”郑小香说,自己家中有四个兄弟姐妹,如今国家重视传统节日,端午也有了假期。在端午那天,忙于工作的儿女、在外奔波的亲人都会回到家乡,大家相聚在一处,同吃一口婺州粽,同喝一瓶金华酒,同话一段岁月长,或许就是端午在婺城人心中的最佳诠释方式。
记者黄芷依、张苑、王静姝、摄影田双双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