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邱琪
走进婺城大街小巷,文明的踪迹无处不在。斑马线或十字路口,交通志愿者们引导行人、非机动车有序通过,机动车礼让行人已然成为一种自觉。商家认真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环境整洁、井然有序。城市乡村、街头巷尾,讲文明、树新风,市民群众总能和正能量的宣传不期而遇……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金华市民的美好夙愿。婺城区作为金华的主城区、核心区,积极投身创建,通过发动群众、狠抓细节、确保长效,深入推进“体系机制、人文基础、硬件设施、城乡环境、示范亮点、文明素养”等各方面工作,切实扛起了核心之责。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婺城区上下众志成城,通过聚焦解决民生热点、补齐问题短板、打造特色亮点,散发“文明金华”迷人气质。文明,正不断深化着婺城这座文化古城的内涵。
做实“里子”工程
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宜居水平
社区不仅是百姓居住生活的地方,同时,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座城市最民生、最朴实的形象。随着文明城市创建的开展,婺城区一些老旧小区的面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现在我们小区环境卫生干净了,路面宽阔洁净,围墙也被粉刷一新,漂亮得很。”在城北街道北苑小区,82岁的住户竺奶奶忍不住和记者分享起来。
竺奶奶在北苑小区居住已有20多年,可以说亲眼见证了小区及周边环境一点一滴的变化。她告诉记者,以前小区路面是坑洼不平的泥巴路,房屋墙皮脱落,垃圾乱堆、小车乱停放等现象十分严重。近几年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后,小区面貌已不再是上世纪90年代老旧小区的模样。每个大门都安装了智能车辆识别系统,车辆有序地停放在车位线内,整修后的道路宽敞整洁,楼房干净美观、整齐划一,宣传牌、广告栏、文明提示牌清晰可见,原本楼道里的小广告、“牛皮癣”也被各具特色的美丽墙绘替代,整个小区内一片绿意盎然。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真的做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每天在小区里活动,看着洁净靓丽的居住环境,心里都是敞亮的。”居民吴阿姨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据吴阿姨介绍,小区内还增设了一个全新的运动场,平时居民们没事就到运动场打球、跳舞或是小区花园里散步,生活更充实了。
北苑小区只是婺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市区江北作为老城区,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破损老化问题严重。因为量大面广,这既是民生热点,更是工作难点。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婺城区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依托“五改”工作,积极做好“改、建、管”三篇文章,快速推动市政设施改善,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记者了解到,婺城已开展256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工程建设;已成功创建市级文明社区46个,同时实现了二环内46个社区物业全覆盖。尤其全区现已完成189个老旧小区改造(包括老旧设施更新、建筑立面和楼道洁化美化、停车泊位增设、绿化提档等等),令近五万人口居住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其中停车泊位增设2.85万个,极大缓解了居民“停车难”问题。
老旧小区“蝶变”,带给居民的不仅仅是更加惬意的生活,还有满满的幸福感和收获感。
做靓“颜值”工程
描绘出“花满婺城”动人画卷
隐藏在城市里的小街巷,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人文和情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小街巷出现道路破损、排水不畅、乱倒垃圾等现象,成了城市治理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对此,婺城区各乡镇(街道)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因地制宜,对辖区内的小街小巷进行综合整治,让这些背街小巷整洁起来,靓丽起来,重焕生机。
从喧嚣的闹市一下子走进明月楼社区文昌巷,你会瞬间感觉清静了下来。眼前的小巷古意盎然,墙上,一张张老照片,承载凝聚了城市的变迁和发展,“唤醒”了很多中老年市民的回忆。巷里,一幅幅水墨画,一个个植栽盆景让小巷更具文化韵味。“昔日墙面斑驳,墙瓦破损,遇上雨天小巷更是显得杂乱无章,如今经过整治改造,小巷摇身一变成了古色古香的‘网红’街巷,每次路过这里都忍不住多停留一会儿。”正带着女儿在文昌巷拍照的市民纪女士向记者介绍。
城中街道明月楼社区位于市中心,辖区范围人流车流密集、常住人口多、老房子多,存在“基础设施差,管理难度大”等问题。近年来,社区把整治小街小巷,净化居住环境等作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一块重点工作。
“文昌巷具有文化底蕴,也有历史名人的足迹,在进行街巷改造和立面改造中,我们秉承了精心构思、尊重文化、保持特色的宗旨,让小巷有了生机、有了故事。”明月楼社区党委书记蓝金玉介绍。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整治措施,辖区内文昌巷等小街小巷实现了大蝶变,环境明显改善,文明深入人心,气质更加迷人,赢得了居民的一致点赞。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围绕“树标杆、出品牌”的总体要求,依据“婺州老味道,城市新品质”标准,婺城各地积极挖掘历史底蕴、特色资源,打造出了具有历史印记和老街记忆的文昌巷等12条“婺韵街巷”。除此之外,婺城各乡镇也纷纷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全面打好“小城镇+文明创建”组合拳。不少乡镇在小城镇建设当中突出当地特色花卉元素,如竹马茶花、安地桂花、雅畈杜鹃花,展示出了独特风情,也由此构建出了“花满婺城”的美丽格局。
健全体制机制
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承担
细节之处见文明。婺城区充分重视日常工作,从清理“牛皮癣”、“烟头不落地”等小事着手,消除不文明行为、培养文明习惯。婺城区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念好“减”“控”“分”的“三字诀”,唱响“家庭厨余垃圾七部曲”,推行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构建“党委统揽、党建先行、市场运作、社会协同、全民参与”工作格局;通过“万人誓师”、“顽疾”整治攻坚等行动,织就一张部门严管重罚、社会参与、全民监督的“文明行为之网”;通过推动物业(准物业)工作、全面有力推广应用“信义居”平台,提升居民居住品质,扎实推动文明创建工作。
“现在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居民可以拨打物业服务电话或是通过‘信义居’平台进行反映。”近日,家住市机关大院小区的居民楼女士告诉记者,上次她看到小区北门西侧一幢房子的墙上,有很多枯死的爬藤,严重影响美观,于是试着在“信义居”微信公众号上留言,让她惊喜的是,当天物业工作人员就与她进行联系,便在第二天清理完毕,恢复了小区墙面的干净整洁。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婺城区各乡镇(街道)积极探索物业(准物业)管理模式,今年又联合各方力量,全力推广“信义居”平台,破解小区管理难题。作为“信义居”平台的试点社区,今年4月份以来,城中街道明月楼社区以网格为单位,开展入户走访,用扫楼的形式逐户宣传“信义居”平台,并介绍平台使用方法。“从我们这段时间接触‘信义居’平台来看,它不仅会成为推动物业(准物业)发展、提升服务居民品质的智慧平台,也将会成为我们格姐服务居民的好帮手。”该社区的格姐们纷纷表示。
目前,在“信义居”平台上,婺城已经完成二环内所有有物业服务项目的服务企业相关信息数据录入。截至目前,完成了二环内5个街道、2个乡镇共45个社区的相关信息数据录入。在“信义居”平台宣传推广过程中,婺城区充分发挥出物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前期由他们调动企业积极性,指导企业及时完善“信义居”平台上的相关信息数据。之后又利用平台,组织开展了物业企业满意度调查,加快了“信义居”的推广使用。
全员参与
引导文明新风尚
创建为民,人城共进,一道全区上下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的靓丽风景线正在婺城蔚然成风。
当前的婺城,从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从企事业单位到乡镇街道社区,干部以身作则,一个个“社会细胞”纷纷用各自的方式和行动诠释着对文明的理解。志愿服务如火如荼,组建茶花姐妹等特色志愿服务队30余支,推出“时间银行”等志愿者奖惩考核激励机制。深入推进“心连心大走访”活动,“无证明城市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烟头不落地”、礼让斑马线、文明养犬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不断壮大婺城创建力量。
2018年年底的一个冬日,白龙桥镇临江村有一名女子掉入水中。寒风凛冽,风雨交加,临江村村委委员郑洪君义无反顾跳入水中,将女子从冰冷的溪水中拖拽到了岸边,给她撑起了一方“晴空”。事后,郑洪君说,这只是举手之劳,如果有下次,他还是会救。两年多来,像郑洪君这样的好人不断涌现,他们带领市民择善而从,积极向上,一个个温暖瞬间,一次次大义善举让婺城更具文明、更加幸福。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文明迸发的磅礴力量。当基层防疫顶着巨大压力时,婺城上万名党员干部迅速到位,共组建疫情专项服务小队300余支,走访居民、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发放宣传册2万余套。在高铁站、高速路口、汽车西站等重要部位,党员志愿者24小时不间断开展人员情况摸排、体温测量、宣传引导等工作,筑起了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当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时,婺城上下又以实际行动积极迅速投入到复工复产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婺城新篇章。
回顾文明城市创建之路,不少市民向记者这样反馈:“现在市民群众的素质提高了,乱穿马路的行为也少了,大街小巷时常能看见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不是帮忙打扫卫生,就是宣传文明创建相关知识,充满了正能量。”
“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新变化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身边的人不经意间都自觉主动地加入到文明创建热潮中,从我做起。”如今,一场为居民群众谋福祉的“攻坚之战”仍在奋力开展,向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目标进发,让砥砺奋进中的婺城更具魅力。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