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消息(记者周郎明、通讯员陈小方)“以前要跑到交易中心,等候项目开标。如果是乡镇项目,就得往乡镇赶,偏远地方来回要花大半天,费时费力还费钱。区乡一体不见面交易系统上线后,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公司就可以参与开标,省心省力,而且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大家都很满意。”昨天,在市区从事市政工程建设的徐伟杰说。
经过近8个月的实践和优化,婺城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上线的“金茶花”区乡一体不见面交易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点赞,在“互联网+政务”和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作了有益探索。截至目前,不见面交易系统累计参与投标单位13073家次,完成建设工程项目275宗,占全区项目总数的52.58%。其中,乡镇(街道)188宗,标的额近2亿元,乡镇(街道)建设类项目不见面交易覆盖率已达到100%。
婺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严东生说:“‘不见面’服务给政府简政放权做了‘加法’,也给各市场主体交易成本做了‘减法’,政府和企业都得到实惠。”昨天,记者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看到,虽然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着当日开标的项目名称和标段信息,但服务大厅并没有多少人。严东生告诉记者,和以前开标室满满都是人不同,运用不见面交易系统一般开标现场只需业主代表等6人,开标时间由原先一个多小时缩短至20多分钟。
人虽然不在现场,交易却更加透明、公正。除了采用加密锁技术外,不见面交易系统还实行匿名管理,招标人和投标人在投标截止前都无法知晓潜在投标人名单与数量。同时,由两家银行提供一万个虚拟账户,以一企一账户模式,企业在自己的虚拟账户中完成保证金缴纳,保证金缴纳表在开标前一小时才生成,进一步确保投标名单的保密性。此外,由系统在专家库里随机抽取评标专家,电话自动通知到人。通过这些举措,在开标解密前,理论上可以做到无人知晓投标企业名单、他人招标文件和专家名单。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初审阶段,系统会通过技术手段自动筛选出重复招标、违法拆分标段、化整为零规避招投标、超范围招投标等项目;在开标评标阶段,能将投标文件与用户硬件特征码、计价软件身份码、IP地址等信息,进行一一识别、比对、分析,及时锁定雷同信息,降低围标串标风险。运行以来,已发现此类违规行为3起,对围标串标行为起到一定遏制作用。
乡镇招标项目金额小、数量多,容易滋生腐败。为此,婺城区将原本由乡镇(街道)交易中心负责开标的30万至200万元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部归集其中,实行统一招投标,提升全区公共资源招投标的规范化管理水平。风险控制从各个乡镇(街道)的分散控制,变为系统的集中管控,从每季度一次的人工检查管控,变为系统的实时监控。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