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宜荣
从大年初一到初八,大型电视散文系列片《白沙溪》让我激动不已。我想,这是作者献给故乡的大年礼物,也是书写乡村振兴的自信,更是创造幸福城乡的憧憬与呼唤!一路看下来,一路记录观看印象,形成了下面的文字,以此向《白沙溪》的成功创作、拍摄、播出与传播,表示一个观众的敬意与祝贺!
窗外的阳光很好!《白沙溪·第一集·龙桥映月》看过三遍了!这声声走来的叙说、描述与回溯、沉淀、想象与眺望,叠加景观、声色的移动与呼应,我深重地觉得,陈越的故乡既是金华人的故乡,中国人的故乡,也是中国文化的故乡、文明的故乡与哲学的故乡,更是中国现代化的故乡!任何现代化都应该是融合、升华了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现代化,“金华城”永远倒映着“白龙桥”,任何时候都能看到人类童年的身影,那才可能是美丽的、留得住乡愁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为此,真的希望“婺城区”永远晖映“白龙桥”,而不是淹没“白龙桥”!这样,大型电视散文系列片《龙桥映月》则是一种记录、一种见证、一种未来的观照与慰籍!
这是一种大警示、大思路、大设计、大呈现,让我非常感动!
看完《白沙溪·第二集·宝塔摇铃》,我更觉得昨天看完第一集的感触是有道理的!静的塔与动的铃、静的岸与动的溪,交织着实与虚的统一、情与理的协同、近与远的追寻、文与景的呼唤,都在这精妙与精神的几分钟千秋之中!
在夜幕寂静中,我沉默着几度回看《白沙溪·第三集·白沙古堰》,连呼吸都是轻轻的!我想,作者也可能是深怀了一种静穆、崇敬、缅怀与感念的情怀,听从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心灵去表达对千年古堰的致敬!这种致敬,更多的是沉思与责任。我仿佛听到他们在说,白沙溪是自然的、生态的,三十六堰则是人为的、人文的。在生态面前,人为的一切必须顺应生态、优化生态、升级生态,而绝不是盲目的、粗暴的破损生态、阻断生态,才可能实现自然生态与人为人文的协同与升级。世界上的河流溪水何其多,又有多少白沙溪三十六堰这样的生态与人文协同的水利工程呢?不过,仅此感慨又是远远不够的。我从文本叙说与景观表达中看到作者的一种价值追寻:人为人文的创造是能够与自然生态的调整结合起来的,顺势、优化、升级才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价值。因此,卢文台不愧“白沙大帝”的美誉。所以,白沙溪三十六堰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包括创作文本、拍摄片子,也不会只是一种对故乡千年古迹的纪念,更是为了对一种人文理念与价值的教育、启迪与追随!当然,片子的意义更为丰富多彩,我只是看到了春天的一朵鲜花而已!
电视散文系列片是一种综合艺术表达形式,一种新媒体探索。与一般创作不同的是,这个片子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与劳动,特别是总策划、总监制、策划、制作等的理念与智慧。文本创作与拍摄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这种综合性电视散文系列片探索是不可能推进并获得成功的!虽然现在只看到三期,但已显示出其多媒体综合的艺术特质。在此,对大家的努力与成功,一并致以祝贺!
反复回看《白沙溪·第四集·琅琊峰回》,文本与片子的主题更多地沉入对社会、人生与人文的关怀。我仿佛听到了白沙溪千年吟诵与琅琊峰千年回响!千百年来,白沙溪沿途的山水风物与两岸人文早已融合到一起了。白沙溪是自然界的水流,更是人文的河流。只看到自然风物、季节出产,而未能体味其中的人文社会精神与人生价值,就没有真正理解白沙溪。这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社会观、人文观的统一。具体到白沙溪、到琅琊古镇的前世今生、说书艺人、白沙庙、琅峰山与峰回路转的人们及其人生等,让人体味到的是中国式的城乡生活一体、自然与人文一体、风光胜迹与人生感悟一体的生活向往与生命追求。
所以,从《琅琊峰回》里,我看到的是超越了《白沙溪》前三期而更突出山区小镇上自然的奇妙、社会的协调、生活的活力与生命的沉钩。我品味到的是,白沙溪是美丽的,她凝聚了自然界所有的美好;琅琊古镇是伟岸的,她传承了社会美好的价值;琅峰山是照人思索的,她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与人生的力量。
我想,这一切才是千年琅琊最激动人心的回响与呼唤!也可能是作者最深沉的感怀与爱戴!这也应该是今天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文关怀与天人合一的社会生活境界!
阳光闪烁里,我坐在窗边回看《白沙溪·第五集·铁店遗韵》。
我想,作者在揭示和表达的是一种对社会规律的思考与理解。文本与全片都在一种追忆白沙溪畔往日铁店窑器的叙述中往前走,既低迴又昂扬,既有一种朝拜与自信,又有一种无奈与叹惋,更有一种向往与奋起,诸种情感寄寓其中。我体味到的是,昔日铁店的辉煌已经叠入历史深处,哪怕是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传统美学意境的铁店窑器,也早已成为无法挽留的过往!我们除了追忆,还应该有更丰富的发掘与弘扬。这是历史规律,也是生活规律!在规律面前,我们追忆铁店村过往的热闹,对比今天的寂静,就不应该是一种忧戚与慨叹,而应该有一种文化的自信与激荡,一种对先人的缅怀、感念以及对风物迭代、社会前进的理解与行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潮流、追求与代表。铁店遗韵闪烁的是当年白沙溪流域的一种匠心、一种工艺的经典与价值,那么今天的白沙溪也在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社会与生活经典。这才是铁店遗韵的历史回响与呼唤!
我想,在作者心里,今天的白沙溪也应该是与铁店遗韵相协同的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幸福生活的实践者、成功者与代表者!叙说铁店遗韵是为了激荡、追慕今天的白沙溪新韵!这可能是文本与片子的无为之境、赤子之心!
窗外突然飘起雨点,倒应和了回看《白沙溪·第六集·双湖烟雨》所感受到的积极生活与美丽人生的氛围。这一集,文本与片子显然让白沙溪的自然之境与白沙溪人追求生活之美、人生之美联系到一起了。双湖烟雨,徐徐叙说的是自然烟雨,拨开的却是人间烟雨,照见的则是生活烟雨与人生圆润之境!
一边着片子,我一边想到的是,见物见景,是《白沙溪》的本色;见人见情见性,则是《双湖烟雨》另辟蹊径的艺术表达与思想预设。作者在尽美、尽情、尽心地叙述双湖自然之境时,把自己童年的游玩、少年的惦记与今天的回味,纳入了双湖烟雨,也就把自己的人生体会与双湖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且通过一对夫妇的对话、一位长者的感怀、采茶女与砍柴人悠然的身影,以及猜想僧人也会在憧憬男耕女织的生活等,顺景、顺势、顺情地营造出了一种恬静、快乐、幸福的现实乡村画卷,且以此寓意进一种现代乡村生活的古典情怀与真切期盼,彰显的则是一种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乡村融合的社会美学追求与哲学诉求!这可能才是作者最沉寂却热烈的深情与奥义!
为此,文本与片子以开放的态度写景抒情了。我们看到,叙说自然的万物各不相同,追问的是人生的各有风姿。向往的是人生贵在坚守,描摹的则是溪水蜿蜒,只要流淌,自会有无限风光。追求的是人生自然洞天,告诉我们的却是金兰湖烟火弥漫,亦如雨沙湖美如净界仙境;让我们看看一样的湖水,体会的却是不一样的境界,不一种蕴藏与启示。跟着文本与片子深入到此境、此景、此情,看到双湖各异,共享的则是一阵雨水、一片烟云、一簇雾竹、一季鲜花,让我们在山湖深处看到的是人生光亮,期待我们走出烟雨发现的则是人生未来。而且,任何时候都应当以积极、热情的人生态度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达致物我合一、情景一体的文明之境,才可能是我们追求的传承了传统乡村美学、乡村哲学与乡村文明的今天乡村振兴、生态乡村、美丽乡村与幸福乡村的一种要义与价值!
所以,作者最后点明主旨时说:"这个世上,没有什么忧伤可以汇流成湖。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有过少年人的彷徨,不妨去看一看白沙溪上这两座终年烟雨迷蒙的湖泊,等你从双湖出来,再扑朔迷离的红尘,相信你也会从双湖的烟雨里,参透出许多生命如烟的奥秘。"文本与片子精短不足9分钟,有此丰富意蕴,我再一次感叹艺术的魅力、活力与感染力!
今天是雨水时节。看到《白沙溪·第七集·乌云桥渡》时,正在解冻的北方的河畔行走。南方婺城的白沙溪或许在雨水之中,溪上的桥及桥上的人们或许又有了新的故事,比如白龙桥与外婆的新故事,比如乌云石拱桥与乡村匠人的新故事。
这一集里,文本与片子深情地叙说了一个完整的童年故事与今天的人生感慨。作者通过童年一段跟随大人背木材与在白沙溪一座石拱桥上歇息的故事,将石拱桥聚成了一个记忆焦点,也聚成了一个价值升华点。也可以说,石拱桥渡在文本与片子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物,既是回想童年生活的一个渡口,也是感悟人生的一个渡口。站在这个渡口,一边观照的是现代生活中的种种情形,比如艰险的长途夜背木材;一边礼赞的则是充满了力量、美感、乡土气息、符号价值的石拱桥。我甚至在想,作者用了那么多笔墨与画面来追忆童年一段时光,却没有隆重推出历经艰险而建成的土木房子,却把目光与重心都落在了往来经过、经常歇息的石拱桥上,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故乡的风物、故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童年的生活更是光怪陆离的。惊险、艰难、困苦的过往可能是抹不去的记忆,但成为人生里程碑而融入人生价值追求的只会是故乡最美的东西,比如白沙溪,比如石拱桥。何况石拱桥还是几百年前乡村匠人的匠心独运、乡村智慧最典型的代表,我们今天在创造、发展的同时,一定要珍惜那些遥远年代的匠心之作、智慧之果,而且应该发扬光大,不仅仅作为童年的回忆与童年的慰藉!
至此,我才似乎理解了作者浓墨重彩叙述童年夜运木材等故事背后的价值诉求。童年、惊悚、困苦、恐惧、木房子等是用来衬托力量、美感、创造、智慧、石拱桥!乡村自有乡村的智慧,乡村自有乡村的美好,甚至美到了极至!所以作者最后说道:“这座巧夺天工的石拱桥,通体以溪滩上的天然鹅卵石铺成,没有用一点一滴的泥浆衔接。桥体呈自然弯拱之状,优美到无以复加……乌云石拱桥已成为我心目中一座不仅具有强烈美感的桥梁,更成了我记忆里一个不可或缺的乡土符号。”乌云石拱桥也因此实现了从生活渡口向人生渡口的价值跨越与呈现!
今天的阳光格外灿烂。即使到了傍晚六点一刻时分,野外的寒气浓重起来,路上的行人却多了许多。手机叮咚一响,我驻足在海棠树边一看,《白沙溪·第八集·涧道雄关》发布了。回看了两遍,一个深刻的印象是,这是白沙溪系列电视散文片收官之作,作者所要呈现与表达的一切都在这一集里以一种休止的方式、用一种沉郁而明白、深邃而透亮的言辞与画面综合地彰显出来了!于是干脆在胡同街边的一家茶馆里坐了下来,在手机上记下这一刻看片的印象。
随着这一集画面变换与内容推进,我们看到,白沙溪的作用不断升级、白沙古道的意义不断变化,周村的演进、宣莲的清香、当年红色根据地等注释着白沙溪与涧道雄关的今昔。我觉得在作者心灵深处,借古是为了重今,问古是为了活今!所以,涧道雄关总是不断地变幻着形象,既是白沙溪古道上的风景、白沙溪人的记忆,也是白沙溪的特征、白沙溪人的风骨。而且,白沙溪古道始终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与生活的深意。跟着作者一路走来,苍茫古道,是险,也是美;是难,也是易;是苦,也是甜;是古,也是新!扩展地看,白沙溪流域既有美丽的良田沃野,也有雄关漫道、乱石险滩。生于斯,长于斯,唯有坚守,才是故乡;唯有坚守,才能繁衍生息;唯有坚守,才会发展壮大。所以我猜想,作者这样叙说古道西风热肠种种,目的可能是通过自己问道故乡,厘清变与不变的真谛,进而珍惜生活、提醒生活、警示人生!在这里,古道是一个来自故乡的工具,对象则始终是今天“我”与我的生活、今天的人们与人生!
无限的美需要无限的发现。所以,作者回望白沙溪的涧道雄关,既是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故乡的礼赞,也是他对故乡的原始风光与过往人文精神的珍视与传承。我似乎因此听到了作者心灵的呼唤——唯有如此,我们才是真的爱家乡、爱故乡;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把精神之根深深地扎在故乡的土地上!因此,面对白沙溪,只有心灵坚守、血脉相连、文明相传,才可能拥有真的故乡精神、爱的故乡价值。至此,全片在涧道雄关上形成了一个思想的高点,也亮出了文本与全片最高亢的音符。这个高点与音符,就像白沙溪的太阳与月亮,永远闪烁在白沙溪人的心中,也永远闪烁着人类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熠熠光芒!
茶馆里的灯光很好。音乐徐缓。回想连续八天来的看片印象与思考,我有理由相信这个系列片是成功的,我觉得这些热爱白沙溪的人希望通过艺术呈现、刻划、传播白沙溪的立意与目标得以实现了,而且全片至少拥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精心的文体创新。作为系列电视散文片,通过电视艺术手法,成功地把系列散文搬到了屏幕上,既保留了文本原汁原味的文思、情绪与思想,又增加了电视的可视性、形象性,以丰富的、深刻的、思辨的文本内容为根本,综合电视的声相、画面等融媒体方式,实现了文本与片子的整体融合、浑然一体,可以说,为文学作品与电视手段的结合、创新探索了道路。
二是真挚的思想情感。作者对内容的把握、选择与运用是真诚而严谨的。具体的表现为,以白沙溪为核心、为主题,以今天的视角叙说白沙溪千年风物、人事与感悟,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热爱乡村的诸多情感溢于言表。显然,白沙溪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怀恋、追寻与期待,也寄寓了作者对乡村的风光、传统、智慧及其恬静、快乐、和谐的回望与诉求,也寄寓了作者对今天乡村振兴、乡村创造、乡村幸福的憧憬与呼唤!因此,白沙溪既是一条自然河流,也是一条承载了文化的河流;既是婺城人的母亲河,也是人类整体意义中的一条文明之河了!
三是精致的艺术表现。突出的特点是诗意的思想散文,诗意的电视语言呈现。全片在电视艺术上的探索与发现,为主题的呈现提供了恰当的途径,比如动用一个贯通全片的人物,以第一人称徐徐叙说,比如运用多种电视表达方式,生动、具象地渲染与呼应文本主旨,且在远近取景、取境、配乐的过程中,以再现式故事演绎,增加了受众身临其境的生活感、体检感,而且协同了全片的构思、设计、拍摄、剪辑、配音,完成了电视艺术表现与散文思想呈现的统一与共振。
四是真实的社会效果。追寻乡土之根、文明的来路,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天的家园。这条线索贯通全片,也实现了目的。片子播出三集时,就有专家认为:《白沙溪》给人一种“非一般的景色、非一般的电视片、非一般的感悟!“网络留言更是突出了全片所推崇的农耕文明、治水精神、故乡情怀、美丽乡村等,发挥了积极向上的宣传作用。而且金华、婺城各大电视及网络融媒,从大年初一到初八每天在黄金时段连续推出电视片,迅即被人民网等中央媒体传播,这本身就足显全片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上的成功与广泛的文化效果。
面对《白沙溪》第八集,既是一个篇章的结束,也是一篇乐章的开始!藉此机会,向《白沙溪》团队致以成功的祝贺!婺城茶花香飘四海,期待《白沙溪》以积极的思想与独特的表达带着古老而美丽的白沙溪走出婺城、走向世界、走向人类文明发展新的篇章!
回头一看,啊,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茶馆里的人多起来了。就此打住!
(作者系哲学博士、中国故事杂志副总编辑、华民慈善研究院院长、大理大学客座教授)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