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梁亚伟、范卓峥、唐艳霞、张苑
婺城白沙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从本世纪初被部分有识之士关注,至今已近20年,它从被少数人赏识,到被广大民众认可,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此也达到了从数量到质量上的飞跃
近期,大型电视散文系列片《白沙溪》在“婺城发布”平台持续更新。目前为止,全片共八集已全部完成推送。该系列片在婺城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也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持续不断地关注和热议。
年轻干部频频点赞《白沙溪》,讲述他们心中的『幸福河』
“我们会进一步做实‘水文章’,帮助全区中小学生深入了解白沙溪。”
——区科协办公室主任程蕾
2020年,当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时,婺城区科协正在积极组织开展婺城水资源文化科普。经过实地调研,程蕾发现,婺城自然风景独特、文化底蕴丰厚,在家门口就享有誉满世界的人文风景线,让她备感自豪。如今,在观看了《白沙溪》后,更引发了她内心的强烈共鸣。
“白沙溪绵延千年,尽心护佑两岸百姓安宁。作为婺城建设者,我也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让脚下这片希望的热土,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越来越好。”程蕾表示,2021年,区科协将与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进行科普合作,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进一步做实水文章,帮助全区中小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身边的白沙溪。
“要尽可能发掘两岸风土人情,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景致的和谐共生。”——区卫健局科员张煜凯
“白沙溪没有长江、黄河的波涛汹涌,也没有小江、小溪的缠缠绵绵,它更像是雾,永远在变化中。”区卫健局科员张煜凯曾在白龙桥镇履职两年,彼时,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一度让他难以适应。秋日里的白沙溪,轻轻叩醒了他儿时的家乡记忆,成为了新入职干部的思乡慰藉。
张煜凯说,水草丰沛时,白沙溪两岸流水潺潺,偶有白鹭点缀。枯水期时,又会焕发出秋日独有的含蓄与静谧。伴随着四季更替,白沙溪的观赏性也变化分明,因为流经不少乡镇,在他的心目中,它更像是金华小范围内的一条“水上丝绸之路”。张煜凯希望,白沙溪能在今后的保护与开发中,尽可能地展现两岸的风土人情,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景致的和谐共生。
“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与希望,我看到幸福城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开。”——婺城区选调生谢超亚
“你看白沙溪水一路欢歌,恍若回到童年”,去年8月,谢超亚在《亲爱的婺城亲爱的你》歌谣中与白沙溪初遇。到底是怎样一条溪流,竟能有如此大的能量与厚度孕育一切,生生不息?在观看了《白沙溪》后,她渐渐找到了答案。
谢超亚说,在安地镇,同样有这样一条富有灵气的溪流——梅溪,这条溪流与安地人民血脉相连,每年十月桂花飘香,吸引市内外无数游客前往观赏。“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活力与希望,在白沙溪与梅溪的溪水叮咚中,我看到的是百姓富庶、人民安居、民生和谐,一座幸福之城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开”。
书法艺术家深情挥毫添彩“白沙八景”
上世纪70年代初,在让长中学参加金华县教学改革小分队时,陈老第一次遇见了白沙溪。课余时间,陈老和朋友来到白龙桥的堰坝上游玩,看见清澈的白沙溪缓缓流淌,在堰坝上激起朵朵浪花,让他觉得这里山清水秀、诗情画意。那时的堰坝和河流虽未经修饰,但古朴的风貌在陈老内心荡漾开了。这之后很多年,陈老总是与白沙溪结缘,从始于她的“颜值”,到忠于她的“品质”,陈老一直在探寻一种形式去表达内心,歌颂白沙溪。书法,便成了他与白沙八景融合的开端。
如果说,书法是陈老表达情感的手段,那么白沙溪则是陈老精神世界的归宿之一。
在婺城区人大工作的时候,白沙溪第二次拨动了陈老的心弦。每一年人代会上,都会有议案涉及我们应珍惜水源,因为婺城山区人民为保护沙畈水库水源做了很大的牺牲。他们种植树木,停止圈养牲畜,只为全市人民都能喝上白沙溪那甘甜的“乳汁”。受议案启发,陈老开始思考如何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报答养育婺城儿女乃至金华儿女的白沙母亲河。
直到去年“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今年春节期间大型电视散文系列片《白沙溪》的播出,陈老感受到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与白沙溪十分契合,所以他开始着笔以书法的形式为白沙八景题字。陈老挥毫的白沙八景以行草书为主调,运笔疾涩和谐、张弛有度、翰逸神飞、遒劲老辣,在飞白中表现涧道雄关似的惊险,在洇墨中留下铁店遗韵似的厚重。
对于陈轶超老先生而言,我们与白沙溪,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白沙溪养育我们成长,我们保护白沙溪,并在文化和精神层面赋予它新的生命。书法创作仅仅只是一个开端,下一步,陈老还准备以诗歌和绘画的形式,多角度、多维度展现白沙八景的文化魅力,让白沙溪这张婺城“金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一泓白沙溪水穿越千年、激荡古今。文化能够成为一种符号,在历史大浪淘沙中依然被世人铭记,除了自身蕴含着的自然景观与浓厚的人文精神,也离不开两岸人们对其的解读和传颂。从养育两岸儿女的母亲河,到成为两岸百姓因其富庶、为其歌颂的幸福河,再到当代婺城儿女创作灵感来源的人文河,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白沙溪已成为文化的象征。
《白沙溪》已成沿岸村民推介家乡的“金名片”
看江山如画,听岁月如歌,品乡情如酒。《白沙溪》以艺术的镜头展现白沙溪两岸繁衍生息的农耕文化、治水文化、非遗文化等地方文化的起承转合,用人文的视角解读绿水青山下的幸福密码。而对于沿岸的村民来说,系列片将他们的生活真实地展现在了视频里,透过镜头,他们觉得自己置身其中。
“拍的都是我们平时能感受到的东西,很亲切。”崔汝尚是白沙溪沿岸新昌桥村人,对于白沙溪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们都是喝着白沙溪水长大的,对于这条溪,我们都有着很深的感情。”由于在《白沙溪》系列片中找到了共鸣,新昌桥村里有很多村民和崔汝尚一样,从大年初一第一集播出后,就开始了每天“追剧”。
“农耕文化向来是我们农民的根,系列片讲述了我们农民自己的文化。”从村民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系列片对于农耕文化的生动体现。“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涨流,每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白沙溪》第三集讲述的是白沙古堰,在这些堰坝中,新昌桥村范围内就占了三个,至今仍发挥着灌溉农田的作用,其中,洞山堰更是“滋润”了周边三千多亩农田。“很美,我们说不出来的情感,短片里都表现出来了。”新昌桥村民们认为,短片细致地展现了农民对于白沙古堰的感情,体现了农民对农耕农作的特殊情感。
“山坡上,茂盛的植被把层层叠叠的窑器掩盖得踪影难觅。仿佛当年挑水和泥,炉火熊熊的劳作场景,只是出现在一场久远的梦幻之中。”位于琅琊镇的铁店窑址,随着《白沙溪》的热播再一次活跃在大众视野里,也拨动了铁店村村民的心。
在观看了《白沙溪》第五集铁店遗韵后,铁店村村民在心里种下了文化的根。“自豪感油然而生,《白沙溪》已经是我们向外界介绍我们村庄的‘金名片’了!”村民们纷纷表示,在短片中看到了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窑文化,并真真切切地觉得自己就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自豪之情不觉涌上心头。
悠悠“白沙水”淌进“琅琅课堂”
婺城区罗店小学不断挖掘白沙溪文化生命史、文化史、奋斗史、创新史,将这些丰沛的精神给养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融入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并以此促进白沙溪文化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继续流淌美好与幸福。
该校老师章欢华说:“《白沙溪》这部片子深深吸引了我。白沙溪是自然界的溪流,更是人文的长河。视频里表现出的溪两岸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为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非常鲜活的现实素材。”
该校老师范雅瑢说:“看完以后,我觉得白沙溪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相信在对白沙溪的全方位保护利用之下,历久弥新的白沙溪文化和白沙三十六堰将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婺城‘文化名城’建设添砖加瓦。”
在婺城区,各中小学校纷纷立足学生对应发展阶段的特点,总结并提炼白沙溪文化中的亮点,借此丰富孩子们的新学期课堂内容。
婺城小学白沙校区依白沙溪而建,取白沙得名。一汪澄澈的白沙水缓缓流淌,穿过村庄,淌过校园。新学期伊始,白沙溪水便流进了孩子们的科学课堂。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从白沙溪里取来水样,用PH试纸检测溪水的酸碱度,由此认识了生活中的酸和碱,了解酸和碱的特性。
走进金华实验中学,一条蜿蜒的回廊上,详细地展陈了有关白沙三十六堰以及“文台治水”的故事,将军隐退,英雄复出,垒石铸堰,沧海桑田……允公允能,工匠精神,创造诸如此类的精神无不激励着该校这些即将成为现代工匠的学子们励精图强,成长成才。
白沙溪文化源远流长,白沙溪水包罗万象。乡情因感动而生,一段乡情乡恋鼓舞着婺城人共同回望历史,瞻仰先贤,了解白沙,走进白沙。如何让白沙溪融入孩子们的课堂,将一段乡情种进孩子们的心里,将是婺城区各校老师们持续探讨的话题。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