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民生

婺里山茶竞芬芳 茶花文化永流长

2021-03-17 09:00:2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春回大地,花满婺城,又是一年茶花节。从竹马乡的国际物种园,到乾西乡、罗店镇的茶花苗圃,再到寻常百姓、万户千家,山茶花作为金华市花,姹紫嫣红开遍了婺城大地。千百年来,中国茶花文化更深深扎根于古婺文化土壤,点缀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茶花端庄典雅、雍容高贵。早在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蜀地一带,茶花就被列为“七品三命”,备受尊崇。茶花品类繁多,原生品种就有900多个,并有着卓越的杂交成活率,且花型丰富,玫瑰、蔷薇、牡丹……各系花朵频频“撞脸”名花界。只荷花一系便有“红荷花”、“白荷花”;十样景一系便有“粉十样景”、“白十样景”、“花十样景”等。正因如此,杂交茶花的基因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在高龄阶段表现尤为明显。在华东茶花名品博览园里,就有一株百年“赤丹”,去年开了红花,今年改开了粉花,明年如何?尚不可知,唯有静等花开。

  由此,茶花在众花木中具有特殊的赏玩意趣。郭沫若就有过“人人都夸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如茶”的感叹。

  作为文玩界鲜有的高雅活物,茶花赏玩文化在唐宋时期进入一个高峰期。除却斗茶、焚香、插花、挂画这四大雅事,茶花成为宫廷专属花种,束之高阁,唯达官显贵方能一睹芳容。

  圈内有个规矩,谁培育了茶花新品,便对之享有命名权。由此,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便深深烙刻在了这花名里。“紫花金心”的白描,“红台阁”、“十层楼”、“四面景”、“玉帝紫苑”、“大和锦”、“火瀑布”等等之流的写意,更有“狮子笑”、“五福登堂”、“松子”、“大吉祥”、“大五彩”、“大富贵”的吉祥寄寓。唐宋文人喜将茶花比美人,如“玉美人”、“七仙女”、“白嫦娥”、“小红莲”……数尽了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乃至天上地下的千娇百媚,纵是一个西施亦有“粉西施”、“西施晚妆”等万种风情。其中也有如掷地有声的“东方亮”。当时的这一股流行风让茶花名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稀世珍宝,“黄海南宝珠”、“紫荣华”、“碧玉”、“抓破脸”、“洒金宝珠”等即出于宋朝时期。

  茶花真正与婺城结缘,还因一代婺学宗师、位列“北山四先生”之首的何基。据《金华县志》载,后溪河先祖系南宋何基,受业于朱熹弟子黄干,官拜太傅,告老还乡时带回御赐茶花,并以花为媒,传道授业,教化众人。

  在何基的主导下,珍贵的茶花流入寻常百姓家,幻化出另一个灵魂生命。“五彩赤丹”的五色花有了兼容并包的婺学气度,“十八学士”各式花型竞艳枝头成了百家争鸣,“多齿红山茶”花果并存成了另一种执着和坚持……

  茶花的豁达通灵与铮铮傲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婺学的思想和婺州人的性情。婺城百姓养茶育花,读懂了茶花,也就读懂了自己的文化生命。(记者张苑)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