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苑、通讯员姜雯)自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后,有关白沙溪的系列研究、采风及媒介传播如火如荼,在婺城,一阵白沙研学热也悄然兴起。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日,白龙桥小学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白沙堰的浅滩边做起了溃堤实验。同学们首先在玻璃箱里用沙子堆起大坝,然后从大坝后方不断注水,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由于受到水流的不断冲击,大坝整体就会变形,还会发生位置的移动。通过观察溃堤实验,同学们了解了堤坝在防洪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定期泄洪和选择坚固材料的重要性。
随后,同学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沙盘实验。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合理分工为设计组、施工组、保障组、安全组四个组。设计组负责规划沙盘的整体形状,比如大坝设计几个,设计在哪里,农田和河渠的位置怎么安排才合理;施工组负责用沙子和其他工具按照设计组的指挥来操作;保障组负责搬运小石头、河水和所需要的沙子等;安全组负责观察沙盘周边水域及水流是否通畅等情况。同学们积极讨论沟通,通过模仿古人利用落差规划水利,创建利于灌溉的河渠系统,锻炼自己的规划与合作能力。
好玩的游戏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家门口的白沙溪蕴藏着探索不尽的奥秘。很快到了中午,同学们又各自分组,按照分工开始洗菜、烧菜、收拾碗筷。通过烧土灶,培养了生活自理能力,锻炼合作及沟通能力。
近年来,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围绕各色主题,婺城区各学校都开始在既有基础上推动学科融合,开发主题课程。白沙溪的成功“申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师带领着孩子们走读白沙溪、发现白沙溪、走进白沙溪、研学白沙溪,各色研学课程百花齐放。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