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
刘英
红军标语
红军指挥部旧址
银坑红军活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室
1987年金华县人民政府立碑“革命老区根据地”
为了牵制国民党军队,策应主力红军实现战略转移,保卫闽浙赣苏区的红色区域,创立苏维埃新的根据地,1935年2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赣东北怀玉山突围后的部队为基础,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政委刘英。
挺进师进入婺南山区
1935年3月,挺进师进入浙江江山、龙泉等地,4月28日取得了庆元县斋郎战斗的胜利后,打开了进入浙西南、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通道。5月20日,由粟裕、刘英率领的北路红军挺进师从松阳的下窑江、东坑出发,经遂昌的近港岭、门阵,到达婺城的银坑及其周围村庄,进行发动群众、斗争土豪劣绅等活动,并开仓济贫,将地主家的浮财分给贫苦农民。在村里村外的土墙上张贴和书写了“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参加红军最光荣”、“农民组织赤卫队”“欢迎工农群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国民党抽丁拉夫”等大幅标语。
此后,留下20余人在银坑等地坚持游击活动。5月29日,粟裕、刘英又率部300余人从塔石的交椅山到达汤溪,在厚大当场处决了国民党乡长,以解民愤。当晚部队兵临汤溪城下,攻城达三小时之久,城内国民党兵乱成一团。然后,部队从汤溪城南门外进入山区,到达兰贝、梧桐村后,将地主家的稻谷分给穷苦农民。5月31日,部队主力经潭背、东山折向西,过乌云、周村、高儒、井上再次抵达上阳。在上阳召开了村民大会,宣传红军的政策,讲明红军的性质。会后,开仓济贫,然后部队进入龙游、遂昌等地活动。
6月4日,挺进师一部100余人,经莘畈到枫坞村开展宣传,在村内外墙上书写大幅宣传标语。当晚惩办了当地恶霸,将粮食、衣服等财物分给农民。6月5日,部队经苏村过井下、塔石,会合从龙游东乡过来的一支挺进师队伍,在汤溪银岭与国民党保安团发生了遭遇战,保安团伤亡30余人后溃逃。在银坑村附近,抵进师又与增派来高田、银坑“清剿”的国民党保安团激战,保安团伤亡10余人,为保存实力,挺进师撤出战斗,前往遂昌。6月12日,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竑率领士官教育团两个连300余人到达金华,企图配合保安团“围剿”挺进师。6月13日,士官教育团兵分两路窜往宣平,一路由黄绍竑率一个连乘火车到达汤溪,经汤溪、塔石进入宣平县溪口村驻防;另一路一个连从婺城的安地进入宣平县北乡吴宅村。6月14日,挺进师150余人在粟裕率领下在吴宅全歼士官教育团一个连;随后马不停蹄奔袭武义桃源镇小溪口,全歼士官教育团另一个连,黄绍竑在一个加强排护送下逃回金华。1935年6月底,粟裕率领挺进师200余人从宣遂汤地区出发,到达浦江郑家坞王市岭,与从杭州调来的国民党浙保第三团500余人发生遭遇战,激战半小时,撤回义乌大陈。这是挺进师唯一一次跨过浙赣铁路,插向敌人心脏的战略行动。
1935年7月底、8月初,挺进师军政委员会决定以纵队为单位开展大规模的缴枪和扩军竞赛,史称“八一大示威”。挺进师各纵队分别在龙泉、仙居、遂昌、松阳、龙游、宣平和金属地区的武义、金华、汤溪等地频繁袭击国民党城镇,缴获机枪两挺,长短枪100支,现款数万元,同时切断了汤溪、宣平、龙游、武义等县的电话线路。并扩军数百人,其中汤溪山区参加挺进师的就达50余人。“八一大示威”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也过早暴露了挺进师的力量。
1935年9月,挺进师主力南移闽浙边区,在闽东根据地寿宁县境内与闽东特委会合。10月5日,由刘英、粟裕、叶飞(闽东特委负责人)等13人组成闽浙边临时省委,并成立了闽浙边临时省军区,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委。1936年2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决定:为粉碎国民党军“围剿”,确保我浙南基本地区根据地的建设,由栗裕、谢文清、张友焜率浙西南独立师200多人到浙西南恢复工作。3月中旬,部队又杀回马枪,迅速杀回浙赣铁路沿线,在杭州-金华-汤溪-龙游铁路两侧打击敌人。在此期间,部队又一次夜袭汤溪城,然后经塔石、银坑、门阵、处坞岭到龙泉隐蔽宿营。经短暂休整,部队又向东行动,经永康、缙云等地,于5月回浙南基本区。
创建宣(平)遂(昌)汤(溪)游击根据地
以门阵、紫坑、银坑为中心的遂昌、宣平、汤溪边区,坐南向北,背靠大岭,面对金华汤溪平原,群峰守望,竹木葱茂,地处三县交界处控制着宣平至金华、丽水经遂昌到龙游、金华至衢州的铁路和三条公路交通线,位置十分重要。1935年5月下旬,挺进师在汤溪县山区发动群众、开仓济贫,并在遂昌门阵、汤溪银坑(现属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发展党组织,建立了中共遂汤区委,书记朱金宝。同年冬,国民党对挺进师进行“围剿”,由于遂汤边区未公开红军活动而没有受到破坏,这为后来在这一带地区建立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条件。1937年初,粟裕、谢文清先后带武装工作团60余人来到宣遂汤边区开展游击活动,在汤溪的芝肚坑、周坞,遂昌的门阵、处坞岭,宣平的紫坑、和尚殿等地建立秘密联络站,在这一带搭棚扎营。白天在山上练兵或帮助群众种玉米,晚上下山做群众工作,发展党组织。1937年夏,在粟裕的亲自主持下,在宣平的紫坑建立了中共宣遂汤工委,由粟裕的警卫员赖德标任工委书记,朱金宝、罗中义任委员,直属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领导。下设12个党支部,有党员120余人,在汤溪的芝肚坑、银坑、周坞、白峰头建有4个支部,共36名党员。
中共宣遂汤工委建立后,粟裕等领导人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决定采取公开的武装斗争和隐蔽的群众工作紧密相结合的策略,在边区建立了“白皮红心”式的两面政权,即争取原来的保甲长或把秘密党员派进去担任国民党保甲长;并以抗日为前提,缩小打击面,扩大团结对象,改打土豪、分田地为征收“抗日捐”,建立了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白皮红心”两面政权形式的宣遂汤游击根据地,保、甲长看似是国民党委派的,但其实是为红军做事。游击根据地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和挺进师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为了减轻根据地群众的负担,部队动员土豪交抗日捐。根据地还十分注重发展山区经济,重视群众经济利益。支持山货出口,欢迎平原城镇客商进山做买卖,山区经济得到发展,改善了群众生活,因而得到群众的拥护,也争取了一批工商业者的支持。银坑也被群众称为“小上海”,商业繁荣,平原客商带来大批布匹、医药等货物,用来交换山区的特产,婺城实际上成了挺进师的“军需补给基地”。为了保护群众生产,挺进师还派部队经常转到外线开展游击活动,因此国民党军不敢贸然进入根据地,即使进来也常遭到红军的伏击。这期间国民党军曾经三次在大立园、芝肚坑、门阵袭击挺进师,但都因为有群众送情报,部队及时转移而扑空。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根据地群众为挺进师送信、护理伤员、掩护子弟兵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根据地的开辟和建立作出重要的贡献。
门阵谈判 共同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处于国民党残酷“围剿”中的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再次敦促国民党闽浙皖赣四省边区主任刘建绪应无条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9月16日、17日,刘建绪派代表到温州与红军谈判,达成共同抗日的7项协议。9月19日,粟裕派谢文清为代表与国民党遂昌县政府代表兵役科长朱镇山在门阵举行谈判,指出合作并不是谁投降谁,改编不是收编,双方是平等合作,要保持我军的独立性。红军提出要经王村口、去平阳山门,沿途不得留难,要对方补充弹药、给养。
鉴于这次谈判可能成功,粟裕将部队集中在门阵、银坑一带,进行政治形势教育,开展练兵活动。宣遂汤工委同时积极组织发动群众为部队筹办给养,缝制新衣。数天后,国民党答应上述条件,谈判达成协议。部队准备开赴浙南。在银坑村集中的红军战士有50多人,排列在陈氏祠堂园基上,临行前粟裕讲了话。根据地群众参加红军的有银坑的陈德营、郭勇进、龚日苟等12人跟随粟裕北上抗日。
红军部队离开宣、遂、汤游击根据地前汇集到门阵,并在白沙庙前举行了军民联欢会,粟裕还专门叫了木偶戏班演了3天木偶戏。1937年10月18日,坚持斗争在遂宣汤根据地的挺进师,80多名英雄健儿离开门阵,告别了根据地的父老乡亲,经王村口朝官塘方向进发,到达温州平阳山门集中。1938年4月18日,粟裕带领的挺进师主力,到潜口编为新四军二支队的一部分;刘英等一批干部则坚持在浙南继续领导浙南党组织开展工作。
红军挺进师在浙江的三年游击战争,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的大量兵力,婺城南山地区成为挺进师游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红军挺进师足迹遍及婺城的汤溪、塔石、琅琊、雅畈、沙畈、莘畈等乡镇,在婺城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共金华市婺城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蒋涛执笔)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