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红军地下交通联络员张金祥

2021-04-09 08:59:2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金祥与粟裕及粟裕夫人楚青的通信。

  张金祥在高儒村避难的老房子门口,高儒村民李樟贤、李金文指认。

  张金祥,1899年出生于遂昌县门阵村,他父亲张关梅是位普通的农民,不识字,以务农为生。张金祥家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是小山村里的大家庭,生活非常艰苦。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张金祥三十出头,妻子是半溪人,叫傅根妹,育有一女儿叫张凤珠,原籍义乌的老党员朱金宝以“修伞补鞋”为掩护来到门阵村,晚上住在穷苦的张金祥家,他一边“修伞补鞋”,一边暗中宣传革命道理,张金祥受到朱金宝革命思想的影响,觉得穷苦人就该团结起来闹革命,推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新中国,让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于是张金祥成为遂昌一带较早参加革命的农民。后来还有地下党员宣恩金(老婆婆)也来到门阵村,他们之间常一起开展秘密活动。

  一九三五年五月,由粟裕担任师长、刘英担任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约500人来到浙南山区,张金祥成为红军地下交通联络员,在那艰苦的年代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红军提供情报,准备粮食及药物棉布等。后来受地下党组织指示,在门阵白坛岗,张金祥带领门阵部分革命群众,开路凿石,开垦平地,搭棚建房,让红军有一处能进能退、相对安全的地方秘密宿营,有一处较好的练兵场地以备战斗,当粟裕率领数百红军来到白坛岗,对此处的地理环境赞不绝口,对门阵百姓给予红军的大力支持深深感激,对张金祥领导的门阵百姓的革命行动特别满意。后来,红军就以白坛岗为大本营,每次外出行动后就回此地休整、驻扎宿营。白坛岗上原有一棵百年多树龄的木荷树,一人多围粗,高约三四十米,爬上此木荷树,可远看门阵村及周边方圆数里外的情况,因此树长在山岗上长年风吹雨打,虽有点歪着生长但枝繁叶茂,很容易爬到顶,所以粟裕常让士兵爬上去放哨,是一处天然哨所。

  值得一提的是,在门阵银坑及黄家田垅,这样的秘密宿营地有很多个,以便红军藏身及在各个宿营地之间转移,更好的隐蔽,更大可能的保存自己。据《金华县革命老区》一书记载,除了张金祥负责的门阵白坛岗山棚宿营地,还有芝肚坑村地下党员钟长根负责的茅平坞、金竹坞、龙门岗三个山棚铺,粟裕、谢文清、宣恩金等红军首长都曾住过。邹樟桂在小岭后搭了一个山棚铺,朱金宝在那住过好几年。施米如、钟长升、钟金荣、钟银根等在金竹坪搭了十多个山棚,其中有一大棚可住四五十人。钟毓秀、钟金荣、钟法生等人在草茵背搭了一个大棚铺,可供上百红军住宿及开大会用。此外,还有田甫的外高山,银坑的龙葱,小羊坑的石坞垅、乌云坑、冷水壶,门阵的长溪滩、乌阴坑、太平岗等,共建有40多个山棚铺,山山岭岭都有红军的落脚点,到处都有红军的宿营地。粟裕后来在革命回忆录里也多次强调,如果没有宣遂汤众多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持,工农红军是很难在那立足生根发展的,革命群众付出的巨大牺牲,也应该永远铭记。

  有一次,张金祥去白坛岗路上,突然遇到几个陌生人,他们把他团团围住,吓得张金祥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他们问他,“干什么的?到哪里去?”他回答说,“是附近村民,上山采点草药。”那几个人押着他来到白坛岗,见到了粟裕及其他几个熟悉的红军,他提着的心才放下来,原来是一场虚惊,可吓得他一路上不知如何是好!多次想逃跑可是没机会呀!为了给张金祥压惊,粟裕取了挂在自己脖子上的望远镜,让他往远处看,从来没摸过此稀罕物的他,当看到远处的村庄树林等尽收眼底,感觉特别神奇,另一只手还伸去摸,引得在场的粟裕哈哈大笑呢。还有一次,张金祥带着六岁的女儿张凤珠来到白坛岗,当小女孩看到白坛岗营房里摆满各种刀枪兵器,吓得哇哇大哭,别人怎么劝也劝不住,是粟裕拿了一根红头绳跟她玩才让小女孩破啼为笑。

  红军在浙南三年是非常艰苦的,粟裕在后来的回忆录里曾写道:“我们在浙赣路以南,天台山以西,浙闽边以北,差不多大小山头都走遍了,而且很少走大路,多走羊肠小路,有时根本不走路,走山埂或水沟,使敌人看不到我们的脚印,无法追踪。吃饭的问题很严重,一连几顿饭吃不上是常事。有时候,敌人的围剿稍微松一点,我们可以在树林里烧饭吃,但又苦于没有炊具。那时,我们每人有一只搪瓷缸子,既当锅又当碗。到了宿营地,放半缸子米,半缸子水,用草枝一盖,烧起火来。大家围着火烤一烤衣服,有的就倒在篝火旁睡一睡。睡醒起来,饭已熟了,就开饭。但有时敌人围剿很紧,怕暴露目标,不能举火,只好吃生谷子。在那三年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部队大部分露营时,青天作帐,大地当床,很少脱过衣服睡觉,经常和衣而卧,枕戈待旦。”

  张金祥有个表弟叫李海宴,高儒村人,时任汤溪县参议员,他俩感情甚笃,如果李海宴不是子女太多有所顾虑,也可能参加革命,因李海宴与朱金宝、宣恩金也多有交往,并曾亲自护送过宣恩金(化名老婆婆)到古方火车站上火车。有一次李海宴在汤溪开会,会上决定征粮以配合宣遂汤三县联合剿匪,李海宴就把此消息以两块大洋雇同村人李凤金(小名铁柱)连夜徒步从汤溪赶到门阵,将此重大绝密消息送到张金祥手中,张金祥又立即送到红军队伍中,红军马上采取相应对策行动,让红军转危为安。在一次次危难时刻,张金祥始终与红军保持密切联系,并利用与李海宴的特殊关系多次获得重要情报,还尽力帮忙解决红军的给养问题等,在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他与粟裕、朱金宝、宣恩金、谢文清等同志结下深厚情谊。

  张金祥的小舅子叫傅春品,傅根妹的弟弟,他识字、有文化,也是中共地下党员,所以他家是个真正的革命家庭。因革命需要,傅春品有一次去执行任务后就杳无音信,直到1947年才有封信写到门阵,说在遂昌红十字医院,但后来又失踪了。解放后,党组织多方调查,也无果而终,或许在那年代被人暗杀了,傅春品的神秘失踪是一个历史之谜,这也说明过去地下党员的处境有多危险,他们为革命出生入死的精神又是何其高尚!在极其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像傅春品一样突然失踪的地下党员是很多的。

  一九三七年二月,通过朱金宝和谢文清介绍,更因张金祥夫妇三年来的特别贡献,张金祥夫妇双双秘密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门阵村同时一起入党的还有廖金水、张松茂、廖小妹(女)等,面对神圣党旗,他们庄严宣誓:“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永不叛党……”并由张金祥担任门阵村地下党支部书记,那是当时宣遂汤根据地十二个党支部之一,朱金宝是汤遂区委书记。同年九月,在门阵张萍(张金祥之弟)屋内进行“国共和谈”,并达成协议,粟裕为感谢门阵一带父老乡亲三年来的支持与厚爱,特意请来戏班,演了三天三夜木偶戏。粟裕红军离开停留三年之久的浙南山区,率部北上奔赴抗日前线日后成了开国大将。从此由宣恩金率领的一支武工队前来门阵,与张金祥接洽,让他继续做一些宣传及情报工作,张金祥常在各地党组织中奔走,为了革命,他再也没有生儿育女。

  一九四四年春节前后,形势急转,国民党政府联合遂昌、宣平、武义、汤溪四县伪自卫队进行围剿,宣遂汤根据地多处党支部都遭受残酷打击,当年被捕杀害的共产党员有陈永丰(银坑村党支部书记)、处乌岭人邱根泰、邱米泰(俩兄弟),华水根、郑福增、陈永全等(《金华县革命老区》一书39页有此记载),还有子坑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赖全金一家6口牺牲5人,第二任党支部书记赖林宝一家5口全部牺牲,原在该地区坚持斗争的宣恩金武工队被迫转移到遂昌白马山区活动。张金祥不愧为老情报员,他察觉情况不妙,把十余岁的女儿托付给亲友,自己便到山中躲藏了起来,并吩咐妻子也到亲戚家避难。

  张金祥对外孙李荣森说过那段难忘的往事,李荣森说:“外公在门阵的家被抄,国民党到处出赏钱贴布告抓捕我外公,哪里抓到就地处决。同时也抓我外婆,外婆有一次躲在加兰村‘保代夫’逢满家逃过一劫。”当时张金祥的艰难处境,可谓命悬一线呀!国民党找不到他,也曾把他的弟弟张开桂抓去关押,他弟弟面对威胁也依然一口咬定不知道,可见这份兄弟真情是难以形容的,也说明了革命老区普通群众的思想境界非同一般。

  张金祥在浙南大山中东躲西藏达三年之久,门阵许多人认为他已不在人世,早已冻死饿死,或被野兽吃了。当然他的兄弟姐妹是知情的,也全靠兄弟姐妹的帮忙,他才能活下来。在山上实在饿的不行,他晚上偷偷跑下山,在兄弟家吃点,好好睡一觉,为了不连累兄弟家,过一两天又只好偷偷离去。有时在山中某处,他的兄弟也给他送点粮食之类,让他能生存下去。半溪方向山坳里也常去,在山上某僻静处,搭个茅铺暂时生存,因半溪是他妻子娘家,娘家兄弟及其它亲戚也会给他送点吃的。他也不敢在同一地方躲久,生怕被人发现,有时一天要转移好几处,分别搭茅铺,以躲过当地国民党兵丁的搜捕。时间一天天过去,国民党始终未能抓住他,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到了一九四六年冬,张金祥在高儒村表弟李海宴帮助下,偷偷潜入沙畈乡高儒村,李海宴把他悄悄安排在一处村中偏僻的小房子里,小房子边的大房子是“龙头园”——高儒村古建筑之一,此小房子今天还在,阴暗潮湿,躲在“龙头园”一角,很不起眼。张金祥在李海宴庇护下,躲在此小房子里生活直到解放,其间他唯一的女儿张凤珠也已在亲友照顾下长大。

  一九四九年解放,此时张金祥已在人间“蒸发”六年之久,当然在高儒的日子,其实许多高儒人都知道,只是大家都同情理解他,没人告密,他的生活虽然十分小心但比过去自由许多,所以他对高儒村人特别感激,解放后把自己户口落实到高儒村,成为高儒人,也将唯一的女儿许配给高儒村李金圭,因他的革命资历与贡献,解放初当选为高儒村首任农会主任,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从一九四四年逃进深山开始,他与党组织断绝了联系,当时也没人证明他共产党员的身份,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成了一位普通农民,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过去的艰辛历程使他只求保命淡泊人生。五十年代的一天,他携妻到丽水拜访时任丽水地区专员的老战友宣恩金(老婆婆),宣恩金劝他留丽水生活并安排工作,但他故土难离不为所动,依然回高儒务农。六十年代初,中央军委粟裕办公室致函金华县委,要求当地政府照顾张金祥,从那时起,他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每月9元。一九八零年,宣恩金、谢文清两位老战友致函金华县委,一年后为他恢复党籍(现档案馆里还保留有当时的文件),每月津贴提高到15元,节假日都有领导上门慰问。

  张金祥于1991年在高儒村去世,享年93岁。张金祥的红色传奇经历,是婺城红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2005年8月)之时,张金祥唯一的女儿张凤珠荣获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全金华市仅荣获三枚),其实这不仅是对张凤珠革命生涯的表彰,也是对张金祥一生革命事业一份迟到的表彰。在建党百年及张金祥逝世三十周年之际,让我们缅怀这位老党员、老交通联络员的英雄事迹,感受先烈们的艰难困苦,学习他们不为名利、淡泊人生的精神。

  (此文根据张金祥外孙李荣森提供的有关资料、照片、修改建议,以及高儒村李金文、李樟贤、王荣兴的口述整理而成。) (作者:周胜明)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