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雁归来”春满园 乡村振兴有奔头

2021-04-21 09:12:5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记者马晓芬

  近年来,婺城区紧紧围绕全省大花园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全面深化改革,以“双城”战略为总抓手,以“花满婺城”建设为载体,大力落实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两进两回”行动,助力广大青年、乡贤更好地回村创业,让科技、资金等要素向农村汇聚,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谱写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勤劳铺就致富路

  凌晨时分,万籁俱寂,茫茫的夜色笼罩在田野上。在婺城区琅琊镇后金村,“85后”方俊伟早早地告别被窝,满载着一车新鲜芦笋,向着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发。一路上,车灯洒下清辉、划破夜幕,不断照向远方。

  清晨7时许,太阳已悬挂于天际。经过近7个小时的忙碌,方俊伟的芦笋被销售一空。带着满心的欢喜以及一身的疲惫,他踏上了回农场的路途。

  这样的场景,正是方俊伟的日常。

  方俊伟出生于1985年,是婺城区安地镇雅干村人。201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回到家乡婺城区,经过多方选址、对比,在琅琊镇后金村投资近300万元,流转了50亩土地种植芦笋,建成俊伟家庭农场,开创了婺城芦笋规模化种植先河。经过6年多的摸索和努力,该农场芦笋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品质成为婺城本地的标杆。

  从市场回来后,方俊伟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他马不停蹄地进大棚指导芦笋采摘,入制料间查看肥料情况,还在加工间配合家人对新鲜芦笋进行挑选、切根、包装。“从采摘到包装,芦笋上市前各环节都有讲究。”他告诉记者,农场按粗、短、细三种类型对芦笋进行分类,每类芦笋切根后长度都有严格规定,确保芦笋出色的品相和优良的品质。

  眼前的方伟俊,皮肤黝黑、笑容温暖,并不擅长言辞。不过只要提到芦笋,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芦笋是多年生植物,栽培得当,一次播种可连续采笋至少15年,而且每年采笋周期长,除去休养期,采笋可从1月中旬持续至11月中旬。”基于多年的摸索,方俊伟对芦笋的特性已经了如指掌。他坦言,芦笋比较娇气,从播种、育苗、移栽,到灌溉、施肥、留母茎、采摘,全程需要精细化管理。虽然比较辛苦,但是看到芦笋一天天生长,他就有成就感。

  在芦笋大棚门口,方俊伟轻摇摇杆,金色的阳光通过大棚顶部的天窗,洒在冒着绿芽的芦笋上。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大棚内自动滴灌设施犹如路网四通八达,精准地将水运输到每株芦笋,确保了芦笋的灌溉需求,而且地垄上芦笋行距整齐划一,株距均匀,就连深度也几乎达到了一致。

  经过逐步摸索,如今,俊伟家庭农场的芦笋成为市场的“宠儿”。方俊伟充满自信地说,下一步,他将进一步摸索精细化管理方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让优质的芦笋走向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农二代”为梦奔跑

  时近晌午,芦笋大棚里,十几位工人的采摘工作渐进尾声。“采摘芦笋不能用蛮力。”方俊伟一边说,一边做起了示范。他拨开被芦笋顶起的土壤,一段又白又嫩的芦笋就露了出来,然后熟练地轻扭芦笋顺势拔出,轻轻地放进篮子里。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头脑中一直有这样的疑问:方俊伟,这位标准“85后”,为什么选择扎根婺城农村?他又如何从芦笋“小白”成长为芦笋大户?

  “我走上农业道路,与父亲的影响分不开。”在方俊伟娓娓道来中,记者了解到,原来,他的父亲方增炉早在2000年初就与蔬菜种植打上交道。先是在东阳,后来在磐安,十多年来,方增炉深深扎根在土地上,种植各种各样蔬菜。由于他种菜实在,除草、施肥、灌溉……每个环节都不吝啬力气,又肯钻研,大胆用科技助力农业,他种的菜不仅长势好,而且品质出众,深受市场欢迎。

  细数父亲获得的奖状、奖牌,有科技种菜能手、农业致富带头人等,多得数不胜数,方俊伟提及这方面时眼中满是骄傲。“尤其是2019年9月,父亲获得由婺城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婺城区十大乡土人才’奖牌,他格外珍惜。”方俊伟说,在政府的肯定与鼓励下,父亲更加坚定了全家走好农业路的决心。

  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方俊伟渐渐对农业产生了兴趣。不过,促使他下定决心从事农业的,还是2013年发生的事。当时,方增炉在磐安种植有70余亩蔬菜基地,长年辛苦劳作引发了身体的不适。对于耕耘多年的蔬菜基地,是放弃还是坚守,成了摆在全家人面前的难题。彼时的方俊伟二话不说,放下经营正顺的五金事业,扛起责任,就做起了“农二代”。

  2015年,方俊伟回家乡婺城区发展农业。在位于金兰水库边的琅琊镇后金村,他选址建立了家庭农场。基于父亲多年蔬菜种植经验,他选择了芦笋作为主要产业。“那时农场不通水、不通电,更没有机耕路,可以说是一切从零开始。”他回忆道,凭着一股子干事创业的劲儿,他向银行贷款了近300万元用于农场基础建设,一座座钢架大棚拔地而起。

  家乡的水好,水库甘泉滋润万物;家乡的土地肥沃,成片富硒土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不过,在方俊伟看来,他最看重的还是家乡良好的创业环境。

  去年初,受疫情影响,农场芦笋滞销,方俊伟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关键时刻,婺城区农业农村局为农场牵线搭桥,通过区益农服务中心“益农惠选”网上销售平台,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截至当年底,网上累计销售芦笋75000斤,相当于完成年产量的60%,极大缓解了滞销压力。

  “作为蔬菜种植户,有了区农业农村局这个‘娘家人’作后盾,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有了底气。”今年3月2日,方俊伟将一面锦旗送到区农业农村局,对该局“心系菜农暖人心,益农服务助百姓”表示衷心感谢。

  “农业虽然靠天吃饭,但只要懂得钻研、手脚勤快,同样能找到出路。”扎根农业的日子,如白驹过隙,随着农场收益逐年增加,方俊伟越来越明白父亲的话的分量,也更加坚定了投身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决心和信心。

  农业的未来在脚下

  “在婺城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几年实践下来,方俊伟更加深刻理解了这句话。

  由于管理科学、品质优良,俊伟家庭农场的芦笋成为各大型市场、商超的“香饽饽”,经常供不应求。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浙江福泰隆连锁超市等都是农场的“老客户”。今年3月初,金华物美超市又向农场抛来“橄榄枝”,销售渠道进一步打开。现在,俊伟家庭农场的芦笋已成为婺城本地的标杆。

  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芦笋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时长、用工量大,可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就业。这些年,从种植、采笋、切根到包装各个环节,俊伟家庭农场长期为周边村庄的10多位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每年支出人工工资50余万元。

  汗水洒满土地,奋斗收获幸福。看到农场欣欣向荣的样子,看到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方俊伟坦言,“虽然从事农业很辛苦,但是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在采访的最后,方俊伟带记者走进农场的育苗大棚。只见新品种芦笋株株挺拔、嫩绿喜人。“这些新品种种子来自省农科院,经过两年的培育,已经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他说,新品种颜色更绿、姿态更漂亮、口感更好,市场前景广阔。他打算对所有芦笋进行改良,并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为农场高质量发展铺路。对于农业,方俊伟的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再次给我们发展农业产业增信心、鼓士气、强底气。”方俊伟说,他将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推进芦笋产业化发展,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