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山上云雾中是原汤溪县处坞岭村
邱根太等遭受各种酷刑的门阵村原址
邱根太等五烈士当年在门阵村牺牲的地点
邱根太与林金兰在瀛头戴村的坟墓
近日,我与胡阿荣老师一起,受箬阳乡钱书记邀请,专程赴箬阳瀛头村,采访邱根太亲孙女戴舍梅,了解邱根太烈士及他五兄弟的红色革命传奇,挖掘婺城“小西藏”的红色文化。
邱根太五兄弟先后参加红军
邱根太于1899年出生在原汤溪县昭利乡大坞头村(现已下山脱贫移民)处坞岭自然村——与门阵白坛岗仅隔一山岗,他兄弟四人,大哥邱安太,二哥邱有太,小弟邱米太,还有堂兄弟邱礼太,邱炳太等。
邱氏兄弟个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大山深处讨生活,打猎、砍树、挑薪,个个是能手,高高的山岭上健步如飞,兄弟们常结伴打猎,一起背树,同去砍柴。
1935年5月,粟裕、刘英率领的红军挺进师来到遂昌门阵汤溪银坑一带打游击,处坞岭村处在半山腰,左通遂昌右达宣平前往汤溪,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游击圣地,粟裕、谢文清、宣恩金等特别喜欢这个不足十户的小山村,多次在此驻扎停留,播撒革命火种。
谢文清在《戎马仙霞》这本书中一回忆录里写道:“1935年6月,我带六个同志持短枪,化装成农民,从遂昌王村出发,到达五县交界之遂昌门阵和金华溪口乡一带活动。结识了处坞岭的邱根太、周坞的戴祖禄,门阵的廖金水等,经多次接触谈话后,分别介绍他们入党,并确定处坞岭为联络点。”《中国共产党金华历史》书上也记载:“确定处坞岭为红军挺进师联络点。”根据这些记载,处坞岭村在当时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红军联络点,它在婺城红色革命史上及整个浙南山区的红色革命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哪五县?见文未图与注)
谢文清在书中后面还写道:“1937年四月间,粟裕同志也来到门阵地区,加强了军政工作和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建立了以门阵为中心方圆近百里的铁路边沿地区革命根据地,并先后发展了门阵和金华的溪口乡及箬阳的戴村等地约四、五十名党员。在重点的门阵、周坞、芝肚坑、银坑、白蓬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党支部,从而充分发挥了地方党组织的作用。”从谢文清的这段回忆录里不难看出,当时整个婺南山区,革命烽火燃烧得还是比较旺的。
邱根太成为当地较早的党员后,很快又加入了红军队伍,邱氏其它兄弟看到当时较好的革命形势,又了解红军战士纪律严明,为穷苦百姓打天下,勇敢顽强,非常赞赏,除大哥邱安太因年岁已较高未参加,邱根太二哥、小弟,还有俩堂弟,先后都参加了红军,随粟裕、谢文清、宣恩金等红军领导在宣遂汤根据地艰苦游击战。邱根太于1936年参加红军时,已有四个子女,长子邱金旺,长女邱连凤,次子邱金富,三子邱金桂,虽然子女众多,但在妻子林金兰的支持下,也毅然参加红军,之后,还生了小女邱田英,五个子女在林金兰照顾下生活并渐渐长大。
邱根太五兄弟本就是打猎好手,加上身材魁梧,很快个个成为红军优秀指战员,邱根太是红军分队领导,分管组织工作,由于他能说会道,也经常便衣游走于各乡村,做一些与地方事务的协调工作,在当地百姓心中也很有威望。他们在历次反围剿战斗中英勇作战,也有的曾负伤。粟裕、谢文清等红军将领对邱氏兄弟也赞赏有加,他们每次作战回处坞岭宿营休整,都是林金兰等妇女,为他们洗衣缝补,烧饭治伤。可以说,处坞岭是当年红军在宣遂汤根据地一处特别重要的宿营地,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小村庄。
随宣恩金参加武工队,坚持当地游击战
1937年10月,门阵国共和谈后,粟裕率领大部分红军北上抗日,邱氏五兄弟跟着宣恩金继续在当地坚持游击战。
有一年,国民党兵追至处坞岭,那天傍晚,宣恩金与几名党员正在林金兰家秘密开会,林金兰在偏屋坐在草鞋床上打草鞋,身上围着一块围裙,头上包着一块毛巾。突然近处传来枪声,其他几位党员迅速撤退,宣恩金藏好几份文件后,看到国民党兵已逼近大门口,林金兰急中生智,把自己头上的毛巾迅速扎到宣恩金头上,帮他围好围裙,让他坐在草鞋床上专心打草鞋。国民党兵追到跟前,偏屋又较暗,便问他:“老婆婆,看到红军了吗?”他微微抬头,用手指了指远处,几个国民党兵便朝他手指的方向追去了。宣恩金侥幸躲过一劫,以后大家就叫他“老婆婆”了。
当地还传说邱根太与其他几名武工队员一起,曾秘密潜入遂昌县衙门,晚上抓了当时的县长,并准备把他押解到处坞岭边的白坛岗红军营地,走到郑岗岭上已是第二天上午,正在休息时,没想到绑绳松了,那县长趁邱根太等不注意,拔腿就跑,邱根太及队友反应过来,县长已跑出百米多远,几名队友一起对着县长逃跑的方向,连纵几道小悬崖,一跃就五六米远,抄近路重新抓住了县长。后来,这位县长被武工队做通了思想工作,也被邱根太等武工队员的武艺所震慑,自觉给武工队三千块银元,还多次给粮食、药物、食盐等物品。鉴于这位县长在革命时期的特殊贡献,解放后他作为民主人士还当上县政协委员。
邱根太五兄弟先后壮烈牺牲
邱根太五兄弟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在残酷险恶的斗争形势下,先后英勇壮烈牺牲。
1944年2月春节前后,国民党对宣遂汤根据地进行了一次血腥大清洗,邱根太被叛徒诱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后在门阵村被杀,壮烈牺牲。据说,临刑前,敌人对邱根太等人严刑拷打,上老虎凳,灌辣椒水,用尽各种酷刑,但他们乃坚贞不屈,直至英勇牺牲。
胡阿荣老师在档案馆里找到一份资料,上面写道:“结果关了两个月左右,(邱根太)共产党的情况一点都不讲,硬到底的。到清明时,就把邱根太也押解到门阵来,就和华水根、郑福增、陈永丰、邱米太等一起枪毙掉了。”
邱根太牺牲后,他的姐妹为他收尸,草草葬在遂昌门阵村附近。1972年,戴金桂将父亲尸骨移至瀛头戴村金堂后山(下图右边之小墓),因当时家里不宽裕也未通公路,未能为邱根太立块墓碑,直到现在。林金兰1983年去世后,也就葬在左边。
宣恩金在《十五春秋仙霞路》文中介绍:“邱炳太夫妻于1944年被杀害于章坞里,家里留下十五岁的男孩和两个八九岁的女孩。”《金华县革命老区》一书中41页有一段介绍邱炳太妻子陈樟珠,书中写道:“丈夫、叔叔、大伯都是中共党员,她家是党和红军活动的联络站。1944年2月,叛徒钟石银引敌到石柱原--章坞里,当场打死陈的丈夫邱炳太、叔叔邱礼太,把她押到清修寺,坐了两个多月牢……由四名警察押到章坞里水口行刑。”邱根太、邱米太与邱炳太、邱礼太四兄弟应牺牲于同一年。至于邱有太怎么牺牲的,邱氏后人因时隔久远现也不清楚,有待日后再调查。
邱根太后人紧急逃难,改姓埋名
邱根太、邱米太被俘牺牲后,国民党民团烧毁了处坞岭所有房子,未参加红军的大哥邱安太,也难以有“安”,不能独善其身,只能避身它处。国民党民团还想斩草除根,到处抓捕武工队烈士的妻儿老小,邱根太的妻子林金兰和他的儿女只有设法避难,大儿子邱金旺已参加红军,父子都参加红军,也是一段佳话,可见这个家庭对革命的贡献。大女儿邱连凤是童养媳,从小寄养到水碓基村,后又嫁到停久村。二儿子邱金富自己逃跑,近避山林,远投亲友,力求保命。才14岁的小儿子邱金桂与七岁的小女儿邱田英,随母亲林金兰一起逃难。从此,处坞岭这个小山村消失了,如今已过去70余年,它是为中国革命而消失的红色小山村。
据瀛头村党支部副书记钱维德听父辈传说,当年某天林金兰母子躲在毛场玉米地上一芒杆丛中,十多名国民党民团在路上胡乱放了很多枪,当时玉米杆还低,幸好有那一丛芒杆,不然他们一家三口在那根本无处躲藏,肯定被抓或被枪杀,惊险程度胜于许多影视战争片。
当林金兰一家逃难到箬阳乡大应村后山一纸槽边,遇见瀛头村的钱兴懦,钱兴懦认得这一家子,并也知道这是到处辑拿抓捕的“要犯”,林金兰扑通跪倒在他面前,叫他行行好,救救她和她的孩子,不要告诉他人其真实身份。钱兴懦就叫她们不要留在大应村,马上去瀛头。
瀛头村是箬阳乡人口最多之村庄,处于箬阳“小西藏”一小盆地中,人均拥有六分粮田,还有高山云雾茶“箬阳龙珍”,是许多山里人心目中的“桃花源”,特别是村中曾有一些地下党员,是个支持革命的红色村庄(前文谢文清的回忆录中也写到过戴村)。村中的戴春富是一贫苦农民,五十多岁了还孑然一身,林金兰也已走投无路,又加上要照顾年幼的儿女,便在戴春富家生活了下来。从此,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查,改姓埋名,一对儿女就改成了姓戴。
邱金桂改成了戴金桂,他长大结婚生子,共五个孩子,二女儿就叫戴舍梅,就是接待我和胡老师的瀛头村妇女主任,她家里至今还保存有她亲爷爷邱根太的烈土证书。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烈士家属的照顾
解放后,邱根太,邱米太等邱家多位兄弟都被追认为烈士,烈士家属按国家规定都得到抚恤,戴舍梅的奶奶林金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领到了每月六元的补助,其他邱氏家属也一样。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戴舍梅一家与宣恩金、谢文清等老红军领导还通信。1982年,二十岁的戴舍梅还应邀去杭州谢文清家作客,谢文清杀鸡款待她,还当着她的面,深情回忆当年在处坞岭,她奶奶林金兰烧的玉米糊太好吃了,还有山中那石蛙,简直是美味。解放后成为高干的谢领导,念念不忘处坞岭大山中的玉米糊及石蛙,实在让人惊讶呀!谢文清还多次提到她奶奶为他们洗补衣服等,并强调,现在革命胜利了,要好好照顾革命烈士的后代呀!
戴舍梅被安排在杭州工作,为她分了房间,先负责照顾刘英的遗孀丁槐梅女士,她在杭州工作了十多天,大山里长大刚二十岁的她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便请假回家了,之后丁槐梅去世了,她也就没再回去了,后来在山中结婚生子,从而也失去了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邱根太烈士的大儿子邱金旺因参加武工队,解放前被国民党被捕,被判死刑不久,刚好又解放了,解放军把他从金华监狱里解救出来,十分幸运地活了下来,后来到箬阳瀛头戴村与母亲林金兰一起生活,未娶妻生子。二儿子邱金富解放后参加人民解放军,退伍后分配兰溪工作,在兰溪育有四个儿子。戴金桂的儿女戴舍梅等兄妹五人,多在箬阳乡瀛头村当农民,虽然不富裕但也过得幸福美满!还有邱米太烈士的大儿子后在武义生活,与戴舍梅等亲人常有联系。
愿革命烈士后代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值得一提的是陈毅元帅之子粟裕大将之女婿陈小鲁,于2007年不顾路途艰辛,走到处坞岭村原址,缅怀父辈们的革命生涯!
近日,我与戴舍梅及瀛头村干部一起,风尘仆仆去爬处坞岭村,希望能与红军后代一起“打卡”这一曾点燃革命烽火的小山村,尽管了解到这个偏远小山村早已淹没在杂草丛中,看不到当年的任何痕迹,但我们还是希望能走到,但走到半路,天公不作美,雨霏霏雾蒙蒙,道路也不通,只好在对面山岗遥望了一会,特别遗憾。
最后强调一点:“处坞岭村过去一直由汤溪县管辖,隶属昭利乡,并不属于遂昌县,现应属于婺城区沙畈乡,是婺城区的一处革命老区,在地理位置上就在现遂昌、武义、婺城区三县的交界点上。”
注:谢文清在《戎马仙霞》回忆录文中的“五县”交界之处,这五县是指遂昌、宣平、汤溪、金华、武义五县。
邱炳太为宣平石柱原人,邱根太祖上也在石柱原,是后来移居汤溪处坞岭的,他们是堂兄弟。
(作者周胜明)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