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我们曾经从这里出发(2)

2021-05-11 10:03:1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记者:张苑

  图片由俞孔坚本人提供

  “哦!听说火车站老站房保存了下来,还拍了电影,这样很好。”电话那头,俞孔坚刚刚结束紧张的会议,接收到有关故乡老火车站的消息,语气不由地有些兴奋。北上求学,哈佛深造,学成归来,从生态景观、生态城市到以人为本的都市乡村主义,俞孔坚以其生态与艺术有机融合的“大脚都市”主张享誉业界,在全球景观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40余载追梦路,山高水远,道阻且长,故乡的老火车站,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

  1980年,俞孔坚被北京林业大学录取,成为当年这所国内林业顶尖高校园林专业通过全国统一招考选录的30名学员之一。那时候,金华人出远门,只能坐火车。哥哥从白龙桥镇东俞村的家里一路送他到火车站。“那时的火车站非常简陋,东边是一排低矮的平房,煤饼炉上的钢蒸锅里冒着迷蒙的白雾,有人在大声叫卖着喜蛋。”俞孔坚回忆道。到了车站,哥哥买了站台票,站台上人满为患,上车全靠挤,哥哥千叮万嘱地看着他上了火车,随即从车窗递进行李。火车汽笛声起,兄弟俩挥手作别。俞孔坚就这样从浙赣线金华站出发,登上京福列车,踏上了求学征程。

  拥挤的车厢里早已没了座位,俞孔坚一路站着不住地往车窗外看,从金华的江南水乡看到上海的都市繁华,一路望到了长江以北。身旁有人问他打哪儿来,他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回答说“介纲”,听得人家一头雾水。“在那之前,我最远只去过兰溪和金华,特别兴奋,站了二十七八个小时才到北京也不觉得累。”俞孔坚说。陌生的前路,伴他同行的只有一根结实的扁担,一头挑着用塑料纸捆着的棉被,另一头挑着鼓鼓囊囊的行李箱,里面装着甘蔗、鸡蛋、冻米糖等等家乡土产,那是父母和乡亲们殷切的期盼和沉甸甸的牵挂……

  那时车马慢,信也慢。俞孔坚是金华县让长中学当年考上大学的唯一一名应届生,也是东俞村第一名大学生。那年暑假,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直接发到了让长中学,班主任踩着自行车轧过泥泞的乡间小路,从学校赶到俞孔坚家里送信。临行那天,半个村的乡亲都来了,手里拿着各色土产,送俞孔坚出村。

  入学后,俞孔坚师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创始人汪菊渊,后受到导师陈有民以及孙筱祥、陈俊愉、孟兆祯等著名学者的影响,研习建筑与景观设计专业。漫漫求学路,夜里幽梦忽还乡,长长的绿皮火车,熟悉的东俞小村,望山得水,村前古樟繁茂,溪里鱼虾成群,孩子们牵着老牛在水边和田埂上吃草,自然恬淡,和谐共生……

  那年的绿皮火车,从浙赣线金华站出发,载着年少懵懂的俞孔坚,载着恢复高考后苏醒的大学梦,载着婺乡农民的满腔热忱和自然生态的美好体验,在时光的窖藏里酝酿为一份中国农民的自信,漂洋过海,驶向梦想的彼岸。

  1992年,俞孔坚远赴哈佛大学攻读设计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怀揣着这份自信与民族的自豪,与景观和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等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们一起切磋学习,与生态规划、当代景观设计、城市学研究等专业权威知名学者深入交流,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大脚都市主义”系统设计理论。

  如今,那个怀揣着梦想从浙赣线金华站出发的懵懂少年,已成长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设计遍布全球200多个城市,由他主持设计的“彩虹桥”、白沙溪生态绿岸已然成为故乡金华崭新的景观文化地标。他热切地期盼,家乡的铁路文化馆能保留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植入文创产业经济等方式,实现有机更新和迭代升级。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