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一曲《斗牛歌》吟诵婺城千载斗牛文化

2021-07-19 09:03:4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文 陈俊

  记者张苑文、陈俊摄

  斗牛是一项广泛流传于金华等地的历史悠久的民间娱乐活动。区别于西班牙斗牛,金华斗牛为牛与牛斗。活动当日,耕牛身披华服,头插彩旗出场,由主人和壮士护送进入斗牛场。两牛角斗,怒目圆睁,你来我往。待胜负已定,遂用牛梯将牛分开,场面精彩,但不致造成伤亡,影响农耕,因此也被傅东华称作“东方文明之斗牛”。王廷扬曾作《斗牛歌》,详细叙述了金华斗牛的前世今生,揭开这项非遗文化的神秘面纱。

  王廷扬何许人也?(1866—1937年),字孚川,金华蒲塘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江苏、广东知县加同知衔。曾襄办龙州边防,历任留日学生监督、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浙江省视学等职。

  在《斗牛歌》的序言中,王廷扬这样写道:“金华斗牛之风,相传始于赵宋明道间,胡正惠公则奏免衢婺身丁钱,乡人祀之以此娱神云尔。身丁钱者肇自马埜计口授盐而令纳钱,后遂不给盐而纳钱。如故钱镠效尤无申说者六十余年之弊政,至此始革。今金华、永康、义乌、浦江四邑斗牛之风特盛。金华之东华、东震两乡,兼祀邢公,公讳植,云以烧炭为生,不知有何功德于民,相传种种神异,多属齐东野人之语,搢绅先生难言之。其俗数村合建一庙,谓之一保,保者保障也。庙凡十年一修,前一年即为斗牛之举。各村分畜数十头,除农忙寒暑外,十日或八日一斗。每日饲以大麦四斤至六斤,庞大肥腯需缓不任耕。斗之日饲以人参、鸡蛋、白糖之属,饮之醇酒使奋迅勇往,期以克敌。是日,亲朋往观者咸至其家,主人具酒食相款。满一年谓之一案,中人之家往往破产,蓋陋俗亦蛮俗也。胡子健中游金华之山,观斗牛大奇之,颇怪县志少所记载,志言始于赵宋略而不详,殆以陋俗不足记耳。诗歌惟邑人方元鲲观村社用韩孟联句斗鸡诗韵一首,岂以斗牛为耻而挟韩孟以自重耶。友人刘子仲彝好吟咏,曩任金华法院推事,曾以斗牛歌寄示。方、刘二诗多写斗状于讽诫之义尚微,时内战正酣,喟然作此即步仲彝韵,兹述旧闻,叙其始末,录呈健中请一览教之。”

  由此可见,该习俗相传起源于北宋明道年间,至清末民初尤为兴盛,新中国成立后被禁。20世纪80年代虽有人重修斗牛场,但因入不敷出,不久便关门停业。

  那么,关于这项古老民俗的由来,王廷扬又作何解读呢?且看《斗牛歌》娓娓道来:

  “越俗信鬼好佞佛,金华赛神乃斗牛。

  胡公邢公割南北,一保一庙如山丘。

  牛食人食不知恤,牛之肥兮人之瘠。

  人瘠牛肥可若何,破产供牛期莫敌。

  十日一角较丑美,十年一届哄闾里。

  不愁十年债不偿,但期我牛如虎兕。

  牛头拆手巧举抑,人方斗智牛斗力。

  一牛胜负何足云,仇雠相寻逐牛迹。

  一牛入场十人拥,叱声驰下如潮涌。

  盛气相吞未接锋,全场肃立皆神竦。

  须臾双方互接触,八蹄四角无退缩。

  观者欣欣同叹嗟,何惜卖刀争买犊。

  进退变化若有知,腾跨牛背声唏唏。

  忽然跃下猛抵项,落头倒项相撑持。

  其时情势最险急,刘项兴亡在呼吸。

  赴机须用蒯通谋,楚汉两雄斯并立。

  不然胜骄气则靡,再衰三竭鼓不起。

  忽焉转败奏凯旋,翻令一蹶资仇喜。

  一怒屠牛恣众嚼,不救败亡徒取谑。

  牛斗云是为娱神,安得戾气求神乐?

  一牛之费几血汗,我非慢神思之烂。

  人将相食兽食人,权衡利害如昏旦。

  卫侯好鹤致出亡,斗鸡亡鲁宁荒唐。

  何如相驯服畎亩,俾资富庶无跳梁。

  君悲同类自相贼,欲以和声洗锋镝。

  牛牲可驯人奈何,鼙鼓四郊声未息。”

  金华属越地,几经诸侯割据,屡遭铁骑蹂躏,角斗成为长期盛行于这片土地上的民俗。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五谷丰登是农民最深切的生存祈盼,生性好斗的耕牛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于是,祈求保稻的风俗应运而生。

  时至清末民初,国家内忧外患,角斗之风发展至鼎盛,斗牛亦然,甚至产生畸变,从王廷扬所作的《斗牛歌》中便可见一斑,斗牛之风已逾越保稻初衷。据相关史料记载,金华斗牛之选养十分讲究,要选颈短、峰高、后身短小,生性凶悍的“黄牯牛”。平时教以斗法,经常训练,使之善斗。人们还会根据身体特征给牛命名,如“黄双牙”“铁榔头”“乌龙挂”“英雄挂”等。塘雅乡有一斗牛,首次出征时,忽牛性大发,绝地反击、一举获胜。故得名“腰山”,后展斗屡胜,名震八乡数十载,价值千金。

  斗牛给主人带来莫大的荣誉,牛主人对斗牛的护理极其精细、热天有牧童为其打扇、驱蚊降温、甚至还会为其挂蚊帐。饲以优质草料,另加麦、豆等精粮。角斗前喂以鸡蛋、桂圆酒、人参汤。买卖斗牛时,买卖双方俨若结亲。买主、卖主互称“牛亲家”,称卖方牧童为“牛大舅”。买卖仪式隆重,酷似嫁娶新娘、旗架、牛梯等斗牛所用配件制作精良。

  斗牛民俗传千年,尤在雅畈传承有序。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每逢元宵、端午、中秋及白鹅仙师诞辰,铜山斗牛场都会举行一次“斗牛”活动,后因物质匮乏等原因中止。1992年,“斗牛”民俗复兴,延续至今,活动就在村中水田里举行。2004年,雅畈新建铜山斗牛场,后数次修缮。

  据了解,婺城区雅畈镇成立了斗牛协会,有会员十余人,多为退休老人,口口相传着斗牛民俗,组织着一场场斗牛活动,言传身教培养着一代代拆牛手。据介绍,目前,斗牛习俗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有非遗传承人若干名。各级非遗中心为推动非遗传承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雅畈镇当地也通过文旅融合,将“斗牛”民俗融入节庆活动,既推动了“斗牛”等在地文化的传播,也让“斗牛”成为一项重要的引流项目,带动了周边文化经济的发展。此外,“斗牛”还引入现代广告及电视业运营模式,通过企业赞助等方式,支撑了“斗牛”赛事的延续,也将“斗牛”的观看流量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