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理论

夜读梅溪

2021-09-23 09:10:4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戴建东

  戴建东

  到达梅溪,已是暮色四合之时。

  梅溪边的东叶村,一座古色古香的八角亭迎风而立,周边的农田里,灿烂的油菜花正热闹地开着,金黄黄的一大片,像轻柔的地毯铺陈在田野里,空气中弥漫着花粉的气息,这是乡村春天里独有的味道。

  梅溪源自金华北山雷公尖,是兰江的最大支流,由东向西流淌汇入兰江。金华北山以黄大仙而闻名于世,从大仙故里溢出的乳汁,汇聚而成涌入梅溪,带着灵性的山泉,滋养着梅溪两岸乡民,难怪梅溪流域名人辈出。元代著名文学家柳贯、明代开国文臣宋濂、现代著名战地记者曹聚仁,都与梅溪有着深厚渊源。

  一江梅溪水,滋养了诸多风云人物。

  沿着梅溪修建的健康绿道,直达通洲桥,梅溪流水潺潺,两岸绿树成荫,湖光山色,炊烟渔歌,山林葱茏……恬静的乡村景观,以及村边墙上绘制着的动漫墙画,让梅溪成了游客的“网红地”。

  梅溪绿道两旁是迎风摇曳的柳树,根须已深深扎进溪底,柳枝垂挂在溪水之中,在微风吹拂下,轻柔摆动,宛若少女曼妙舞姿。偶尔飞来的白鹭,停歇在凸出溪水、被廊桥灯光照得乌黑发亮的岩石上,点缀着梅溪的风景。

  夜色苍茫,唯霓虹闪烁,让一江梅溪水闪着亮光。

  梅溪悠悠,千年不绝。溪水流淌中演绎的悲欢离合,早已融入了两岸乡民的烟火日常。到了梅溪,自然不能忘却一代名流曹聚仁与王春翠的悲情传奇,我们趁着夜色,沿着梅溪朝聚仁方向驱车而行。

  聚仁村原名郑岩阳,位于塔山脚下,后因曹聚仁而更名。曹聚仁先生是抗战时期的战地记者、国共合作信使。曹聚仁一生笔耕,著作等身,抗战时期,曹聚仁游走东线战场一带,撰写、发表了多达4000余万字的锦绣文章,1938年4月7日“台儿庄大捷”由其首发,一度成为激励国人抗战的胜利号角。

  到达聚仁村,暮色苍茫,梅溪边古木苍天,悬挂在树枝上的霓虹灯,忽闪忽亮,把五颜六色的光融入了清澈的梅溪水中,照亮了整条梅溪。溪边的农舍里,传出旋律悠扬的歌声,似乎把乐曲也要融入这溪水之中。

  南北横跨的通洲桥是聚仁村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古建筑,桥身用紫青的岩石拱砌而成,桥上的古廊桥,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行走在通洲桥上,放眼四周,整条梅溪垂柳依依,古樟苍然,远处农舍屋顶,炊烟袅袅,云雾弥漫,让村庄沉浸在一片梦幻之中,梅溪风光尽收眼底。

  我们只知婺州古城有一座通济桥,梅溪之上为何会有通洲桥?原来,塔山脚下的古郑岩阳村,清代隶属浦江县通化乡,因梅溪之水直达兰江洲,因而取名通洲桥,寓意从梅溪走出去,可以通达江洲,直贯天南海北。

  古人取名,都有放眼五湖四海的家国情怀。

  塔山古为金衢通往严州的咽喉要塞,苦于梅溪阻隔,村民便在梅溪之上建造了通洲桥。通洲桥原为木桥结构,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因山洪泛滥而毁于一旦。清光绪十二年,为防御洪水冲毁,村中诸位乡绅贤达发起捐助,将原来的木桥结构改为六墩五孔、圆弧形石拱廊桥。

  此后的年轮里,通洲桥稳稳地坐卧在梅溪之上,一任岁月的风霜雨雪冲刷。青山环抱,阡陌纵横,溪流蜿蜒,绿意聚合,桥端苍郁的古樟与廊桥交相辉映。“下临百尺之长波,上建廿椽之水榭”,给梅溪山水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

  风景因人而美丽,梅溪也离不开凄美、风雅的爱情故事。

  抗战时期战地记者曹聚仁和他的结发妻子王春翠,就相恋于梅溪之畔。曹聚仁居住在蒋畈村,王春翠居住在塔山村,两村仅隔着一条梅溪。曹聚仁在15岁那年,在廊桥上偶遇乡村少女王春翠,少年时代的惊鸿一瞥,从此在通洲桥上锁定了他们携手相随的身影。

  1921年,刚与王春翠新婚不久的曹聚仁赴上海爱国女中任教,王春翠则赴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就读,两人暂时分别。婚姻生活的聚少离多,曹聚仁与王春翠的情感世界出现了裂痕。后来,曹聚仁又与女学生暗发恋情,加上爱女曹雯在梅溪畔幼年夭折的打击,让曹聚仁痛不欲生,最终与王春翠劳燕分飞。

  战火纷飞的年代,王春翠孤独守望在曹氏老宅中。而成为战地记者的曹聚仁则激情奔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但他依然与远在家乡的王春翠保持着书信往来,在称谓上仍然称之为爱妻,视其为知己。虽无婚姻缔结,仍可成为挚友。

  文人的世界里,一切爱恨情仇,付诸淡然一笑。

  解放前夕,曹聚仁远赴香港任职,而王春翠选择留在梅溪之畔,专事乡村教育,从此天各一方。此后,王春翠每天都会站到通洲廊桥上,凝望远方,内心深处烙印着对曹聚仁的爱与恨,如梅溪之水,长流不息。

  直到1972年,曹聚仁在澳门去世,消息传到梅溪之畔,孤身一人居住的王春翠,默默走向廊桥,朝着澳门方向深情遥望。梅溪之水悠悠,往事不堪回首,沉默在萧瑟秋风中的王春翠不禁泪眼迷离。

  天涯海角有止境,此恨绵绵无绝期。

  十五年后,孤独守望大半生的王春翠病逝于萧山,骨灰被亲属移回兰溪,埋葬于梅溪之畔的蒋畈曹氏先茔。王春翠与曹聚仁的婚姻,虽然没有相伴终生,但终究是结发之妻,得以曹氏族人身份魂归故里,此情足以告慰亡灵。

  美国作家罗伯特撰写的小说《廊桥遗梦》,一时风靡世界,摄影师罗伯特与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廊桥相遇,从而催生了动人心弦的情爱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

  而梅溪廊桥上的“曹王之恋”,同样以悲剧的凄美,演绎着东方的“廊桥遗梦”。现留在聚仁村上的王春翠故居,白墙黛瓦之间,讲述着岁月沧桑。唯有通洲廊桥下的流水声,依然传递着幽幽的哀怨之情。

  故人已逝,而廊桥依旧。

  如今,通洲桥已成了梅溪人的旅游胜地,背靠挂钟尖,面向竹叶潭,习习春风,潺潺流水,成为年轻人追逐浪漫的“香格里拉”,许多情侣慕名前来寻找爱情。他们在梅溪泛舟,在廊桥休憩,留下了永不褪色的情感记忆。

  在通洲桥北侧,是一片空旷的场地,标志着通洲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立于桥头,茂盛的绿植花草遍布在两旁,迎风绽放的花朵,躲在草丛中,朝着游人嬉笑。两棵古樟树,浓荫覆盖,昂首屹立在关公庙旁,与关公老爷一起护佑着梅溪两岸乡民。

  我们在溪边找了一块空地坐下,静静地观赏着梅溪夜景。梅溪的水像柔软的绸缎,轻轻地舒展着,溪水两边的霓虹灯,散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合着人们嬉闹的欢笑声,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显得恬静而柔美。

  行走在聚仁村,长弄里巷,纵横交错,廊桥流水,绿树掩映,沿梅溪边修建的民宿、农家乐,宾客盈门,几乎家家灯火通明,嬉笑不绝。古建悠悠,历史苍茫,这个古村落以清幽的环境,向人们展现着独有的魅力。

  夜深了,闹腾的游人还没散去。他们在农家乐门口的广场上,尽情K歌,喧泄着内心狂热的情绪。小乡村带给我们的宁静,与狂欢的人群形成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画面。

  “无论春天有多么远,我亦心坦然,能握住你的久违双手也无憾,情愿一生追随,只为梦能圆。莫说岁月长长,岁月长更缠绵。如果拥有一瞬间,宁愿放弃我孤单。幸福慢慢体会,真情融化真情感……”

  谢霆锋演唱的《今生共相伴》从农舍门口传来,如泣如诉,缠绵悱恻,伤感情歌似乎也融进了泛着红色光芒的梅溪之水中,带着淡淡的哀思缓缓流向远方,传递着小乡村的思念与忧伤。

  乡村的夜景,总是这样迷人。趁着夜色,我们放弃了乘车,沿着梅溪绿道,在乡村的夜晚缓缓行走,细数繁星,静听虫鸣,乡村慢生活,让人产生的舒适,是居住在城里体验不到享受。

  沿梅溪行走,整个人像浮动似的,轻缓的水流声,山风的呼啸声,还有草丛中不知名的小虫鸣叫声,夹杂在一起,傍随着我们一路前行。而梅溪的水,则缓缓流动,与星光照耀融为一体,闪着光亮的水波,在夜风的吹动下,像走马灯似的,在溪中游走,宛若一幅游走的画卷。

  远处,绿树掩映的农舍里,依然隐隐传来悠扬的歌声,连同梅溪之水,伴着我们返回住处。在乡村的夜晚行走,心灵会有一种特殊的安静,在这种氛围之下,田园“慢生活”也正一步一步融入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之中。

  静夜无声,月光如水。喧嚣归于宁静,唯有梅溪依然。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