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宜居宜业宜游“奔』”共同富裕

婺城区水竹蓬畲族村整村搬迁开启乡村振兴新模式

2021-10-15 09:09:0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记者马晓芬

  走向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婺城区聚焦实现共同富裕,积极探索推进少数民族村发展的有效举措,逐步涌现出以水竹蓬村为代表的共同富裕典型,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良好局面,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整村搬迁,畲寨焕新颜

  秋天万里净,乡村千般景。在琅琊镇水竹蓬村,一幢幢排列整齐的楼房,掩映于浓浓树荫之间,畲族文化墙、独具畲族特色的景观小品、休闲长廊、文化广场、绿化带、路灯等公共设施错落有致,共同描绘着一个和谐美丽的新畲寨。

  57岁的村民蓝根贤打开手机看新闻,身后是自家两层高的砖混楼房。“以前在山上,住土胚房,用棕叶、杉木皮做瓦片,没有电。如果不是整村搬迁,我们就住不进这亮堂堂的楼房。”他至今仍清楚记得搬迁的细节,2000年初接到搬迁通知,几乎在3个月内,家家户户都下山盖起了楼房,最快的当年6月就入住,大家欢天喜地,就像过节一样。

  琅琊镇水竹蓬村是婺城区4个少数民族畲族村之一,也是婺城区第一批实行异地搬迁下山脱贫的行政村之一,原居住在沙畈乡境内海拔高度1175米的竹蓬尖旁。下山前,该村是有名的无粮田、无通讯、无电、无公路、无学校的“五无”村,村民生活封闭落后、异常贫苦。“村民要买一担米,就要早上出山,直到晚上才能回来。”水竹蓬村党支部书记蓝寿林回忆道,外地媳妇怕嫁山里郎,还没上山婚事就“吹”了。

  唯有下山,才有出路。1999年5月,当时的金华县主要领导在调研水竹蓬村现状后,明确“整村下山、异地安置”总体思路,召集多部门筹措资金80多万元,从东方红林场征地100亩用于安置。至2000年底,水竹蓬村完成43幢新楼房建设,一幢幢规划排列整齐的新楼房拔地而起,村民们住进新居,圆了下山梦。

  水竹蓬村按照“小、精、准”的特色村寨建设规划,实行“统一征用土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分配到户”,形成“小区式”的建设管理布局。同时,按照“民族化、特色化”原则,进一步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先后完成村民休闲广场打造、村内绿化改造、村周边特色围墙建设等14个基础设施惠民项目,新建200余平方米的畲族民俗馆,创建一批具有浓郁畲族风情的房屋。

  21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下,水竹蓬村先后获评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小康示范村、省级特色村寨小康村、市级生态村、省A级景区村庄、全国文明村。昔日穷山僻壤,今朝美丽畲寨。水竹蓬村,这座焕然一新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南山脚下尽情绽放。

  增收创富,畲寨添动力

  组装、按扣、成型……59岁的水竹蓬村村民王有香趁着农闲时节,在家里进行来料加工。“每个商品组装完成挣5分钱,一天能组装2000个,家里生活费不用愁。”她笑着告诉记者,来料加工不用出远门,家务活都能带上。村里,像她这样的来料加工户就有20多户。

  既要搬得下,又要稳得住,更要富得起。近年来,根据水竹蓬村实际情况,婺城区量身定制系列对口帮扶方案,努力构建精准化的脱贫协作体系。每年人社部门举办餐饮服务、车工焊工等各种行业的就业技能培训10余场;区、镇妇联发放贴息贷款助推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带动妇女就业30余人,为居民创收近30万元。

  同时,婺城区牢牢把握产业项目的可行性、增收的精准性和发展的持续性三项原则,不断深化产业共育、市场共融、平台共建等区域合作。水竹蓬村通过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入股区级消薄项目,村集体每年增收15万余元,同时,因地制宜建成300亩红豆杉基地,逐步开发有机茶、高山蜂蜜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每年实现村民增收20多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就得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水竹蓬村积极探索“畲村式”创新发展方式,开发畲村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一方面,打造“畲村十大碗”等一批具有畲族饮食文化特色的农家乐,销售畲族村民自产农产品和推广畲族特色菜系,改造闲置房间6间,提升乡村游、特色餐饮等休闲旅游设施配套;另一方面,结合搬迁旧址设计多条富有自然生态畲族特色的旅游路线,融合山上、村中特色,打造“景在山中、韵融于村、村景结合”的特色村寨发展新模式。

  “下山前,村民与满山古树相伴了260余年,靠山林套种山玉米为生。山玉米生长周期长,不够吃是常有的事。”蓝寿林感慨地说,如今,下山脱贫天地宽,增收创富路径多,不但集体经济有了保障,而且村民个人的腰包都鼓了起来,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近年来,水竹蓬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1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68万元,年均增长率150%以上;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顺利摘帽“省定经济薄弱村”,走出一条“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共同富裕之路。

  安居乐业,畲寨筑幸福

  “血糖、血压维持得不错,以后还是按时吃药不能中断。”上午9点左右,在琅琊镇水竹蓬村古廊桥上,61岁的村民余金平听着镇卫生院医生的嘱咐,心里头热乎乎的,“每个月卫生院都有慢病随访,每次都会提前电话通知,告知随访注意事项,党和政府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下山脱贫,安居乐业是目标。医疗、教育、就业、交通、居家养老……一项项关系村民幸福感的关键事、民生事落地落实,水竹蓬村成为安居乐业的乐园。“下山后,我们村民彻底告别了求医难、上学难、出行难、娶妻难等难题,过上了几代人梦想的幸福生活。”95岁的村民王金富坐在石椅上休息,谈起村里的变化,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他还告诉记者,等到饭点,他就去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吃饭,“每天菜式不同、软乎适口,不用花一分钱,真是‘有味’。”

  其实,“有味”的远不止这些。近年来,为进一步打响民族风情村的品牌,水竹蓬村连续承办两届畲族文化风情节。畲民们穿上盛装,用舞蹈跳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山歌唱出助推乡村振兴的动力,赢得无数游客点赞。“畲族断头龙表演、畲族对歌、拦路酒、竹竿舞、请茶歌,这些带着浓浓畲族风情的活动,既传承了畲族文化,又带动了乡村旅游,更让畲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蓝寿林介绍,截至目前,村里组建了3支35人畲族文化队,传承畲族歌舞,弘扬畲族文化。

  当然,安居乐业,离不开平安和谐的环境。21年来,水竹蓬村用实践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村民自治之路。一方面,以家规家训引领基层治理,定规矩、立良俗,全村每户家规家训全上墙,逐步形成共同遵守、相互监督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功能,设立网格巡逻队、平安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6个自治组织,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做到“有事不出户、不出村”。其中,村两委组建12人“畲情”专职调解队,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微网格”调解网络,截至目前,调解纠纷成功率、满意率达100%。

  劳有所获,户均增收;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在琅琊镇水竹蓬村,一幅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