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汪胜、实习生吴铮誉
新春伊始,走进位于金华高铁站附近的站前社区,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每个小区门口挂着红灯笼和新春的横幅,经过改造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沥青铺设的道路宽敞明亮,花坛绿化迎着春天绿意浓浓……
居住于此的居民心头热乎乎的,一方面是日子越来越红火,另一方面是守护一方平安的社区民警就像他们的家人一样,大小事务有求必应。
今年五十多岁的社区民警费杰庆就是居民眼中的一家人,居民叫一声“老费”,他觉得很亲切。从2006年部队转业担任社区民警起,他就一直坚守在基层一线、扎根在群众间。15年的辛勤耕耘,他用真心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近日,记者蹲点站前派出所,跟着“老费”跑小区、访民情、解纠纷、化矛盾,体验“老费”背后的故事。
一次次暖心的走访
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有困难,找老费。”在站前派出所辖区,这是深入人心的一句话,可谓家喻户晓。毫不夸张地说,在辖区百姓眼里,老费俨然成为公安的代名词,110的化身。
2006年,费杰庆从部队转业,可选择的部门有街道、财政等。“家里没人当过兵当过警察,我当了兵,再当回警察,也算是完美了。”因为喜爱,费杰庆决定将公安作为自己后半生的事业来做。
从做社区民警那一天起,他就与群众打成一片。走街串户,爱管“闲事”,东家打架,西家丢东西,哪家需要帮助,只要一声呼叫就能看到老费的身影。
“派出所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我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守护辖区群众是我的责任。”平日里,老费除了日常值班、接处警,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了社区。
这些天,家住金竹苑小区18幢的两户居民一直因为噪音互相闹矛盾。一楼住户向老费反映,二楼日常声音太响影响了她。接到反映后,老费就和其他民警一起上门了,他让同事到二楼穿拖鞋走路和拉桌凳,他自己则在一楼现场体验声音大小,实地感受后,他开始了调解。耐心细心的调解让两户居民都很感动。
金竹苑小区大多居住的是老人和生活较为困难的人,作为老费的管辖范围,老费一有空就会沉到小区,或拉拉家常或帮助老人搬东西上楼,这些小事,老费都努力做到细致入微。患有精神残疾的鲜峰是老费一直牵挂在心的人,鲜峰的父亲年近九十岁,母亲也八十多岁,一家人居住在六十平米的房子里,生活比较困难,老费每隔两天就会上门一次。
采访当天,记者跟随老费一起上门看望鲜峰,一进门,鲜峰的母亲就笑容满面,拍着双手说:“老费真是一家人一样,又来看望我们了。”
老费随即问鲜峰最近几天的生活、工作情况,并叮嘱他要听父母的话,按时吃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鲜峰说:“一定会牢记费警官的话。”
随后,老费又和老两口说:“一定要保重身体,有事可以直接打我电话,我随叫随到。”
暖心的走访让一家人暖意融融。
老费说:“能与群众打交道,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我的内心是充实而又快乐的。”
在他管辖的片区,几乎没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社区里的每一件事情他都了如指掌,每当遇到烦心事,大家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他,老费说,他最幸福的就是听到群众喊他“老费”。
一次次心交心的沟通社区居民露出了满意笑脸
扎根社区的老费对辖区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群众也把他看成自己人,化解辖区群众之间的“小矛盾”就是他的“大任务”。
下社区、值班、高铁站,是老费三点一线的生活。虽是所里的老民警,但他从不要求特殊照顾,总是尽心竭力,任劳任怨。
平日里,老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下社区就摸不到情况”。保证每星期两个半天、一个晚上下社区——这是分局对社区民警的要求,而老费对自己的要求则是,除了值班、办案,尽可能抽出时间“沉”到社区。
马大姐是老费辖区的一个居民。刚接手社区工作时,就有人告诉老费,这是个难缠的主。
马大姐原先是一家企业的工人,因为体制改革,买断工龄下了岗,马大姐自认为安置待遇没有按照有关政策落实,心中很是郁闷,便联合了其他同事进行上访。
初次上门,满脸笑意的老费就遭遇了冷面孔。尴尬的老费并没有气馁,一次又一次地上门。“你有高血压,要注意不要太劳累。凡事都要按一定的程序,找部门也要找准。你这样漫无目的地乱跑,费钱费神,何苦呢?”老费的话句句讲到了马大姐的心坎上。见马大姐的脸色渐渐缓和,老费觉得马大姐是说得通的。
过年过节,老费就拎着水果去马大姐家嘘寒问暖,让马大姐更为感动的是,老费为她外孙女落户跑上跑下。老费说:“我是民警,了解户口办理程序,我代跑帮忙办理,比你自己办理快多了。”
点点滴滴的关心让马大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老费,我不再折腾了。”马大姐向老费表示会通过常规渠道解决问题。
老费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是力所能及符合原则的,我都尽力帮忙解决。工作就是要让群众少一份焦虑和怨气,多一份理解和舒心。”
一次次精准的反诈宣传只为守好群众的“钱袋子”
地理位置特殊、流动人口多、出租房多……近几年,因为电信诈骗案件的时有发生,老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让群众守好自己的“钱袋子”更是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事情。
为了守住群众的“钱袋子”,老费发挥社区民警的优势,聚焦多种宣传形式,不仅在辖区与群众面对面宣传交流,还打入了群众“内部”。
不同人群易遭遇的诈骗类型和手段有所不同,如何让反诈宣传更有针对性,覆盖范围更精准,老费的做法是:建立14个由财务人员、出租房东、小区业主等人员组成的不同类别的微信群,定时定期在群内展开点对点精准宣传,与群众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不久前,站前派出所接到辖区某公司员工肖先生报警。“警察同志,QQ上有人冒充我‘老板’让我转钱,我觉得有点不对劲没有把钱打过去,但是公司的账户信息都发给他们了,不知道会不会有影响?”
当天正好是老费值班,接警后,老费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了解情况。“幸亏前段时间民警入户做反诈宣传,我才有所警觉,没给公司造成损失。”肖先生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春节前夕,徐先生也遭遇了一起典型的冒充“领导”诈骗。徐先生是一名财务,当天他收到了一位自称是其“老板”发来的消息,称自己在外洽谈业务急需打款。“凡通过电话、短信要求转账的都是诈骗!”一听对方说要转账,徐先生心里的弦一下子紧绷了起来,想起了老费曾经的叮嘱,这才避免了损失。
为了做到反诈骗宣传小区人人皆知、单位重点人员皆知,老费还在辖区范围内建立了金竹苑小区居民安全防范群、洪源辖区沿街店面防范群、洪源辖区企业单位负责人、财务人员反诈骗安全群等21个微信群,坚持做到每两日至少一次微信群反诈骗宣传,并通报典型案例。
正是在“老费”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宣讲下,辖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日益增强,诈骗发案率同比下降了21.2%,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群众筑起了一道反诈“防火墙”。
记者手记
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成绩,但社区民警始终站在群众身边。
在老费心里,社区“烦琐小事”就是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他像亲人般守护着一方百姓平安,时刻保障着群众的利益。在老费看来,做好社区民警工作并没有什么妙计和捷径,唯有真诚交心,以心换心。用心服务,终能换来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在蹲点亲历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社区民警在各种事务处理中的刚性和柔性平衡把握。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工作中,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区区小事里都藏着大大智慧。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