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迢迢,婺女觞觞,双星争华,启明婺州大地,1500年前的一缕诗风,叩开了华夏诗风词韵的曙光;金星灼灼,婺女夭夭,双星争华,璀璨婺州大地,千年前的一声咏叹,描画下江城第一楼的风华;金星朗朗,婺女灿灿,双星争华,普照婺州大地,三百年前的一场涅槃铭刻下千古家国心的赤城壮烈……“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座婺州古城里的千古名楼,于历史长河中留下多少佳话。
记者 张苑
气压江城十四州
150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婺江渺渺,一叶风帆款款而来,船头的翩翩公子正是即将上任的东阳郡太守沈约身旁是他的挚友、南朝高僧惠约。二人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许不曾想见,此生此世将于这片土地上留下如何浓墨重彩的笔记。
相传南朝齐隆昌元年(494),时任东阳郡太守沈约建玄畅楼,并作诗《登玄畅楼》:“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炴景烛是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从春和景明,夏风和畅,秋风送爽,直至冬雪皑皑,沈约登楼作组诗,共八首,1804字,首开诗韵风,史称“八咏诗”。楼以诗名,又称“八咏楼”。后玄畅楼曾因避讳更名元畅楼。北宋至道年间(995-997),知州冯伉正式将元畅楼改名为八咏楼。南明隆武二年(1646),兵部尚书朱大典,据楼抗清,壮烈殉国,楼毁。此后八咏楼屡修屡毁,清顺治年间重建。
因此,目前保留的八咏楼为清时建制,共四进,自南向北依次为亭楼、正楼、厅堂、楼屋。八咏楼背南山,望婺江,位于金华城市的中心地区,将自然山水、亭台楼阁、城市面貌融为一体,堪称江南楼观的建筑经典。它的四进建筑,依地势逐级抬高而建造,传说寓意“前低后高,世出英豪”。果不负众望,八咏楼引来了文人墨客、八方英豪。继沈约“八咏诗”后,有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写道:“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又有李清照用点贯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吟咏“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更有赵孟頫等为之落笔挥毫。
任时光更迭,八咏楼屡毁屡建。八咏楼内有《清理宝婺观祖产碑》,记录了道光年间八咏楼及宝婺观的祖产,记载了八咏楼附近田产的面积、位置、租金,八咏楼在历史上是以田养楼,用租金维持八咏楼的日常开销。上面详细的记载了,由于明末,八咏楼所属田产全部归官府所有,使得八咏楼年久失修,到了清代,有人申请重新将田产回归以复兴八咏楼,上面还记载了有一位名叫金舒吕的人,冒称自己是伊祖婆三氏曾向八咏楼捐助田产,结果官府查证他三氏都生于乾隆年间,死于嘉庆年间,而这块地在康熙年间就归为官府,因此是冒领。由于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官府就在重建八咏楼的时候立了这块碑,把田产所在的位置、租金刻在后面,又把田产的名称、数量计算清楚,公开与众。又有《重建宝婺观星君楼碑》,是道光21年八咏楼重修乡绅捐碑。
诗启江城第一楼
“江东之豪,莫强周沈”,沈约出生在豪门世家,祖父沈林子是南朝宋国建威将军。父亲沈璞是时任淮南太守。沈约本人历经宋、齐、梁三朝,齐梁禅代之际辅佐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沈约素通诗、词、赋,创“永明体”,诗作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为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又作《四声谱》,对古四声进行有效的归类,完成了从较为自由的“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八咏诗”就是代表作。
《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悯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这八首诗从江城第一楼的视角,展现了东阳郡的四季美景,日月风华。
某个明月朗照的夜晚,沈约登楼望明月,“望秋月,秋月光如练。照曜三爵台,徘徊九华殿。九华瑇瑁梁,华榱与璧珰。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凝华入黼帐,清辉悬洞房……”八咏楼前八咏滩,八咏滩前白月光,将近水而立的八咏楼披上了一抹清辉,和着皎洁的明月在一汪江水中幻化出的空灵的镜像,让楼台上的诗人忽有飘然欲仙之感,脚下的八咏楼随之登临仙境。忽而,一声鹤鸣打破了海市蜃楼一般的幻境,“闻夜鹤,夜鹤叫南池。对此孤明月,临风振羽仪。伊吾人之菲薄,无赋命之天爵。抱局促之短怀,随冬春而哀乐。懿海上之惊凫,伤云间之离鹤。离鹤昔未离,迥发天北垂。忽值疾风起,暂下昆明池……”
春来万物生,“临春风,春风起春树。游丝暧如网,落花雰似雾。先泛天渊池,还过细柳枝。蝶逢飞摇扬,燕值羽参池……”斗转星移,寒风瑟瑟,梧桐叶落,“悲落桐,落桐早霜露。燕至叶未抽,鸿来枝已素。本出龙门山,长枝仰刺天。上峯百丈绝,下趾万寻悬。幽根已盘结,孤枝复危绝。初不照光景,终年负霜雪。自顾无羽仪,不愿生曲池。芬芳本自乏,华实无可施。匠者特留眄,王孙少见之……”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这座婺江之畔的古韵诗楼以清风明月、日暮朝霞消解着这位士大夫于谪守岁月中的失忆,沈约也用他的绝世才华和喜怒哀乐浇灌着这座江畔小楼的性灵光滑。
淳熙十四年(1187)时任知州李彦颖将八咏楼向东扩建,将沈约的八咏诗刻于石碑,唐仲友作《续八咏》,并在《续八咏》的序里记述了这件事。从此,唐仲友的《续八咏》与五百多年前沈约的《八咏》互相应和,成就了八咏楼的又一佳话。
古今沙场真英雄
金华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屹立在古城门边的八咏楼恰似一位年迈的老者,见证了古城兴衰的腥风血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千年以后,很多人记住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吟咏八咏楼的开阔通达、气韵磅礴,却不解她面对国运衰微、不得已颠沛流离的无奈和悲愤。
“身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是一位温婉如水的女子,却有着刚烈如酒的灵魂。相传1134年秋,李清照辗转金华投奔赵明诚妹婿李擢,寄居在酒坊巷一位陈氏家中,闲来无事便研究起了闺房雅趣“打马棋”,并作《打马图经序》,创新“易安马”的打法,在每个打马名目下都附上了词,并在《打马图经序》中道: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易安居士也。”
传说打马棋的玩法有点类似于飞行棋。每个人手里有二十匹马。开局行走一般从赤岸驿开始,到尚乘局结束,玩家顺序一次掷三个骰子出马,投出的数量就是马行走的步数,可以同时给一匹马走,也可以把步数分几匹马分开走。这些关卡被称作为窝,马落入窝中是不会被打的。但是有两个窝让玩家又爱又恨,函谷关是要集齐十匹马才能继续前进,之后他的棋子都可以自由出入函谷关。飞龙院则是要二十匹马才能前行。打马是游戏的关键,后面上来的玩家只要数量大于等于前面的玩家,就可以把前面玩家的马踢掉回归原位。
李清照还写下了打马赋,开篇描述的是博弈的激情与豪气,以及棋局恢宏的场面,中篇描写的是双方交战的场景,多用比喻和典故,下篇,李清照借题发挥,“木兰横戈好女子”,“但愿相将过淮水”,表达向往木兰从军一样,北伐金人的志气。
六百年后,城门危矣,八咏楼前,另一位刚烈如酒的沙场英雄选择与之共存亡。朱大典在清军入关时,领导浙西的抗清力量,将清军拒之门外3个多月。由于明军在朱大典指挥下凭金华府城顽抗,博洛不得不从杭州调来红衣大炮,清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猛攻了二十天,朱大典与城内残存的士兵弹尽粮绝,却仍誓不投降。清顺治三年(1646),朱大典带领家属和亲信将校来到八咏楼前的火药库,将自己用绳索捆在火药桶上,然后点燃了引线,壮烈成仁。八咏楼也被炸毁。
如今,八咏楼内还保存着朱大典碑,正面是朱大典像,背面是立碑的过程。道光癸卯年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金华县学训导朱荣撰文,永康县丞吴廷康书写。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吴廷康奉旨赴永康上任,路过下溪滩,那里世代聚居着朱大典的后裔,从那里搜寻到朱大典的遗像。他在修建了忠烈祠的时候,把临摹好的朱大典遗像供奉在里面。清政府感叹其忠烈,为他立碑,受百姓供奉。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