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新春走基层

年味浓浓,这指尖上的古婺婚俗

2023-01-06 09:03:1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在古婺金华,年味是一片片的香肠落入热气腾腾的金华煲,是高高挂的红灯笼掩映着万年红的春联,是手工匠人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温暖了屋棱下悬着的迢迢冰凌,也是月老下凡间牵起的万千红丝线。春节走亲,几家亲戚难得聚首,总会聊起诸如“东家有好女,名作秦罗敷”,“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云云,四下闻弦知雅意,几番明言暗话的回合,便心下了然。旧时金华,男女嫁娶,只筹备至少需要一年,各色能工巧匠,各显身手,帮着一对新人成个小家,而年关就成了两家礼尚往来、情谊交流的重要契机。这源远流长的古婺婚俗便如是丝丝入扣,融进了千家万户的烟火岁月中。

  糕点联情意

  糕点在金华,不只是吃食,更寄寓了一份浓浓情意,代言了金华人的古今多少话。

  “店设于金华梅花门外,家住徐店……”一方雕版刻印见证了雅畈“董裕成号”的赢商过往。辗转四代人,一个多世纪,“董裕成号”早已开到了金华市区。每逢年关,吴进和董锡媛总要回到雅畈老家,为乡邻做一屉糕。

  金华糕点品类繁多,传有一百四十多种,传承至今仅四十余款。春酥、夏糕、秋片、冬糖,每一盒糕点里都承载着金华人对一个时令的理解,坚守的一套礼制,和对亲友的一份情意。

  旧时,金华婚俗离不开金华糕点。男女方但凡定了亲,每逢中秋端午,或是年关,男方家总要带上应景的糕点去拜会女方家堂上人。第二年成婚后,女方家总要在腊月二十后用陶罐装上各色年糖,到男方家,看望女儿,拜会亲家人。

  来来往往之间,两家人借着金华糕点熟络起来,把尊重与甜蜜互相传递。

  金华传统糕点中,有一款名叫“寸斤糖”的,意在劝诫食客“寸金难买寸光阴”。

  有一款叫“连环酥”的,似是两个等半径圆形糕饼粘合在一起,是旧时男方到女方家提亲时必备的手礼,寓意永结同心。

  有一款叫“红回回”的,呈方形,面上一抹万年红,纵横几道浅浅的刀印,是女儿出嫁后回娘家省亲,娘家人交给女儿带回夫家的糕点,划下一道将断未断的线,暗语女儿虽已出阁,却与娘家藕断丝连,娘家人时常挂念,也以此寄语女儿常回家看看。

  金华人看遍了西点的纷繁多姿,如今在心里漾起一份返璞归真的素心情怀。金华糕点也在这年关,重回了金华百姓家。

  丝缕知暖意

  在古婺金华,流传着这样的婚俗:女儿家出嫁,娘家定要准备合欢被,被子越多越好,厚厚薄薄的被子,盖住了流年四季,温暖了漫长的一辈子;这被子的条数必是双数,寓意这辈子好事成双。于是乎,长久以来,弹棉花的匠人便与古婺婚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寒冬的清晨,棉花匠人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称好十斤棉花,全倒在大床上,再“穿”上弹棉花的全套行头。一根缠着线的杉木棍握于左手掌心,木棍顶端呈弯刀形,线条一圈一圈,从木棍向外的一头延伸开去,与身后高高翘起的“半根竹匾”梢相连,“竹匾”被背在身后,向下的一端由一根粗布带紧紧系在腰上。

  老匠人摊出棉花,随着右手小锤一起一落,左手棉花弦发出和谐的鸣响,朵朵雪白的棉花陆续被夹带进来,几经快速弹压,未被压缩,反而忽地膨胀开来,瞬间“长大”,吐出缕缕“花絮”,“开”出“漫天飞雪”。“砰砰砰”、“砰砰砰”……棉花弹与棉花,在这一来二去的博弈中,丝丝棉絮被最大限度地拉伸,而后彼此粘连,从声声弹奏中绵延出与木棍等宽方方整整的一片片,长度也大抵相仿。如此循环往复,一边棉花逐渐变少,另一边棉絮越垒越高,直至大床上最后一堆棉花消失。

  掸去大床上残余的飞絮,便将身旁的棉絮片一一取下来,堆叠出颇为规整的棉被雏形,铺满整张大床,眼前瞬间一片“白雪皑皑”。说着,老师傅又操起“棉花琴”节奏明快地“弹”起来,一片一片,一层一层,被细密编织,“皑皑白雪”此起彼伏,来回四、五圈之后,十斤重的棉花由无数轻丝飘絮彼此粘连而成一体。

  紧接着便到了“拉纱”环节,“整床棉被的纱线没有一个结。一人放线,一人牵过线头用一指压于被角处,压着牵过来,线就黏在絮上了,纱也是棉花做的。弹棉花匠人将线沿对角线拉伸,在靠近自己的一头再次固定,而后继续放线抛给对面的人,只要线不断,师徒俩便会如此互相传递下去,双对角,横向,纵向,直到疏密均匀的纱线覆盖整个上表面。一个形似老式木桶盖的棉絮盘放在棉被上,一圈一圈轻轻地转,多余的颗粒就会掉出来,纱线和棉絮也会贴合得非常紧密。

  随后,棉花匠人取出各色开司米棉线,开始编织各式图案,“这是人家定做的喜被,红双喜字是少不了的,还有千年青,越睡越年轻,大家都喜欢,有时间我就给他们多做些,好看,人家喜欢,被套包着看不着,但心里高兴。”并蒂莲花、共舞双碟等皆是老匠人手下的绝妙之笔。附上花色图案,再拉上一层纱,再用棉絮盘滚压平整,一床新被就算大功告成了。

  新人盖新被,长歌暖浮生。温暖的棉被寄予了父母家人诚挚的祈愿,陪伴着小女儿走过岁月风霜,穿过人间哀乐,迎来子孙满堂,直到白发苍苍。

  新器启良辰

  旧时,各家请木工、漆工师傅上门,多是因为婚嫁之仪或乔迁之喜将近。崭新的家具是美好新生活的开始。没有机械化量产,一切的手作都显得弥足珍贵。师傅上门做活儿,好比做一件作品,想的是让人家用一辈子。

  活儿多,时间紧,木工师傅和漆工师傅手头总会备上一个小本子,合计好时间,按各家的好日子做好排期。木工师傅刚在新郎家做好木床、衣柜等大件,漆工师傅就赶着来报到,木工师傅又匆匆赶去做新娘的床头柜、书柜、圆桌等小件,漆工师傅随后赶来张罗这些喜庆嫁妆。

  自鲁班时起,精妙的木制品就在华夏先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日常所见的榫卯结构到玄之又玄的机关术,五花八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何故?传统木匠,个人有个人的长处,木料有木料的特点,在碰撞之下,或灵光一闪,或偷师学艺,幻化出千奇百怪的作品。有名声的师傅还会在木器上留下落款,以作标记。再论中国传统漆画以大漆作画,在绘画原理及手法上与西方油画异曲同工,却在工艺上有其卓越之处,单论打底一项,就要刷一道,晾干一层,如此反复,直至刷出如婴儿皮肤一般的温润滑嫩。在绘画元素的取材上,中国漆画多展现传统民间故事,装饰手法多借鉴剪纸花纹,虚实相生,煞有意趣。

  年关将至,主人家总是越发催促得紧。两家借着年糖互相走动,一看物件准备妥当,便开始发喜帖、备喜糖,张罗婚礼事宜。婚礼当日,两家物件往婚房里一放,便是珠联璧合的一整套。旧时手艺人受尊敬,木工和漆工师傅必是婚礼上必请的。两家人看了欢喜,一块块年糖塞进师傅们的手里,让他们吃在嘴里,也甜在了心里。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