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赛赛斗牛祈祥瑞

2023-04-14 08:51:1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千年民俗

  斗牛是一项广泛流传于金华地区的民间娱乐活动。区别于西班牙斗牛,金华斗牛为牛与牛斗。活动当日,耕牛身披华服,头插彩旗出场,由主人和壮士护送进入斗牛场。两牛角斗,怒目圆睁,你来我往,各尽所能。待胜负已定,遂用牛梯将牛分开,场面精彩,但不致造成伤亡,影响农耕,因此也被称作“东方文明之斗牛”。

  王廷扬在《斗牛歌》道明了金华斗牛民俗的由来。金华属越地,几经诸侯割据,屡遭铁骑蹂躏,角斗成为长期盛行于这片土地上的民俗。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五谷丰登是农民最深切的生存祈盼,生性好斗的耕牛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于是,祈求保稻的风俗应运而生。

  从王廷扬的记述可知,金东一带所娱之神为邢公大帝。南宋时,赤松山口邢氏多出权臣,与皇家多有联姻。邢公大帝的人物原型即邢氏先祖邢植。相传邢公力大无比,有志于建功立业,遂报考武举,却因此而英年殒命。他在临终时立誓,愿死后造福百姓,护佑安宁。在其死后出现种种怪异故事,其中尤以邢公助力百姓抗击蝗灾的故事最为有名。邢公也因此成了当地保丰收的神。人们将其供奉于紫岩殿,并于稻穗将熟又未及收割之时在殿前举办保稻节,组织斗牛等活动。

  然而,有关斗牛风俗的起源,在婺城区雅畈镇,民间还流传着诸多版本,并在传承中有所体现。

  有说,雅畈这一带有群山形似白鹅,“白鹅”昂首处有古寺一座,名“铜山寺”,寺中供奉有白鹅仙师,白鹅仙师名“八宝”,守护群山八方沃土,亦即山下雅桑园、竹园、张麻等八个自然村。农历十月二十六乃白鹅仙师凡世生辰,当地百姓为表庆贺,遂在“仙师眼下”即铜山寺下搭台唱戏,围场斗牛,行贺寿礼,沿袭千年,而成礼俗。

  另说,上古时积道山神与八宝山神角斗,大战数百回合,八宝山神得胜,当地百姓以“斗牛”仪式纪念那场旷古的胜利,世代传袭。

  而另一版本或与史料记载更为接近。三国时,婺州一带乃吴国疆土,传说当年孙权为犒赏将士,颂威猛善战之功德,承吴越尚武之风,首创“斗牛”赛事。

  目前为止,在史料考证中,“斗牛”礼俗最早出现的时间可追溯到唐代,见于唐时戴嵩《斗牛图》。该作品真迹目前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为戴嵩于婺州任推官时所作。此外,据《旧唐书》载,唐德宗时期,“斗牛”活动空前鼎盛,“斗牛”活动为祭神礼,斗牛亦被视作“神兽”,不宜用于农耕劳作。斗牛数量激增,耕牛所剩无几,由此影响了农耕,伤了立国之本,被当时朝廷禁止。

  吴越遗风

  在《斗牛歌》的序言中,王廷扬这样写道:“金华斗牛之风,相传始于赵宋明道间,胡正惠公则奏免衢婺身丁钱,身丁钱者肇自马埜计口授盐而令纳钱,后遂不给盐而纳钱。如故钱镠效尤无申说者六十余年之弊政,至此始革。今金华、永康、义乌、浦江四邑斗牛之风特盛。金华之东华、东震两乡,兼祀邢公,公讳植,云以烧炭为生,不知有何功德于民,相传种种神异,多属齐东野人之语,搢绅先生难言之。各村分畜数十头,除农忙寒暑外,十日或八日一斗。每日饲以大麦四斤至六斤,庞大肥腯需缓不任耕。斗之日饲以人参、鸡蛋、白糖之属,饮之醇酒使奋迅勇往,期以克敌。是日,亲朋往观者咸至其家,主人具酒食相款。满一年谓之一案,中人之家往往破产,蓋陋俗亦蛮俗也。胡子健中游金华之山,观斗牛大奇之,颇怪县志少所记载,志言始于赵宋略而不详,殆以陋俗不足记耳。诗歌惟邑人方元鲲观村社用韩孟联句斗鸡诗韵一首,岂以斗牛为耻而挟韩孟以自重耶。友人刘子仲彝好吟咏,曩任金华法院推事,曾以斗牛歌寄示。方、刘二诗多写斗状于讽诫之义尚微,时内战正酣,喟然作此即步仲彝韵,兹述旧闻,叙其始末,录呈健中请一览教之。”

  由此可见,该习俗相传起源于北宋明道年间,至清末民初尤为兴盛,甚至脱离保稻的初衷,产生畸变,催生了当时博彩业的发展。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金华斗牛与耕牛的选养已出现明确区分。斗牛之选养十分讲究,要选颈短、峰高、后身短小,生性凶悍的“黄牯牛”。平时教以斗法,经常训练,使之善斗。人们还会根据身体特征给牛命名,如“黄双牙”“铁榔头”“乌龙挂”“英雄挂”等。金东区塘雅乡有一斗牛,首次出征时,屡次受挫,被对手逼入绝境,却于千钧一发之际,牛性大发,绝地反击,一举获胜。故得名“腰山”,后屡斗屡胜,名震八乡数十载,价值千金。

  斗牛给主人带来莫大的荣誉,牛主人对斗牛的护理极其精细、热天有牧童为其打扇、驱蚊降温、甚至还会为其挂蚊帐。饲以优质草料,另加麦、豆等精粮。角斗前喂以鸡蛋、桂圆酒、人参汤。买卖斗牛时,买卖双方俨若结亲。买主、卖主互称“牛亲家”,称卖方牧童为“牛大舅”。买卖仪式隆重,酷似嫁娶新娘,另有旗架、牛梯等斗牛所用配件随牛陪嫁,制作精良。

  非遗传承

  斗牛民俗传千年,尤在婺城区雅畈传承有序。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每逢元宵、端午、中秋及白鹅仙师诞辰,铜山斗牛场都会举行一次“斗牛”活动,后因物质匮乏等原因中止。1992年,“斗牛”民俗复兴,延续至今,活动就在村中水田里举行。2004年,雅畈新建铜山斗牛场,后数次修缮。

  入场角斗前,每头斗牛都会吃下主人为之准备的8至10个生鸡蛋和1斤黄酒。据说,这是为牛助兴,让牛更加威猛善战。斗牛喝下烈酒后,就开始“哞哞”叫唤,让旁人不敢近前。第一组入场的两头牛还会被主人精心装扮,在牛角上捆上长长的两对须,配上一对大牛眼,说不上是喜感还是狰狞。

  牛的脾气出了名的倔,却也千牛千相,性格迥异。如此交锋,让斗牛现场拉锯无数,精彩不断。

  第一对斗牛选手大抵都是不温不火的性子,斗起来仿佛在跳交际舞,一个前进两步,另一个就配合地后退两步,你一拍,我一拍,轮着来。牛不着急,磨的是看台上人的性子。

  紧跟着的第二对多是一样的火爆脾气。赛场上刚一会面,就较真上了,让看台上的人一下目光灼灼,起了兴致。一个正面冲过来,一个就迎面顶了上去,一个正面角逐,另一个见形势不利,迅速转而侧面进攻,如此僵持,引得看台上的人跟着紧张起来,发出阵阵“嗷嗷”声。很快,两头牛的牛角处出现了明显血痕,这时,拆牛手拿着牛架来到两头牛身边。但任拆牛手如何软硬兼施,两头牛依旧躲开旁人自顾自角斗。两头斗牛若是被劝解得不耐烦,还会忽地在赛场上奔跑起来,牛和牛的较量进而转为人与牛的PK赛。两名拆牛手追上牛,动作娴熟地抱住牛的脖颈不放手,牛跑了两圈,总算气力耗尽,停了下来。两名拆牛手各拽一根缰绳,拍拍牛耳,略作安抚,才唤来牛主人,将牛领回。

  后续的比赛中,偶有斗牛也许是初次上阵,刚在场上玩了一会儿就当起了“逃兵”,对手却趁胜追击,不肯罢休,可也是莽牛一枚,终是眼大无神,只顾自拱起脑袋往对手方向撞,不巧对方已掉头跑了,结果直顶上牛屁股,引得众人捧腹大笑。

  据了解,婺城区雅畈镇成立了斗牛协会,有会员十余人,多为退休老人,口口相传着斗牛民俗,组织着一场场斗牛活动,言传身教培养着一代代拆牛手。据介绍,目前,斗牛习俗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有非遗传承人若干名。各级非遗中心为推动非遗传承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雅畈镇当地也通过文旅融合,将“斗牛”民俗融入节庆活动,既推动了“斗牛”等在地文化的传播,也让“斗牛”成为一项重要的引流项目,带动了周边文化经济的发展。此外,“斗牛”还引入现代广告及电视业运营模式,通过企业赞助等方式,支撑了“斗牛”赛事的延续,也将“斗牛”的观看流量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

  照片由雅畈镇政府提供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