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经世繁华 婺里山乡

2023-08-11 08:41:1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记者张苑

  在婺城的乡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雅畈不是乡里,安地不是山里。”在人们出行多靠水路的年代,雅畈与安地是两处特殊的存在。雅畈老街坐落于金华南面,武义江边,原是永康、武义等县出入金华府必经之路。恰是这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造就了雅畈老街的经世繁华。而安地人依托早期发达的水路和陆路交通,实现了山货与外来商品之间的频繁贸易,发展出璀璨的文明。

  水路通达,孕育一线码头市井

  旧时,金华人穿过西市街的熙熙攘攘,在小码头顺手寻了个新鲜玩意儿,叫一个船家,乘一叶舴艋舟,飘飘荡荡到对岸的雅畈吃茶去。那里另有一派繁华市井,一群卧虎藏龙之辈。

  早年,永康、武义所产的农作物、木炭、木材及竹制品等,由陆路、水路经雅畈运到金华府,浙江下三府(杭、嘉、湖)的船只也在芳田埠头、孟宅埠头、雅畈(二村)埠头(大桥头)停靠。往来商贾无数,聚集了金华城、永康、武义人来此经商,货物吞吐量越来越大。货物装卸需要劳力,长期的大量劳力需求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稳定就业。于是,码头附近的田畈上,劳工们搭起了一个个茅草铺,以求遮风避雨。因此,这里得了个“瓦畈”的称呼。码头风雨,瞬息万变,每天都有人从一贫如洗到一夜暴富,也有人从人生巅峰跌入谷底。茅草屋旁,渐渐有人发家致富,盖起了厅堂。

  自宋代起,雅畈老街上开始陆续出现大型厅堂建筑,清代时竟出现过“七十二大名厅”排行榜,如今三里长街留存厅堂规模之大,气势之磅礴,仍令来往过客为之惊叹。

  雅畈老街东西走向,呈弯曲的“龙头鱼尾”状,从村口“青龙头”沿村到西桥即是上街,也是老街最繁华之地段。传说两侧商铺林立,商铺之间排列十分紧密,各式店铺定位明晰,配置完善,店家用自己的名字给店铺命名,自有一番约定俗成的诚信氛围。

  入夜,船舶靠了岸,雅畈老街上,大店点汽灯,小店点上几盏煤油灯,茶馆客栈里道情、说书引来阵阵喝彩,小镇仿佛成了“不夜城”。至午夜,人声渐息,新开原、恒源等数家颇具规模的南货店里却开始闹腾起来,店主每日从别处买来数车的货物,要赶在开市之前把货物上架。

  沿水而居,最不缺的就是水产。各家酒店茶馆门前常摆有十多只鱼篓,内盛青鱼、鲤鱼、鲢鱼、鳗鱼、黄鳝、鲶鱼、泥鳅、龟鳖、螃蟹等应有尽有,附近亦有菜农挑来新鲜蔬菜依次摆开,沿街叫卖,吸引顾客前来购买,日日集市,直至晌午才散去。

  由码头上的繁华市井发展而来的古村建制,最关注的是四通八达。于是,雅畈老街由一条前街和一条后街组成,前街分上、下街。前、后街之间多小巷。一条长街里,五湖四海皆有,三教九流不缺。这样的氛围最能催生各路英雄。于是乎,雅畈的街头巷尾,流传下诸如只肯施药的名医、有盖世武功的大隐士、愿收假币的大商铺等等故事。抗战期间,一场大火烧尽了雅畈一条街。空悲叹,幸有最具代表性的七家厅保存完整。

  青山绿水,滋养一片膏腴之地

  一条三里长街,一面山水一面楼房,安地人调侃这里是“火腿村”、“猪肚村”。古往今来,这里都是一片膏腴之地,一方青山碧水,既能靠山吃山,也能靠水吃水。

  1700多年前,先后有石、林两姓族人迁居于此,然辗转至今,石氏未得繁衍,林姓亦仅余一家,而于1112年前移居而来的申姓氏族却丁财两旺,到现在已37代,成为安地村的主姓。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五代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申姓先祖申寒(公元908~986年),字守,定居在上甘口。申寒的第九世孙申焱生于南宋淳祐六年,后于上甘口村析出,择地而居。他见安地两面青山,中间广阔平坦,山垅长而深幽,山涧流水清澈明亮,就定居下来,取村名为“安地”,意在平安生活的福地。

  这一处小村,竟有客姓120多个,分别来自5个民族,且民风淳朴,彼此往来友好,关系融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凡来到安地村的人都会被这里澄澈的山水冲淡了脾气,变得平静而亲和。外乡人来到这里,身无分文,何以谋生?当地人就会指点他上山砍柴,卖了柴火,得了铜钱,就能安居乐业,山上柴火多,大家不争不抢,谁也不碍着谁,各自凭力气吃饭,彼此相安无事。山里春笋、冬笋、雷笋、月月笋日日都有,春天有苦野菜、马兰头、苋菜,夏天有野芝麻、蕨菜,秋季有各色野果,即使来不及耕种,春挖野菜秋采果、砍柴搭上茅草屋便可有温饱生活,水里鱼虾、山中野味更可调剂伙食。于是,越来越多的外乡人喜欢上了这里的“好营生”,略站稳脚跟,便把亲属家眷接来定居。

  不长时间,越来越多的外乡人就成了本地人,来到这里便很少再出去,但都愿意把来自天南地北的姑娘娶回家,据说最远的来自牡丹江,是个朝鲜族姑娘,新疆、云南直至毗邻的安徽、江西,各处来的都有。

  天南地北的人汇聚起各处的才智,越发懂得享受这山水赐予的恩惠,挖笋制笋干,采野生猕猴桃泡酒,摘桂花揉进糕点,逮野兔炒了做菜,捞小溪鱼烧了上桌……用村里人的话说,是“口袋里钱不多,但日子很好过”。

  《申氏族谱》载,公元930~950年间,适逢战乱,民不聊生,申氏太祖率族人自中原河南、山东等地迁居江苏避难,后28岁的申氏先祖申寒只身南下至婺州,最初居于项村山区高塘一带,往来高塘与上甘口(当时称山岗口)之间,伐薪烧炭南山中,经营竹炭生意,却也不似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那般凄苦。申寒终觉山岗口一带甚为宜居,青龙山与龙珠山各居一侧,中间一线供山泉经过,水势汹涌,气韵不凡,甚为壮观;两山顶峰绵延相连,形似双龙戏珠,甚有灵气;且居于山水之间,伐薪烧炭、泛舟出行、开荒耕种皆十分便利。但在古时,乔迁毕竟是大事,申寒便与天地赌了一把,在上岗口抽出挑担的棍棒,扦入土中,结果第二年枯树重生,抽出了绿芽,于是,申氏移居上甘口,而后繁衍扩散于周边村落,迄今为止,临近有申氏居住的自然村就有58个。

  后申寒的第九世孙申焱移居安地村。如今,安地村依旧保留着前街、后街的基本构造,且多处古宅保留完好。其中一处明末故居中,两尊石狮子造型精致,粗壮的屋梁上雕满白莲花,马腿上成双成对的雕饰蝙蝠、小鹿、寿桃、喜鹊寓意“福禄寿喜”之祥兆,窗棂皆为镂空雕,屋内保留着古人百年不朽的排水系统。

  照片由婺城区雅畈镇、安地镇、陆建富提供

责任编辑:许珂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