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兴衰史,才子佳人缠绵思。悲欢离合凡间事,尽从婺剧草台知。”婺剧四百年,四季轮回的古婺街巷,代代梨园人在翻新了又斑驳的戏台上,咿咿呀呀,唱尽了天上凡间事,游子家国心。长久以来,婺剧艺术的不断完善,影响了徽戏的发展,后“徽戏进京”,直接催生了京剧。那么,你可知在婺剧发展的源头,在婺戏声声的故乡,还世世代代流传着吴农软语的段段声腔,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在婺城民间艺术的锦绣长卷之上。
高腔唱花房
在位于婺城西北角的罗店镇西吴联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声腔,当地人称之为“西吴高腔”,是婺剧的鼻祖。据村中老人介绍,旧时村中孩童,年至八九,便要学唱高腔,每逢祭花神,一众花童咿咿呀呀,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据介绍,明朝初年,江西弋阳腔和海盐腔流入金衢盆地一带,随后便与该地区的婚丧嫁娶等风俗民情相结合而形成了西吴高腔,并迅速向周边地区传播开来。西吴村中屡开科班,较早地与昆腔、乱弹组合为“三合班”,常以“品玉”为名,如戏班主姓张,则命名为“张品玉”,演出剧目有《平征东》《古城会》《白鹦哥》》《鲤鱼记》等。
通过对西吴高腔现存传统剧目的考察发现,绝大部分是流行于明代嘉靖年间或其以前的古南戏,故此西吴高腔形成最迟应不晚于明代嘉靖年间,被称作南戏的“活化石”。
西吴高腔与其它高腔基本相似,以“一人启唱,众人接腔”构成腔句,以腔句组合成唱段。不比西安高腔的高亢浑厚,西吴高腔俨然生于芙蓉峰下的山歌小调,质朴玩转似那邻家美人纤纤绕指柔。
清代以后,西吴高腔逐渐增加了乐器伴奏,除传统的小锣,以笛为主,其它场头音乐、做介音乐等器乐以及乐队人员、乐器配置与其它声腔基本一致。道光时期,昆腔和乱弹兴起,西吴高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日趋衰落。日寇入侵金衢以后,最后一个西吴高腔专业戏班被迫歇业。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与戏曲艺术碰撞的影响下,西吴高腔作为金华当地最古老的高腔之一,被吸纳融合成为婺剧的重要声腔,活跃于戏剧舞台,尤以表现回忆性叙事最为多见。目前,西吴高腔也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木偶戏高堂
每逢秋后,在位于婺城西南山区的沙畈乡银坑村,一台台由婺剧大戏衍生的木偶戏便与当地的祭祀礼俗一同揭开了大幕。
内绣鸳鸯,妙龙配凤凰。胡琴“咿咿呀呀”走起,唢呐声声匆匆跟上。且见一妙龄女子新娘模样,两根脚线前后牵引,便亦步亦趋,宛若凌波微步,款款出场。孙氏公主名尚香,九龙凤冠头上戴,父王孙坚去世早,王兄孙权掌江山。周郎为解孙侯忧,美人一计取荆州。吟唱间,那美人甩一甩水袖,身形几番辗转,似嗔似怨。
幕布一翻,故事转场。刘备与保驾大将赵子龙行到前来。东吴准姑爷刘备当真是“方面大耳,猿臂过膝”,天子气派。刘备年长五十上,摇摇摆摆做新郎。手傍两鬓用目看,两廊刀枪白如霜。四线一牵,那木偶人果真倏然抬手作遥望状,稍稍一提,那刘备随即调转身来,两根耳线一摆,就见他顾盼左右,作犹豫状,终是侧向赵子龙,挥一挥衣袖。两根脚线稍稍大幅摆将起来,那赵子龙便大步走到了刘备跟前。二人一来一往,商量起来。一道“此乃周郎阴谋计,保驾孤王归自乡”;一道“兄今大胆上楼去,子龙保驾定无妨”……如此云云,好不滑稽。瞅了半晌,不见木偶人朱唇亲启,连珠妙语从何而来?原来是那幕后操纵木偶的艺人,一人饰一角,手操肢体,口对唱词,似与唱双簧无异。可论及源起,这木偶戏少说也比那双簧早了一千多年。
银坑木偶戏用的是提线木偶,提线木偶是中国传统木偶戏道具中的一种。顾名思义,是以纤纤细线牵引木偶模拟人物百般情态,上演剧情。每个木偶身上的细线少则8根,多则12根,全系在一条长约十厘米,宽不过两三厘米的条形薄竹片上。通常,木偶有左右各一根耳线,牵引摇摆;左右手臂各一根手线,右手掌心另有一根细线,木偶抬手指示,或是舞刀弄剑,全靠它;木偶后脑勺和脊椎中部各有一线,以引导它磕头跪拜;脚尖处各有一根脚线,以牵引它行走;有时两个眼窝里安的是活动眼珠子,上面各系着一根丝线,或怒目圆睁,或暗送秋波,全在这一丝眼线的掌握里。真可谓,众生万象一线牵。
近数百年间,银坑木偶戏受婺剧影响较大,婺剧剧本《判九龙》、《三忍图》、《龙凤钗》、《耕力山》等等,都成了银坑木偶戏的经典剧目。此外,银坑村地处金丽交界,银坑木偶戏艺人也于百年中游走周边各地,令生长着婺剧基因的木偶戏广为流传。至今,武义乃至丽水一带木偶戏剧目中亦多见婺剧曲目。
魁星点状元
春节的庙会,秋后的晒场,抑或是赶上元宵等传统节日、祝寿庆生等重要日子,婺州人家总爱请来戏班子上门演上几天。吸引十里八乡的人们赶来看戏。在正戏唱响之前,总会请来魁星舞蹈祈福。大人们纷纷抱着自家孩子上台,问魁星讨个吉祥。
据悉,跳魁星流行于吴越各地,以浙西最为广泛。大多活跃于灯节,随上灯而始,落灯而止,元宵节则是通宵达旦,有些地方年三十夜、大年初一及春秋两次祭孔仪式也要表演。跳魁星由小花脸(三花脸)一人表演。小花脸头戴无发有角、面型奇特的头盔,身着绿衣红裤的“田鸡衣”(魁星衣),左手捧墨斗,右手执朱笔,在魁星锣伴奏下,在后台“魁星出华堂,提笔写文章,麒麟生贵子,必中状元郎”“一点状元、二点榜眼、三点探花”等喊声中,走矮子步上场进行表演。跳魁星全舞以魁星步贯串,以跳为主,加入跌、打、滚、翻等,表演“捕榜文”“转踢点魁、扣墨点魁”“看、点、玩状元帽”等一系列动作。2007年6月,跳魁星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