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晓芬)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在婺城区蒋堂镇洪村,连片晚稻随风起伏,长势喜人。正在田埂边查看晚稻长势的种粮大户李光明一脸喜悦。
“借助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去年晚稻亩产达到500公斤;今年连着多天高温,灌溉用水不用愁,看这长势,再等40天左右就可以收割了,预计又是大丰收。”李光明说。
去年,婺城区实施蒋堂镇洪村等3村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李光明有200多亩耕地纳入其中。通过整治项目,原来一二亩的小田,变身六七亩的大田,加上农田基础设施的提升,他种粮的机械化程度更高了,丰收也更有保障。
据了解,蒋堂镇洪村等3村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于去年底验收,项目范围内完成耕地功能恢复24余公顷,形成连片耕地115余公顷。
如今,走在洪村的田野上,放眼望去,田块规整如方,道路笔直成行,水渠纵横成网,一幅阡陌纵横、生机勃勃的画卷徐徐展开。“通过土地整治,打通了田块间的沟渠路网,昔日‘边角田’变成‘希望田’,让种粮提质增效走上‘快车道’。”蒋堂镇农业线干部说。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婺城区与不少地方一样,曾经面临着耕地碎片零星,田块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优势的问题。同时,耕地的碎片化还影响了机械化作业的推进,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改变,源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婺城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要求,坚持高位推进,强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统筹、片区引领、创新变革”,为婺城高质量发展拓空间增后劲。与此同时,婺城的农田在悄然变形,“巴掌田”“斗笠田”减少了,成方连片的“大田”增加了,土地集中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稳步提升。
今年2月,婺城区白龙桥镇等四个乡镇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省级批准实施,为婺城区首个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涉及白龙桥镇、蒋堂镇、琅琊镇、长山乡4个乡镇的74个村,面积291平方公里,实施后将补充耕地1976亩,建成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域3.47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7334亩,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219亩。“目前,该项目部分已完成验收,部分正有序推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婺城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精神,浙江省率先提出了“多田套合”新概念。婺城区发挥土地综合整治专班力量,组建“多田套合”工作小组,以问题为导向推出《婺城区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探索以国资平台为实施主体,多渠道争取资金的运作模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已完成“多田套合”面积3000亩,完成率85.7%,“多田套合”率位居全市前列。
事实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但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农业生产质效的重要抓手,也是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平台。通过全要素盘活土地资源,婺城区全面挖掘项目所在区域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价值,全力实现零星耕地集中连片、低效工业集聚改造、村庄风貌整治提升,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婺城区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小并大、短变长、弯取直等田块整治措施,将错落分布的“小田”整合成方正平整的“大田”,零星耕地集中连片后,平整了土地,提升了基础设施,真正让“粮田”变成“良田”,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针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婺城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不断推动改革走深走实,让改革惠及更多农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