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银发丹心映初心 余热生辉担使命

2025-07-02 08:42:5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邱琪 洪珊 摄影 徐帆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脱下工装、卸下职务,却从未卸下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告别岗位、离开一线,却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从社区小巷到田间地头,从民生调解到红色传承,他们用默默奉献诠释着信仰的力量,用点滴行动续写着党员的荣光。

  近日,本报记者走近几位老党员,聆听他们“退休不褪色”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用一生坚守的初心与使命。

  余热映初心:李瑞芳的“退休进行时”

  早上7时许,李瑞芳的身影准时出现在街巷,开启了又一天的忙碌。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在她的生活里,“退休”二字仿佛只是职业生涯的逗号,而非人生价值的休止符。

  1983年,怀揣着服务群众的热忱,李瑞芳踏上基层工作岗位,在长达30余年的岁月里,她先后扎根多个乡镇街道,用脚步丈量民情,成为大家信赖的“内当家”。1991年,她光荣入党,当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早来晚走”便成了镌刻在她工作日程里的承诺。

  在基层工作期间,处理居民信访问题是李瑞芳工作的重要部分。面对复杂棘手的矛盾,她始终将群众立场摆在首位,用真诚与智慧巧妙化解。曾有一位居民因房屋纠纷问题频繁上访,情绪激动。李瑞芳连续多时走访相关部门、查阅资料,抽丝剥茧寻找解决办法。最终,难题得以妥善解决,那位居民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她的手说:“李大姐,这辈子你家的钟点工,我包了!”李瑞芳却微笑着婉拒:“我帮你,可不是为了这个。”在城北街道担任拆迁办主任期间,李瑞芳更是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坚韧与担当。面对部分居民对拆迁政策的不理解、对未来安置的担忧,她一户户登门拜访,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遇到居民提出不合理诉求,她既坚持原则,又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用真情实意打动人心。同事们都评价她“胆大、心细,做事没有后遗症”。

  为了确保拆迁工作顺利推进,不耽误进度,李瑞芳常常带着孩子一起加班,在办公室、拆迁现场、居民家中来回奔波。工作繁忙的她有时无暇照料孩子,孩子吃饭都成了问题。“谁家有空就帮忙照看,哪家有饭在哪家吃。”李瑞芳笑着说,那段时期,孩子像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2015年退居二线后,李瑞芳依然步履不停。她应邀加入金华市爱卫办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环境保护、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等工作中,为提升城市健康水平贡献力量;同时,她积极加入“五水共治”队伍,无论是河边的垃圾清理,还是污水排放的监督,她都秉持着一丝不苟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担任婺城区莘畈乡和尚廖村第一书记时,面对这个经济薄弱村,李瑞芳开启了“深耕”模式。她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路、每一亩田,深入农户家中调查研究,全面、详实掌握村情民意,并积极联动村结对部门与企业,共同探讨村子的发展方向,尽心尽力出谋划策。两年时间,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不仅解决了该村经济薄弱问题,还解决了村里多个遗留问题,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村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对她赞不绝口。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李瑞芳荣获浙江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称号。

  2022年,李瑞芳接过婺城区卫健局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她深知老党员们对知识和精神滋养的渴望,定期为他们送书上门。每月20日的党员学习日,她总会提早来到活动室。学习前,她组织老党员们围坐在一起,聊聊生活琐事,分享近期见闻,活动室里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氛围。当了解到老党员们有外出学习的想法后,李瑞芳积极向上争取机会。去年,她带领党支部的老党员们前往金华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学习时代楷模徐利民精神。老党员们在学习中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以徐利民同志为榜样,继续发光发热。

  今年“七一”前夕,李瑞芳还邀请了孟祥斌烈士的妻子叶庆华,为大家讲述孟祥斌烈士舍己救人的事迹。邀请了区审计局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唐中华讲述解放初期雅畈南下干部李好学烈士及浦江县南下干部冯福荣、刘元祥烈士的英雄事迹,让党员干部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激励。“虽然我们退休了,但精神不能褪色!”这是老党员们的感慨,更是李瑞芳一直践行的信念。这些年,在李瑞芳的带领下,老党员们积极参与活动,展现了离退休党员的时代风采。婺城区卫健局退休干部党支部也在2024年被评为省级“三强六好”示范党支部。

  如今,无论是社区环境整治,还是关爱孤寡老人,总能看到李瑞芳忙碌的身影。她性格开朗,乐于助人,那句“我看不得别人过得不好”是她的口头禅。在母亲住院期间,隔壁病床的阿姨因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问题愁眉不展。李瑞芳不顾照顾母亲的疲惫,连续几天奔波于交警队、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耐心协调各方,最终促成和解。阿姨感动不已:“你比亲人还亲!”而这样温暖人心的故事,在李瑞芳的退休生活中比比皆是。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李瑞芳始终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她用行动书写着党员的铮铮承诺:“只要组织需要,我义不容辞!”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退休不褪色的坚定信念,看到了一位老党员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初心的执着坚守,她如同一束光,照亮自己,也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者 邱琪)

  叶永恒:忆峥嵘岁月话幸福生活

  消瘦的布满皱纹的脸庞,一身平整的旧衣服,胸前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在晨光中闪烁。日前,在婺城区蒋堂镇沙畈村的一间朴素小屋里,记者见到了99岁的老兵叶永恒,面对镜头,他双手扶膝,挺了挺腰板,虽已近期颐之年,但军人硬朗的气质丝毫不减。

  叶永恒生于1927年,家境贫寒的他自幼便跟随父母在田间劳作。1949年,怀着一腔热血,年仅22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已经变得模糊,但对于叶永恒老人来说,那炮火声仿佛烙印在了记忆里。

  采访中,每每谈起他什么时候当兵以及哪一年打的什么仗,他几乎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1950年,叶永恒跟随部队从厦门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后勤部队负责运送油料。“当时我们一边侦察,一边输送油,头顶上的敌机不停轰炸……”回忆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以及战友们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的场景,叶永恒的心情依然难以平复。“当时的工作说难也难,我们刚把油料运进去,前面就爆炸了,但我们根本没想过生死,一心只想着赶跑敌人,祖国才会安宁。”

  战友间的互帮互助也让叶永恒印象深刻。在叶永恒老人的柜子深处,珍藏着一叠被泛黄报纸层层包裹的老照片。这些泛着岁月痕迹的黑白影像,记录着他最珍贵的青春记忆。“这是我们当时的连长,这是跟我最好的一个战友……”叶永恒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每一张泛黄的照片背后,他都清晰地记得战友的姓名和故事。“虽然没再见过了,但现在他们站在我前面,我还是能认得出来。”

  1955年,28岁的叶永恒转业回到家乡。从战场到农田,叶永恒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先后在龙游公安局、园林广场等单位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这期间,他也组建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生活安定而充实。

  1959年,当得知宁夏因人口稀少急需建设人才的消息时,叶永恒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主动报名,毅然带着新婚妻子踏上西行的列车。“国家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随后一年,叶永恒带着妻女返回家乡,在村里先后担任民兵连长、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家乡的建设发展。

  1993年,因修建沙畈水库的需要,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年坑5个村不得不从沙畈乡迁至蒋堂镇,合并成了现在的沙畈行政村。这一搬迁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更搬出了沙畈村600多户村民的幸福新生活。叶永恒便是其中一员。

  “现在生活可幸福了,这里的生活非常便利,出了门就能坐公交车,半小时就到城里,而且村里的环境也很美。”叶永恒激动地说。更让他感到幸福的是,村里每个月不仅给他发养老补贴,每天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会准时送来热腾腾的午饭和晚饭,饭菜荤素搭配,营养可口。

  如今,叶永恒老人四代同堂,儿孙绕膝,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采访临近结束时,叶永恒老人深情地说:“我希望祖国能够越来越好,让每个家庭都能像我们一样幸福美满。”朴实的言语中,饱含着老人对家国安康的美好祝愿。 (记者 洪珊 摄影 徐帆)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