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邂逅箬阳山水 绘就生态画卷

2025-08-11 08:20:1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黄佳慧 王静姝 洪珊

  近日,记者走进婺城区箬阳乡,探访了该乡三个独具特色的村落。在这里,青山叠翠、溪水潺潺,古老的民居与现代的生机交相辉映,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相得益彰,蕴含着山区村落的独特魅力。

  瀛头村

  婺城区箬阳乡瀛头村位于金华市南部偏远山区,距金华市区约50公里,平均海拔650米,四周群山怀抱,风光旖旎,与龙潭和九龙山风景区相邻,相隔不到2公里。远远望去,瀛头村如山间湿地里冒出来的一簇褐色蘑菇,静静卧在连绵起伏的青山中。

  金华北有双龙,南有龙潭,原生态的龙潭风景区是攀岩、探险的最佳目的地。从瀛头村沿着小道下山,步行十分钟就能看见龙潭,不规则的圆形像口水塘,沿着潭边走,头顶是半圆形的崖壁,脚下是碧绿的潭水,四面环顾真像来到龙宫。再走十几米,又是一个连环潭,再前行又是一潭,据说这样的有五、六个之多,不过最著名是上、中、下三个潭。

  瀛头村有七座桥,建筑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其中登云桥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据《钱氏宗谱》记载,登云桥是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原瀛头村秀才钱思岳出资建造(瀛头村原属宣平县登云乡,1956年划归金华县)。在村里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因瀛头村位于高山之巅,当大雾弥漫之时,站在登云桥上,宛如登上云际,犹如身处仙境,因此得名为“登云桥”。登云桥南北走向,为单孔石拱桥,桥两头各有十多级石阶,石阶和桥面皆是用青石板铺就,桥身靠下游的横面长满了好似爬墙虎之类的蔓藤,更显古桥的历史悠久。

  走过登云桥,钱氏宗祠便出现在眼前。五间门面的古建筑,黑瓦覆盖着两进院落,木门上的铜环被摸得发亮。从前这里是族人议事、祭祖的地方,如今成了村里的文化堂,却依然守着老规矩——春节的谢年仪式、立春的祭祀,都在这里举行。

  宗祠不远处,便是“承善堂”。这是一座光绪年间的木构建筑,门楣上“贡元”匾额虽蒙了尘,字迹仍透着风骨。跨进门槛,“承善堂”三个大字刻在堂中匾额上,抬头看,雕花窗棂上的花鸟图案栩栩如生,虽有几片木片朽了,那展翅的姿态仍似要飞出窗去。最让人驻足的是屋梁上的牛腿,雕着八仙过海的故事,人物眉眼清晰,衣袂翩然。堂中央的天井内有对“鸳鸯井”,两口井各占一方,井口都是青石板凿成的圆,井内常年不竭,仍有清泉,映着天光云影,也映着一代代瀛头人的晨昏。

  这些山、水、桥、堂,像一串被时光打磨的老珠子,串起了瀛头村的过往与当下。这里的每块砖、每片瓦都藏着故事,家家户户灶台冒出的炊烟,也是代代相传的烟火气。

  琴坛村

  距金华城区45公里的婺城与武义交界处,藏着一座如诗如画的村落——箬阳乡琴坛村。在这里,11000亩的山林间孕育着600亩茶园,80%以上的农户以茶为业,勾勒出一幅“茶香满村”的田园图景。

  走进琴坛村,溪声潺潺入耳,橙墙黑瓦的老屋沿溪而建,错落有致。路上偶见村民扛着茶篓走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茶香。路边的农家乐飘出饭菜香,时光仿佛在此放慢了脚步。

  琴坛村的名字自带诗意,其由来蕴含着一段自然佳话。村内溪流潺潺,古时溪边藤蔓经年生长,竟如桥梁般横跨两岸。溪水拍打藤蔓枝叶,日夜奏响“叮叮咚咚”的清脆声响,宛如天籁,村民遂称此地为“藤潭”,后因谐音演变成为如今的“琴坛”。这潺潺溪流不仅赋予了村庄灵动的名字,更滋养出深厚的茶文化。相传茶圣陆羽曾在此驻足,被当地清茶吸引,与夫人定居种茶。

  作为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客家古村,琴坛村的文化脉络清晰而厚重。清朝雍正年间,廖、邓两姓从福建迁来,随后张姓及其他族人相继聚居,形成了独特的客家聚居地。如今,村里多数人仍能熟练使用客家话、金华话、汤溪话等五种方言。村内保存的葫芦勺、木纺车、茶叶凳等老物件,静静诉说着客家先民的生活智慧,泥墙黛瓦的老屋与窗明几净的新楼相映成趣,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图景。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琴坛村正走出一条“文旅融合”之路。村内双石人像、百步岭古道、龙潭溪等景观错落有致,沿线农家乐别具乡土风情,成为都市人避暑纳凉、回归自然的好去处。近年来,婺城区文艺家们纷纷入村采风,宾虹书画协会采风基地、文化礼堂创作中心相继挂牌,让古老村落焕发新的生机。端午包粽、重阳敬老等民俗活动与客家山歌展演相映成趣,“画里琴坛”的美名日益远扬。

  据了解,琴坛村正全力推进客家文化体系提升行动,打造“客家山水浪漫琴坛”品牌。接下来,将进一步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让这座浸润着茶香、琴韵与客家乡情的古村,在乡村振兴的乐章中奏响更动人的旋律。

  周坞村

  周坞村坐落于婺城区箬阳乡南部,与武义、遂昌、松阳三县接壤。这里群山环抱,层林叠翠。村庄形似燕窝,梯田叠绕,溪流穿村而过,构成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

  走进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戴氏宗祠。据史料和宗谱记载,周坞村两大主姓戴姓和廖姓分别于明朝宣德,清朝乾隆年间迁入并繁衍生息。这些年,周坞村对戴氏宗祠进行修缮,将其打造为文化礼堂。宗祠内陈列着戴氏家训,通过“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的形式,让全村村民进一步了解、记忆古村传统文化。

  周坞村民风淳朴,名人辈出。村中设有藏书丰富的农家书屋,村民闲暇时常来此阅读学习。此外,周坞村保留着打麻糍、“酒席八碗”等传统民俗,每逢节庆,村民们都会齐聚一堂,共享这些承载着乡愁记忆的美食。沿着小溪前行,有观音殿,土地庙隐踞树丛中,二十余株百年古树(红豆杉)枝繁叶茂,形成天然的绿色长廊,成为村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

  顺着古树往村子里走,有一座白墙黛瓦的古建筑,侧边墙上有一块方牌写着“遂宣汤第四党支部旧址”。据了解,20世纪30年代,粟裕将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驻扎在银坑,筹划、指挥浙西南3年游击战争,同时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浙南革命根据地”——遂、宣、汤边区特(委)。粟裕将军设立了贫农团、妇女会、赤卫队,协助红军开展革命活动,打探敌情、提供补给、对外封锁消息……周坞村作为军事战略要地,成为了获取情报的绝佳场所,村里一大批有志青年受红色思想引领,加入了红军队伍。这段红色故事也在村民中口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近年来,周坞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相继完成了污水管道埋设、村口及村中道路的硬化、建立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等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产业发展方面,村里也依托生态优势,发展高山蔬菜种植,玉米、茄子、丝瓜、辣椒等农产品通过“共富大篷车”走出大山。同时,农技专家也会定期指导,帮助村民提升种植技术,实现增收致富。

  如今的周坞村,白墙新居与百年老宅相互映衬。村民们守护着周坞村的生态本底,正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村庄的环境更优美,村民的生活更富足。

责任编辑:许珂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