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热浪下的农技员:用汗水守护希望的田野

2025-08-12 08:45:4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搁田出现裂纹了,说明根系下扎了。接下来要搁凶一点,控制好无效分蘖,让主穗长得更壮实。”近日,在婺城区白龙桥镇下杨村的杨桂芳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杨桂芳听着区农技站站长祝丽娟给攻关方的建议,不住地点头。

  烈日下,热浪炙烤着田野,却丝毫阻挡不了农技服务的脚步。连日来,婺城区农技人员顶着高温酷暑,穿梭在田间地头,精心呵护农作物生产,用专业与坚守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上午9点多,在毫无遮挡的水稻攻关方里,祝丽娟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走在泥泞的田埂上进行苗情考察,并不时蹲下计数植株茎蘖数、叶龄。阳光直射的稻田就像蒸笼,跋涉其中,不到10分钟身上的衣服就开始被汗水浸湿。“当下是连作晚稻生长的关键期,灌水、施肥、搁田、病虫害防治一点都不能马虎。”祝丽娟说,每年这个时候,高温作业是农技员的常态,大家已经习惯了。

  拨开秧苗,随机选择一株,祝丽娟一丝不苟地数起了茎蘖数。调查统计水稻茎蘖数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每块田每周要数一次,每一次至少要数10株。”一旁的农技员也四散分开,各自蹲下数了起来。此时的田野,热浪翻滚、暑气蒸腾,汗珠顺着农技员们的额头不断滑落,也在他们的后背勾勒出深浅不一的“汗渍地图”。

  当天查看的水稻攻关方,总面积100多亩,示范品种为春优167。杨桂芳视之为宝贝,照顾也格外用心。“这块田苗数、根系、叶片颜色都还可以,攻高产还要注意什么?”祝丽娟仔细查看根系、排水、土壤等情况,开出了“良方”:对于处于分蘖期的晚稻,要根据苗情及时分类搁田,针对气温高、光照强的天气特点灵活把握搁田程度,像苗数够的田块,搁的力度要大些,土壤通气性会更好,根系扎得更深……“我一定落实好‘良方’,这下我对秋粮高产更有信心了!”杨桂芳露出舒心的笑容。

  上午10点多,祝丽娟又带着农技员赶到位于白龙桥镇郑岗山村的郑旭东家庭农场,查看试验田的长势、晚稻的种植情况。“这是一块100亩的晚稻新品种试验田,有3个不同的密度和不同的施肥量,有专门的试验方案,我们每周下田监测一次。”弯着腰走一圈下来,汗珠止不住地流,原先已经干的衣服又湿透了。对此,“00后”农技员陈豪笑声里满是自豪:“没有汗水的夏天是不完整的,农技员的夏天就是这么燃。”

  陈豪于去年8月加入农技员队伍。一年来,他跟随队伍奔波在田间地头,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没有影响他扎根田野的决心。“我本身就是农学专业的,从事农业是我自己的选择。”陈豪说,虽然,起初适应起来确实有点苦。夏天像数叶龄、数茎蘖等需要人工计数的活,一蹲就是半天,汗水像水一样流;查看苗情,脚步不停,对体能也是个考验。但是,看到农户的笑脸,比什么都值。

  一旁的郑旭东,是一个“90后”新农人,也是一个在农技员帮助下成长起来的种粮大户。“2021年,我对田间管理还‘一窍不通’。如果不是各级农技人员的指导,我也不可能将粮田扩大到1800多亩。”看着晚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郑旭东笑容灿烂,“这么热的天,农技员下田,又给我吃下‘定心丸’。”

  今年,婺城区早稻种植面积达5.03万亩,比去年增长13.5%。为保障晚稻丰产丰收,婺城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成立“助农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点对点技术服务,为高温下的农业生产筑起“防护墙”。

  【记者体验手记】

  夏日里,记者跟随农技员下田,虽然只有半天,感触还是很深。每当我们看到夏粮丰收、秋粮增产等喜人消息时,殊不知这背后,有着多少农户的汗水,又有着多少农技员的力量。我第一次体验数叶龄,原来叶龄是要一片片数,一次次登记;第一次查看苗情,原来看苗情根本没那么简单,需要一遍遍拨开秧苗丛,仔细地看根系、叶片、土壤,而且每块试验田都有专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的是,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我感到的是,田埂上的滚烫,以及一颗颗为农服务的初心。(记者 马晓芬)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