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李冶荣:“时髦”老兵的炮火岁月

2025-08-18 08:25:1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孙武斌 方婕 陈婷 摄影:吴潮宏

  虽已立秋,但婺城仍是暑气蒸腾。走进婺城区解放西路凤凰花园小区,阳光透过茂密的梧桐树叶落在21幢的墙面上,来到93岁李冶荣老人家中,他已身着笔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装等候着,胸前的徽章在室内光线下微微发亮。谈及往昔的烽火岁月,他依旧历历在目、饱含深情。

  关爱老兵融媒采访行第五站,我们走进了这位鲐背之年的老兵家中。

  荣光时刻:从军校学子到战地炮兵

  “欢迎,欢迎!快进来坐。”采访团走在楼梯间时,李冶荣老人已站在走廊中间向大家招手,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声音洪亮。客厅茶几上,早已摆放好的西瓜与饮品,是特意为采访团准备的清凉;墙上,一张历经岁月洗礼的毛主席画像静静悬挂,无声地讲述着这个家庭与新中国共成长的故事。

  李冶荣出生在四川岳池县的一个普通农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他还是个懵懂孩童,却在战火的阴影中早早体会到家国的危机。1949年初中毕业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这个农家少年毅然报考军校:“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平就是空话。”这是他当时最坚定的信念。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军校生,李冶荣被分配到炮兵班学习,从瞄准测算到火炮操作,每一个科目他都拼尽全力,“多练一分,上了战场就多一分胜算”。1950年8月,18岁的李冶荣被编入某野战军炮兵部队,还没来得及给家里写封信报平安,就随部队奔赴贵州剿匪,在崇山峻岭中打响了保卫家园的第一枪。

  1951年2月,李冶荣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踏上抗美援朝战场。“我们当时从重庆坐轮船,顺江而下,到武汉后,改坐火车到河北进行改装。”回忆起入朝时的情景,他不由得两眼放光。“到了河北,已是大年初二,我们补充了武器和口粮,就是每人准备了1个月的炒面。”李冶荣说,入朝后,他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在行动取得胜利后,因为志愿军补给跟不上,上级命令部队后撤。

  也是在这次后撤中,李冶荣立了一次功。因为撤退都是在夜间行军,他随部队行走到一半时,出于炮兵对方向的敏感,感觉部队方向走错了。他立即跑到队伍前面找到指导员,反映了这一情况。后来证实,李冶荣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也成功帮助部队绕开了敌人的包围圈。

  “到了战争后期,我们的武器、弹药不断得到补充,我们白天也敢行军了。”李冶荣讲道,在上甘岭战役期间,他被调到师指挥部当炮兵参谋,当时我军已有实力构建防空火力网。“有一次,敌人一次飞来10架战斗机,我们的火力网一起开火,一下子打下来3架飞机。”说到此处,老人特别兴奋,当时还有一架就落在师指挥部营地附近。这以后,敌人的飞机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嚣张地在志愿军阵地飞来飞去。“因为我们强大了,所以敌人就怕了。”

  幸福时光:温情生活中的“时髦”老人

  1954年6月,李冶荣随部队回国,后又移防至金华。1958年转业后,他到金华电厂工作。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平凡的工作岗位,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担当:“国家需要在哪,我就在哪里干。”

  “李爷爷,向您致敬!”和采访团一起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孙珉悦献上鲜花时说,“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您是我们的英雄,向您学习。”老人接过鲜花,眼眶微微湿润:“感谢你们还记得我们这些老兵。”

  客厅一角,一张泛黄的全家福被精心装裱在相框里,定格了45年前的温馨时光。照片中,身着笔挺中山装的李冶荣英姿勃发,眉宇间透着军人的坚毅;身旁的妻子眉眼含笑,温婉可亲。大儿子已显露出父亲的挺拔身姿,站在父母中间。前排的二儿子和小女儿格外惹人怜爱。“老伴前年走了,现在是我73岁的妹妹李素绯照顾我。”老人望向正在厨房忙碌的妹妹,眼神里满是温情。

  “哥哥很时髦的,手机、电脑玩得比年轻人还溜。”李素绯笑着“爆料”。原来,李老现在的生活规律而充实: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洗漱后用完早饭,出去散散步,回来在电脑上打几局麻将,午间看看新闻、玩玩手机。“时代发展快,不学就跟不上喽。看了新闻才知道,我们的国家是越来越强大了。”

  李冶荣有三个子女,个个成才,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儿孙们也经常前来探望。“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亲眼见证国家日益强盛,享受天伦之乐,实在是莫大的福分。”老人动情地说,言语间洋溢着对生活的感恩与满足。

  临别时,老人拉着大家的手,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们生长在那个年代,你们也会去保家卫国。现在你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日子越过越好,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话语朴实,却重如千钧。这位走过烽火岁月的老兵,用一生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

  采访团成员心声:在平凡的岗位上传承革命精神

  杨俊(婺城区城西街道双龙社区工作人员):在李冶荣老人象征荣誉的军功章上,我看到的是李老曾经的飒爽英姿。聆听李老讲起抗美援朝时期的浴血奋战,先烈们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肃然起敬,正是这些英雄用热血守护了我们的家国。作为一名“80后”党员社区工作者,我要学习他们的担当,耐心调解邻里矛盾,贴心帮扶特殊群体,用点滴付出温暖人心,把奉献写在社区每个角落。我会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融进日常工作,多上门倾听居民诉求,快脚步解决居民难题,让居民的急难愁盼有人管、有人办,用点滴行动暖透社区每个角落。

  郑小纯(浙江好人、帅达工具企业负责人):我听了李冶荣老人讲述以前的一些故事,真的很感动。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多作贡献。作为企业家,一方面,我要把自己的企业经营好,带领员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服务,传播“好人有好报,好人帮好人”的正能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有爱,更加温暖,更加和谐。

  陈婷(婺城融媒记者):走出李冶荣老人的家,心里头热乎乎的。93岁的他谈起上甘岭的炮火时,眼里闪烁的光,比军功章更耀眼。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皱纹,却磨不掉那份赤诚。最动容的,是他说“换了你们也会去”时的坦然。那些烽火中的坚守,不是传奇,而是一代人的本能。现在他每天散散步、玩着智能手机,关注国家发展,用平淡日常延续着对家国的热爱。这样的老兵,真该多来看看,听听他们的故事。

  孙珉悦(市民代表、金华雷锋事迹馆志愿者):很开心参加采访团关爱老兵的活动,李冶荣老人的精神状态很不错,也感觉到了他见到我们的欢喜。听了他给我们讲述以前的经历,我也是满满的感动。以前去电影院看一些历史片的时候,内心都是很触动的,这次听到老兵讲述亲身经历,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的很感恩革命先辈们,感恩老一辈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革命先辈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也会把这些故事多和孩子去讲述,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人物链接:

  李冶荣,四川岳池县人,1932年6月出生。1949年12月初中毕业后考入军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军校生。1950年8月毕业被编入某野战军炮兵部队,1951年2月入朝作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等,荣立大功一次。1954年6月随部队回国移防至金华,1958年转业到金华电厂工作,曾担任金华水电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采访团带队:孙武斌方婕

  文字:孙武斌陈婷

  摄影:吴潮宏

  无言的嘱托

  □孙武斌

  “如果你们生长在那个年代,你们也会去保家卫国。”当李冶荣老人说出这句话时,采访团成员集体沉默在了当场。

  这句从烽火岁月烟尘中传来的质朴话语,是一位93岁老兵饱含深情的肺腑之言。这声音中,既无一丝居高临下的傲慢,又无半分对苦难的抱怨,而是一道穿越时空的澄澈目光——映照出了那一代人于山河破碎之际担当国家大义的无畏精神。

  在那个铁与火的年代,千千万万如李冶荣一般的平凡身躯,被推到了民族命运的悬崖之上。他们并非生来战神,但山河破碎之际,却必须挺身而出。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他们被迫脱去稚嫩,换上坚毅盔甲,舍生忘死地迎向炮火,将血肉之躯筑成民族最后的屏障。这份抉择绝非寻常“勇敢”二字所能囊括,它是在国家存亡的危机关头,一个个血肉之躯对民族命运责任的自觉承担——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生死大义和赤诚信念。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唤醒了整个民族的血性与尊严,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而硝烟散尽后,历史将和平的接力棒郑重交到我们手上。今日的“保家卫国”不再需要枪林弹雨中的血肉长城,却要求我们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珍惜与守护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这份守护也许在科研高地,为国铸剑;也许在乡村振兴的田野,带领村民共同富裕;也许在社区的大街小巷,为市民的一桩桩小事而奔波……当然,也正是无数普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尽责,才有祖国的繁荣富强。

  老兵那穿越时空的话语,是一份深沉期许,亦是一份无言的嘱托。我们无法亲历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但那一代人的担当精神却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我们今天脚下的道路。

  

责任编辑:许珂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