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时刻:芳华岁月,战火中的白衣誓言
一提起马淑芳的名字,人们总会肃然起敬。她是一位情深意切的“兵妈妈”,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社区当家人,更是一位一生都在践行“拥军”二字的忠诚战士。从青春年华的军营白衣,到年过半百的社区主任;从一个人对军装的向往,到一家三代薪火相传的报国志,马淑芳用她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奉献,书写了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拥军爱民时代华章。
紧挨着婺城区城中街道杨思岭社区的警民巷,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平房,门口贴着火红的对联,这里便是93岁老人马淑芳的住所。她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身着红色衣服,一见到采访团成员就热情地摆出切好的西瓜,招呼着众人入座。
马淑芳的军旅情缘,始于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她出生于战争年代,国难当头,见证了人民群众受苦受难,从小就立志要参军入伍,救死扶伤。18岁时,马淑芳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了某部队卫生院的一名护士。
“我入伍后,主要是在后方救护伤员,那是一段让人无比心酸的经历。”回忆起曾经的烽火岁月,她目光灼灼,记忆清晰。195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陆、海、空军各一部,联合发起了一江山岛战役,马淑芳随部队行动,在后方救治伤员。“战争是残酷的,很多战士抬回来的时候,有的少了一条胳膊,有的断了一条腿。”讲到这里,马淑芳不禁声音哽咽。她说,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为了新中国、为了保卫国家不怕流血牺牲,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部队卫生院是锤炼她意志品质的第一座熔炉。除了救治伤员,马淑芳还在晚上帮助一起掩埋战友们的遗体。当时的马淑芳20岁出头,她强忍泪水,一手提着小马灯,一手拿着纱布,轻轻擦拭战友们脸上的尘土,希望记住他们每一个年轻的面孔。
这段军旅生涯,像一枚永不褪色的烙印,深深镌刻在马淑芳的生命里。军队教会了她忠诚、担当、奉献与牺牲,这些宝贵的品质,成为了她一生最坚实的精神底色。
1964年,马淑芳转业到地方工作,继续从事医护工作。她也和志同道合的战友组建了家庭。虽然脱下了心爱的军装,但军魂已融入她的血脉。她和丈夫达成了一个深刻的共识:教育子女精忠报国,献身国防。他们的课堂,是茶余饭后一个个生动的战斗故事;他们的教材,是一枚枚闪着金光的勋章和军装上留下的伤痕;他们的言传身教,是日常生活中对军队一如既往的崇敬与牵挂。
如今,马淑芳已是四代同堂。翻开家庭相册,犹如浏览一部微缩的中国军队发展史。从她和丈夫当年的老式军装,到三个儿子的87式军服,再到孙子笔挺的07式军礼服,变化的是样式,不变的是那份赤胆忠心。整整三代人,前后走出了六名军人。“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当过兵。是部队培养了我,是国家保护了我们,有机会报效国家,是一个人最大的光荣。”马淑芳常对孩子们说。
幸福时光:情暖“兵心”,永不退役的拥军之路
从工作岗位退休后,马淑芳本可在家安享晚年,含饴弄孙。但一颗为人民服务、为军队奉献的心从未停歇。1987年,马淑芳主动接受组织的安排,在社区居民的一致推举下,她担任了婺城区城中街道杨思岭社区的居委会主任。对她而言,这是一个新的战斗岗位,一个将她个人和家族的拥军情怀,放大到整个社区的广阔平台。她笑称自己这是“二次入伍,永不退役”。
杨思岭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老社区,人口结构复杂,其中也居住着不少退役军人、军烈属和现役军人家属。上任伊始,马淑芳就摸清了一个“特殊账本”:谁家是烈属,需要常去看看;谁家的孩子在边疆当兵,老人独居需要照顾;谁是下岗的退伍兵,就业遇到困难……她都一一记在本上,放在心上。
作为一个拥有1万多名常住人口的老社区,其环境卫生和社区治安工作并非易事。当过兵的马淑芳立马想到了与居委会一墙之隔的武警部队。“部队里有人有车,我们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她找到了部队领导,诚恳地说明来意。很快,在武警官兵的帮助下,社区面貌焕然一新,辖区社会治安水平大大提升,军民情谊也愈发深厚。
为感谢武警官兵的付出,马淑芳也尽己所能为战士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被称为“编外指导员”。针对部分战士文化基础薄弱的情况,马淑芳想办法请来金华贸易学校的专业教师,每周到部队开设免费书法班,指导战士们练习硬笔书法,不仅提升了军营文化氛围,而且激发了官兵的学习热情。逢年过节,马淑芳会带着“拥军服务队”的居民到部队帮厨,为战士们做可口的饭菜。此外,她还办起来料加工,给生活困难的随军家属增加收入……久而久之,战士们遇到生活难题都会主动找她倾诉,并亲切地称呼她为“兵妈妈”。很多战士在给家里的信中写道:“爸妈,我在部队一切都好,请您放心,我们身边有一位热心的‘兵妈妈’。”这句话,是对她工作最高的褒奖。1997年,杨思岭社区被评为全国拥军优属先进单位。
如今,马淑芳的“拥军服务队”不仅人数在不断扩大,而且迎来了一位特别的新成员——她的孙女丛元。“我从小跟在奶奶身边长大,对杨思岭社区和武警部队也有着很深的感情。奶奶年纪大了,我想延续她的双拥情怀,所以选择加入奶奶的‘拥军服务队’。”丛元坚定地说,“我将继续传承弘扬双拥精神,尽我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在,丛元在自主创业的同时,还投身公益事业,长期资助两名新疆籍困难学生。
采访团成员心声:
让爱国拥军的传统不断延续
丁旭东(婺城区爱国拥军联合会副会长):马淑芳同志的事迹让我激动和难忘,她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从芳龄少女到白衣战士,她的一生始终与党、军队和人民紧密相连。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解放的烽火岁月中,马淑芳无比忠诚、坚韧和奉献;脱下军装,她又把这份挚爱奉献给现役军人和无数的军属,我要向马淑芳同志学习,努力弘扬爱国精神,让爱国拥军的传承不断延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吴铮誉(婺城融媒记者):采访中,马淑芳奶奶和我们讲述战场上的故事时侃侃而谈,一边讲,一边还用手比划着,让人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更觉使命在肩。退休后,马奶奶有勇气挑起新的重担,让杨思岭社区“从无到有”,推进双拥工作走深走实,这一事迹令我敬佩不已。从战场上的白衣天使到社区里的“领头雁”,她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诠释着同一个信念——服务人民永不下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应当传承这种精神,在实践中锤炼本领,用心用情用力书写不负时代的青春答卷。
邵思雨(婺城区白龙桥镇金奥社区学雷锋事迹馆负责人):马淑芳奶奶把一生奉献给部队,一生奉献给双拥工作,一生爱党爱国爱部队,这种精神让我无比敬佩。她和丈夫既是战友,又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一起培养子女参军,一门出了六个军人。她担任社区主任,带动居民为部队和退役军人排忧解难,成为全市拥军工作的品牌。这些工作经历和人生轨迹,彰显了持续奉献的精神。我要向马奶奶学习,弘扬志愿者精神,持续奉献,让社会更美好。
潘懿婕(金华市江滨小学二年级学生):马奶奶真是太厉害了,她是拥军的大英雄。奶奶告诉我,要爱祖国、爱解放军,我牢牢记住啦。奶奶还会做手工,一双巧手特别厉害。她笑着耐心教导我,声音轻轻的,特别温柔。临走时,奶奶还送了我一个小玩具,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放下。以后我还要再去看奶奶,听她讲更多当兵的故事,努力做一个像她一样善良又有爱心的人。
人物链接:
马淑芳,女,1932年出生,浙江金华人,中共党员。1950年入伍,曾为陆军某团卫生院护士,1964年转业到金华市中医院,1985年退休。1987年担任婺城区城中街道杨思岭社区第一任居委会主任,组织社区与武警金华支队警勤中队开展军地双拥共建,后成立“马奶奶拥军服务队”,曾荣获浙江省首届“最美拥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关爱老兵融媒采访行第六站,我们来到了93岁退伍老兵马淑芳老人家中。
采访团带队:孙武斌方婕
文字:孙武斌吴铮誉
摄影:吴潮宏
一世拥军三代传承
马淑芳的故事,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一部家风传承史,更是当下新时代拥军爱民的生动实践。她从军营走来,将南丁格尔的精神与革命军人的斗志合二为一;她向家庭走去,用言传身教铸就了“一门六军人,三代皆忠勇”的家风传承;她在社区扎根,以永不退役的激情,将一人的情怀,点燃为一群人的事业。
她热爱军队,和丈夫相识于革命时期,后结为伉俪。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马淑芳有3个儿子和1个孙子先后参军入伍。“一到能当兵的年纪,我就鼓励他们参军入伍,部队是锻炼人的好地方。”这是马淑芳经常和孩子们说的话。
父母和儿孙,一门六军人,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这“六”的背后,是六份无悔的青春,是六次义无反顾的选择,更是马淑芳用一生营造的“爱国拥军”家风最有力、最直接的体现。这个家庭,没有留下万贯家财,却留下了比金钱珍贵万分的忠诚、奉献与担当的家风。这缕浩然家风,如熊熊火炬,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进的道路。
如今,已是93岁高龄的马淑芳,仍然没有停下脚步。她的一生,仿佛只为诠释两个字——“拥军”。这并非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如巍巍丰碑,矗立在人们心间。她用最质朴的行动告诉我们,爱国拥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融入日常的行动和代代相传的使命。马淑芳,这位婺城女儿、戎装护士、兵之母亲、社区管家,她用自己的全部热忱,温暖了一个时代,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永远仰望和学习的精神标杆。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