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乐
作为一所拥有4万余名师生,其中3000多名留学生的高校,浙江师范大学校园面积广、周边环境复杂,安全管理面临多重挑战。为此,学校在市、区两级政法委、公安等部门的支持下,于今年4月迭代升级综治中心,创新校地共治模式,实现校园安全隐患精准排查、矛盾纠纷高效化解,为平安校园建设提供了新样板。
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筑牢校园安全前沿阵地
近日,记者走访浙江师范大学综治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校警驿站。驿站空间虽不大,却集成了综治事件受理、法律咨询和便民服务等多项功能,实现师生需求“一站受理、集成服务”。
“师生遇到治安问题、矛盾纠纷或证件办理咨询问题等,都可以第一时间来这里寻求帮助。驿站内配备了专业安保人员和校地联动的警力,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各类报警与求助。”综治中心负责人郑坚向记者介绍道。
紧邻校警驿站的是浙师大老娘舅第一调解室。尽管正值暑假,浙师大老娘舅叶增胜老师依然坚守岗位。他一边整理案件记录,一边向记者介绍:“学校调解工作与社会不同,面向的大多是年轻学生,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需要更暖心、耐心和细心。”截至目前,该调解室已累计接待学生200余人,成功化解矛盾94起。
除了浙师大老娘舅第一调解室,综治中心还设立了调解范围更广、协同单位更多的第二调解室——“祥和”工作室。由“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章善祥团队、学校法学院教授、洋娘舅以及政法力量(公、检、法、司人员)组成专业团队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打造“多元参与+多能跃升+多维化解”运行机制。
各类矛盾纠纷经学院初筛后由调解室优先介入,调动涉及单位参与调解,重大疑难问题则升级至街道甚至区综治中心调解,达到“闭环处置、全程留痕、定期回访”。此外,工作室还注重提升调解员的纠纷化解能力,加强“传帮带”,定期组织调解员参与专家授课和现场观摩。
打造“新丝路”涉外服务品牌构建精准反诈宣防体系
针对留学生的服务是综治中心的重点之一,综治中心专设“新丝路”办公室,专门负责留学生的各项服务。公安、学校、街道、社区、房东及留学生志愿者开展六方协作,依托“新丝路”联勤警务站,整合政务受理、生活便利、学习交流等五大功能区块,提供法律咨询、签证翻译、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累计服务境外人员1151人次,业务办理时限压缩42%。
值得一提的是,“新丝路”志愿服务品牌还充分发挥留学生优势,留学生志愿者在化解涉外纠纷、促进文化融合方面成效显著,累计处理涉外矛盾纠纷156起,服务留学生12700余人次。这一创新实践荣获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多项荣誉,并被教育部评为“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
高校反诈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综治中心的反诈安全宣教室立足高校反诈主战场,以警校联动为抓手,深度剖析浙师大电诈发案特点。一方面实行“大水漫灌”式宣教,新生报到期间由新狮派出所集中开展反诈宣讲,设立班级和宿舍反诈安全信息员,将宿舍区划分为8个宣传责任区,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另一方面实施“精准滴灌”式干预,案件发生后及时通报,联动辅导员安抚学生并复盘案情,将发案情况纳入辅导员考核,并依托反诈平台大数据精准识别易受骗学生,开展“点对点”劝阻和靶向教育。
今年4月,学生戴某某出现电诈高危交易预警,新狮派出所联动校保卫部及时见面劝阻,发现其疑似遭遇冒充好友代购诈骗,已转账3笔。经劝阻和宣教室案例教育,戴某某认清诈骗套路,成功止损4万余元。今年以来,综治中心成功劝阻潜在受骗师生248人次,校内电诈发案量减少至25起,案损14.8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1.8%和59.7%。
数字赋能形成校地融合治理新格局
参观完综治中心各对外窗口和办公室后,记者跟随校警务室工作人员一同走进位于校园中心内部的警校智安联勤中心。一进入联勤中心,覆盖全校的高位监控大屏跃然眼前,校门口人流与车流量、各主干道与重点部位的实时画面、预警信息等一目了然。工作人员正根据多项数据动态,迅速开展调度与处置。
作为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的指挥中枢,联勤中心高度集成了来自公安、地方政府和校园自身等多方数据资源,并深度融合行政中心“警校智安联勤平台”的核心功能。“我们通过多网集成,基于人像应用等功能,设置高空补盲监测、水域电子围栏、无人机巡控、学生晚归等十大应用场景,真正做到数据交互、全域感知、智能预警。”联勤中心负责人姚涛介绍道。
借助人脸识别、AI行为分析等智能技术,联勤中心能够精准构建多种风险场景,如深夜水域和楼顶异常徘徊、可燃气体泄漏、消防火情等,并实现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从而实现对潜在安全隐患的主动感知和精准排查。
据悉,自迭代升级以来,浙师大综治中心已累计排查隐患风险3000余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多起,有效提升了校园安全治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浙江师范大学综治中心不仅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校地融合共治的创新实践平台,为构建现代化高校治理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接下来,婺城区将携手浙江师范大学,持续完善校地融合治理架构,优化校园安全运行体系,深化校、地、警等多方联动机制。不断提升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校园安全治理“校地融合样本”。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